吃席现在可是网络流行的热梗。
办婚礼、葬礼,会请父老乡亲、亲朋好友一起来吃饭,这就是吃席。不过,如今这个梗可全是白事,专门用来开玩笑说某人要挂了。
如,刚才我高空作业,安全带松了,脚一滑,差点掉下去,就可以调侃吃席了!误食白伞伞红杆杆的毒蘑菇,被有毒的蚊虫叮咬,都可以开玩笑的说,要吃席了云云。
但玩笑归玩笑,热梗归热梗,明明是大家伙一起围着吃饭,为啥要叫吃席呢?有啥历史典故吗?
当然有,我今天讲,一定是有备而来。
要论起年头,咱们还得从距今约7000—5000年前位于浙江的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讲起。考古人员挖掘了100多件苇席,应该是用芦苇、蒲草、竹等植物纵横编织或斜向人字形编织而成,实用美观,大者超过1平方米,大约距今6645年到6775年前。
现代人觉得,苇席吗,芦苇编制的席子,如今夏天太热,铺床上纳凉用用。殊不知,那时候,我们如今每晚睡觉的现代的床还没被发明出来,苇席不光能当床睡觉,氏族聚会家庭娱乐,吃吃喝喝,全都在苇席上搞。
到了殷商时期,苇席草席,使用的已经很普遍了,像是距今约3600年汉字的老祖宗甲骨文里的“宿”字,形似一个人跪坐在席上,印证了席子在我们祖先平时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考古人员还在席子的附着物表面发现粮食的残留,可见,在席子上吃饭源远流长。
到了尚礼的周代,席子,不只是必备家具,席在礼仪中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属性的必备物件,为给社会做一个规范,搞得仪式感满满,庄重神秘。
周公旦制周礼,特意规定:天子诸侯的朝觐、飨射、封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活动,不能穿鞋乱走,一步步都要在席子上严肃进行。士大夫上殿,拜谒天子,必须脱履脱袜,赤足上席,在席子上,行叩拜大礼。
又根据席子的大小、花纹、材质甚至摆设位置等来确定身份的高贵等级的高低。《说文解字》说:“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黼,是绣在席子上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纯,席子的边缘,装饰着花纹。这种席子由也只能由天子与诸侯使用。
《礼记》讲的明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绝对不可以僭越,否则满门抄斩。
上层如此,民间也被影响的很深,以至于我们如今所用的量词“枚”、“领”、“束”,最早其实指的就是席子的放置状态。
枚,说的是小如坐垫的席子放置在一起,一个称一枚;领,指大的席子叠在一起放,从中抽出一个称为一领;束,不用的席子卷起来,用带子系住,一卷称为一束。成语“席卷千军”就是打这来的。
你看,现代人不以为意的席,古代原来如此重要,使得席的概念后来引申为席位、座位之意。
那么,到底跟吃席有啥关系?
吃席就是席子上吃饭哈,凳子也是后来西域传过来的,古人跪坐在席子上简称“坐席”,在席子上跪着吃饭简称“吃席”。既然席子又有礼器的作用,分三六九等,坐的方位用的席子的质量,数量,都有讲究。
所以吃席,一定不是自己吃,或自己和几个朋友家人随便吃,一定是大家一起较为正式的吃才配的上。故而隋唐桌子出现前,像是婚丧嫁娶大到国事宴会才吃席,才能符合这种范,久而久之,吃酒宴就成了吃酒席。
至于“吃席”如今怎么更偏重于“白事”,完全是网络恶搞。
解晦。
可能古人觉得,逝者为大,送他们最后一程也是很重要的。且白事阴气较重,一场葬礼之后,参与白事的亲朋可能沾有晦气,故而用吃席来化解。毕竟,席子很长时间都用来祭祀,大家聚一起吃饭,既表达逝者家属的感谢,也有些去除晦气之意。
但古人哪里想到,时代变了,席子变成了凳子桌子,唢呐一响,洗脑提神,短视频乱搞,流量来了,反而有了些幸灾乐祸或看热闹的感觉。也使得吃席,好像都是说的白事,哎,也算是一种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