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早期一度不被信任,抗战时因其特殊战略而有一半时间不在军队

史海撷英 2025-04-08 14:38:38

根据资料记载:在国共合作后,共产党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的主要负责人是朱德与彭德怀两位指挥员,而新四军的指挥则是陈毅。这三位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开国元帅,是军事方面的翘楚。但有意思的是,新四军之前的军长其实并不是陈毅,而是更加有名气的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

理论上,新四军正式被整编是在叶挺担任军长期间,而且叶挺也一直得到各方认可,就连国民党都曾高度赞赏过他。那么问题来了,叶挺的军长为何当得那么短,竟然有一半时间不在军队?也有说法曾经表示:他一度不被信任,这其中又有何隐情?

早期的叶挺:有卓越战绩,却举步维艰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叶挺毋庸置疑是我军最忠诚的革命战士,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在早期的革命中做出过卓越贡献。例如他和周恩来一起筹划在军队里面建设党组织,他利用苏联的军事理论,结合共产主义的伟大思想,将自己的军阀部队打造成了一支“铁军”。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就曾这样说过:“你这不是在练兵,而是在铸剑,是在铸造一柄神兵利器。”果不其然,叶挺的部队真的成为了著名的铁军。

当然了,这支铁军在叶挺的带领下也打出过超多精彩战绩——安仁渌田战役迂回战术显神威;平江之战巧渡汨罗江侧击敌人建奇功;汀泗桥战役绕后破敌立神威;醴陵战役弱克强无可挡;贺胜桥之战狂飙突进定乾坤......

总之,叶挺的大名,在诸多开国元帅名声不显之时就早已响彻全国。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强悍而且革命意志极度坚定的将军,却在当年特殊的年代里饱受质疑,而且一度被苏联和王明等人认为是危险分子。

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南昌起义爆发,苏联顾问回国,苏联工农红军参谋部第4局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在莫斯科聚集从中国回国的军事顾问召开了一次会议,主持这次会议的负责人是罗加乔夫。

这次会议上,军事顾问戈列夫报告了南昌起义的情况,重点批评了叶挺与贺龙两位负责人。他说:我跟叶挺共事一年半时间,我也了解他的缺点,他不是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坚定的革命者。而连叶挺身边的军事顾问捷斯连柯也在会议上表示:“就拿叶挺来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小资产者。”最后斯卡洛夫在会议上更是单刀直入地指出:“不仅需要把贺龙看作是追逐功名的军阀……他是个军阀,是个狡猾的军阀。我认为叶挺也应该归入这类军阀中,而不归入共产党人。”

这在当今人看来是多么让人颠覆的言论,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却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口中堂而皇之地说出。不得不说,那时的背景确实有些复杂......

叶为询

而且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苏联对我党早期起步阶段的影响极大,苏联方面对叶挺的评价不好,必然会影响叶挺在我党的地位。果不其然,后来的历史名人王明站了出来,他们批判叶挺不支持农民运动,他们将广州起义的失败责任全部归咎于叶挺来承担,王明更是猛烈抨击叶挺政治动摇。

毫无疑问,这是对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最大的伤害,也是叶挺的黑暗时刻。不过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就算是毛泽东也饱受指责,就连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南昌起义负责人都被希塔罗夫指责为没有稍微一点点的军事领导才能。叶挺在当时的遭遇,也的确是无可奈何......

中期的叶挺:位置尴尬,成为新四军军长

然而,叶挺的悲剧一波接一波,在被苏联方面留下坏印象后,他的共产党人身份也受到质疑。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叶挺被迫丢掉党籍,而且党籍问题一直到抗战开始都没有解决......

本来这也没什么,因为虽然抗战时期王明与毛泽东依旧在讨论抗战的方向,但我党的正确路线正在逐渐被确定,只要能够面对面的交谈,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然而,国民党却横插了一脚,将事情变得愈发复杂。

根据资料记载,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始了新一轮的合作,国民党方面开始改编共产党的部队,但在改编的过程中,关于新四军军长的人选问题,双方产生了激烈的争斗。

叶为询

当时两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但都遭到对方驳斥。而在这一背景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8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不顾一切,直接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叶挺的威名天下共知,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叶挺位置很尴尬,已经不是共产党员了。国民党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在“捣乱”,给叶挺和我党带来巨大压力。

其实当时我党一开始甚至不打算设立军长,而是想将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设置成分散战斗,而不是得到统一指挥。正如当时大家的认知:“把各区游击队完全集中,对于我们是十分不利的。”毕竟那是在国军腹地,未来前景不好说。

不过,叶挺却心怀坦荡,他于11月2日抵达延安,并且和毛泽东做了一番长谈。关于这一次见面,不太清楚其中的具体内容,但资料有记载,叶挺和张国焘是好友关系,期间曾多次与其进行交谈。根据他的回忆:叶挺与毛泽东商谈的结果是圆满的。

很明显,中共再次接受了叶挺,并且毛泽东亲自出面和他一起集中改编南方八省区的红军游击队。根据资料记载:新四军的军部内的组织完全按照八路军的建制,军部完全接受中共提出的干部。因此,学者们也都认为:这是新四军编组的开始,对新四军的成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叶挺也有自己的担忧,他和老友进行交谈时,其中就有提到:他指挥的是中共的军队,但又要挺身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进行交涉和领款,恐怕将来会两面不讨好......

叶为询

而对此,好友则只能安慰他:你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有向前走去再说。

后期的叶挺:战略构想导致长时间不在军队

叶挺终于担任军长,但值得深思的是:叶挺这个军长有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在任指挥,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叶挺曾有一个打算,那就是率领部队赶赴上海敌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他致电毛泽东提出:为准备应付将来敌人进攻 ,为扩大政治影响…由我与张参谋长率领出动前方,留云逸在南京附近整理部队。拟带一个轻装支队的两营,赴丹阳、武进、江阴、无锡、常州、苏州、青浦、松江、嘉兴、长兴、宜兴及平湖一带,估计约二月后或汉口失守后可回。留三支队五团及军直属队在南陵与太平间一带工作。

这份电报所表达的意思可谓相当大胆,因为此时的叶挺决定:亲自去上海近郊发动游击战争,这份勇气相比较于国民党诸路将领,那绝对是强悍得多。

事实上,叶挺还真不是说说,他是真的想这么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叶挺辞去了新四军军长职务,回到广东发动游击战争。

从这时开始,这位曾经的铁军军长开始深耕于游击战术。而根据中共中央和叶挺双方回复的电文不难看出,中共中央认为叶挺干得非常不错。例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5日,毛泽东和王稼祥曾致电周恩来:希夷既已决心在粤东江开展工作,我们应当赞助,应从新四军中抽一批中下级军事干部给他,帮助他把队伍组织起来。

之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叶挺再一次离开了新四军到重庆为新四军跑后勤。这无疑又是身体力行的表现,也展现了他不贪权,肯干实事的决心。

不过他如此折腾,也使得他在新四军的军部时间极短,三年的军长生涯甚至未待一半时间。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8日,叶挺乘坐的飞机失事,这位传奇将军不幸死于空难......

客观地说,叶挺的确是出身于旧部队,而且有着自己的情调,但这并不能作为批判他的标准。苏联人指责他不会打仗指责他是军阀,王明等人指责他不支持农民运动和立场不坚定,使得叶挺遭受过巨大压力,但他基本上不会去辩驳,一直只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北伐期间,他威名赫赫,但却主动接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国民革命的意义,支持工农革命团体。而且不仅是他一人主动这么干,还带着旧部队一起去深入民间,真正做到军民一体。

在战斗期间,别的军队疯狂捞钱、养女人,而叶挺则警告独立团的官兵牢记自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打仗过程中公平交易,不拉夫,不筹饷,纪律严明。而且他还带着旧军阀士兵去发动农民群众,帮助组建农民协会,支持农民运动的开展,他的部队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

更难得的是,他要求各级民运干部充分发动群众,带着众人帮助群众耕地播种插秧。之后又办起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为民众演戏演剧。而且他还在军部医院设立免费治疗,专门给农民治病。在他的帮助下,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学抗会、商抗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

就算是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后,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勇往前线,前往民间,扎根于游击战争,到处奔波为新四军解决后勤问题。因此,在他去世后,他被组织认可为忠诚中国革命,忠诚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

就连曾经误会他的苏联顾问们也慢慢改变了看法。他们写文章评价:叶挺完全掌握了军事指挥官的重要本领……叶挺在师里享有极高的威信……叶挺生活简朴,竟至贫穷……叶挺关心革命。最后还进行总结:叶挺是爱国主义者、国际主义者,是苏联的好朋友,是中国共产党老党员,他的一生,清楚的证明,他是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真正忠于国际主义义务。

0 阅读:16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