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她在农村结婚后第三年考上了大学,村里顿时风言风语

会军说教育 2023-03-23 21:29:01

当年下乡插队时,刘秀芳嫁给了农民,成了留守在贵州农村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至今她还生活在贵州。每当回忆起当年下乡插队的那段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刘秀芳说她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难以平静。

据刘秀芳老师回忆,她是1969年的3月下旬在上海彭浦车站乘坐火车离开上海的。承载着数百名上海知青的火车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历时三天两夜的时间,到达了贵州境内。

图片来源网络

在遵义下了火车,知青们又换乘汽车,几十名上海知青最终被分派在何家湾大队插队落户,刘秀芳他们四名男知青和四名女知青被分在了何家湾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当年刘秀芳还不到17周岁。

何家湾是一座美丽的村庄,那里有山有水,可说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何家湾的自然条件也不错,有山地有水田,乡亲们的吃粮基本没有困难,逢年过节还能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贵州的4月正是春耕春播的农忙时节,知青们安顿好吃住的地方,紧接着就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

耕地耙田,挑粪挑水,刨坑播种,栽苗插秧,真的是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几天下来,刘秀芳他们的肩膀都压肿了,手掌也磨破了,大家都感觉快坚持不住了。刘秀芳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身上起了水泡,一下子就病倒了。

看刘秀芳生病了,何队长很着急,他亲自上山采草药,让他婆娘熬药给刘秀芳治病,还把新鲜的草药捣烂了给刘秀芳敷在水泡严重的地方。

在何队长两口子的悉心照料下,大约过了七八天的时间,刘秀芳身上的水泡慢慢干瘪结痂,她的精神状况也逐渐好了起来。得到了何队长两口子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和照顾,刘秀芳很感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激淳朴善良的何队长一家人。

那年的麦收很忙碌也很繁重,何家湾一队的小麦播种面积虽然不大,可收麦子要起早贪黑赶时间,从收割到打场也就十天左右的时间,打下来的麦子晒干扬净还要交公粮,交完公粮剩下的小麦才能按人口分配给社员们。

麦收还没结束,刘秀芳又病了,浑身没劲还头疼,有人说她是中暑了,有人说她是累的,刘秀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中暑了还是累的,她说反正浑身难受,躺在床上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

就在刘秀芳在家躺着休息的时候,何队长在学校当民办小学老师的儿子何田生说何家湾小学需要一名代课老师,何田生让他父亲问问上海来的知青,有没有愿意去学校代课的。

何队长第一个就想到了身体瘦弱的刘秀芳,他就跑到队部知青们居住的地方问刘秀芳愿不愿意去学校代课。刘秀芳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队长,我愿意去学校代课。”

没费任何周折,刘秀芳就成了何家湾小学的代课老师。

当时的何家湾小学规模不大,一共四个年级,每个年级都不足二十名学生,三名教师教四个年级的学生。

何家湾小学的这三名教师有一人是上级派来的公办教师,他姓张,大家都尊称他张校长。另两名教师是民办教师,一名是何队长的儿子何田生,何田生初中毕业,当年十八岁,从教不到两年。另一名是大队书记的儿媳妇,叫郭秋英,小学文化程度。郭秋英当时正赶上生娃娃,刘秀芳就是替郭秋英代课的。

刘秀芳虽然是高中肄业,可她之前没有教书经验,让她代一二年级的课程,她还真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们上课。

何田生是一个很善良也很热情的人,他就主动帮助刘秀芳,告诉她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给学生批改作业,还让刘秀芳听他给学生讲课。

很快,刘秀芳就熟悉了教学流程,她也对淳朴善良又热情的何田生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原本计划让刘秀芳代课一段时间,等郭秋英老师恢复了身体,能回学校教书的时候,刘秀芳再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可到了秋后,一年级新生都开始上课了,郭秋英老师还没回学校教书,她说娃娃太小,交给婆婆看护她不放心。

后来大队书记到学校和张校长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刘秀芳留在学校教书,郭秋英也回学校教书,只让她教音乐课和体育课,不让她教主课,一周也没几节课,这样郭秋英能继续当民办教师,不上课就在家看孩子,两不耽误。

一晃就是四年,在学校朝夕相处了四年,刘秀芳越来越喜欢淳朴善良的何田生,何田生也渐渐喜欢上了开朗活泼又漂亮的刘秀芳,两人互生好感,郭秋英看出了他俩的心思,就从中牵线搭桥。

刘秀芳写信把她喜欢何田生的事情如实告诉了父母,她父母回信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只是问她想在贵州插队落户一辈子吗?还问她适应贵州农村的生活吗?因为她的父母听说贵州的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他们担心自己的女儿一时心血来潮日后会后悔。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回上海探亲过春节,刘秀芳拿着何田生的照片给她父母看,还一个劲夸何田生人品好,勤劳能干也会教书,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民办教师。

春节过后,刘秀芳准备回贵州的时候,她父亲才表情凝重地说:“婚姻大事,非同儿戏,你要是认准了何田生这个人,我和你妈都支持你,但你要做好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准备,要善始善终,不能后悔。”

回到何家湾后,刘秀芳带着上海的糕点和特产去了何队长家,她把她父母的意见如实告诉了何队长一家人。经过慎重考虑,何田生和刘秀芳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她俩也在村里公开了恋情。

对于刘秀芳的这个决定,一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都不赞同,一是因为何家湾大队的生活太苦,和上海根本无法比较。二是当时知青招工进城已成大趋势,在何家湾插队落户的知青就有好几人去了遵义化工厂,还有人去供销社和邮电所参加了工作,大家都担心刘秀芳早晚会后悔的。

乡亲们也不看好他俩的结合,大多数人都是在替何田生担心,都担心有一天刘秀芳回城了,到时就苦了何田生。

尽管没人赞同他俩在一起,可刘秀芳却铁了心,她说以后的日子再苦,她也不后悔,只要何田生对她好,她就不会辜负何田生的。

1975年春天,二十三岁的刘秀芳嫁给了农民教师何田生,刘秀芳成了第一个在何家湾和农民结婚的上海知青。

婚后的生活说不上有多幸福,倒也和谐快乐。婚后不到一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刘秀芳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取名何香玉。1977年初秋,刘秀芳又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何莲香。一双可爱的女儿,成了刘秀芳心灵上最大的安慰。因为当时知青们都在陆续招工进城,她的心里也感到了失落和惆怅。

到了初冬,恢复高考的消息就如三月的春风,吹到了闭塞了何家湾,只可惜当初在何家湾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都离开了何家湾,何家湾就刘秀芳一名上海知青了。当时刘秀芳对参加高考也没抱多大希望,她甚至都没打算报考。

看刘秀芳不打算参加高考,张校长就鼓励刘秀芳:“刘老师,好赖你也是个高中生,行不行只有试一下才知道嘛。还有何老师(何田生),也一定要报考,你俩要是考上了,对咱们学校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鼓励和鞭策呀。”

在张校长的鼓励下,何田生和刘秀芳都参加了高考。结果刘秀芳考上了遵义师范学院,何田生却名落孙山。

刘秀芳考上了遵义师范,村里顿时有了风言风语,乡亲们都说刘秀芳师范毕业后就成了吃国库粮的公家人,到时候她肯定就不会再回到何家湾了,也不会再要何田生,这下可苦了何田生还有两个孩子。

刘秀芳刚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何田生蒙头大睡了整整一天,一是自己落榜心里难受,二是担心刘秀芳考上了师范学院,毕业后会离开这个家。

后来听了村里人的风言风语,何田生更苦恼,刘秀芳去师范学院报到前,何田生还提出要和刘秀芳离婚,他说不想扯刘秀芳的后腿。刘秀芳离开何家湾去师范学院报到那天,是抹着眼泪离开的,她说何田生太让她伤心了,一起生活了好几年,竟然还不了解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暑假放假后,刘秀芳心急火燎地回到了何家湾,看到好久不见的两个女儿和婆婆,刘秀芳别提多高兴了,她的眼泪都出来了。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何田生时,脸上不但没了笑容,连一声招呼都没打。

何田生知道是自己伤了妻子的心,他心里也很难受。当他看到妻子流泪时,何田生也流泪了,他哽咽着给刘秀芳道歉:“秀芳,是我错怪了你,对不起,请你原谅!”

看着流泪的丈夫,刘秀芳一句话也没说,她上前紧紧和丈夫拥抱在一起。

师范学院毕业后,刘秀芳被分配在县城的一所中学任教。半年后,她向相关部分提出申请,主动调回了离何家湾十二里路远的公社联办中学任教。她原本想回到何家湾小学任教,教育部门说不能大材小用,哪能让师范毕业的教师去教小学生呢。

1982年夏天,根据相关规定,何田生可以享受知青家属待遇去化工厂当工人,刘秀芳却不同意,她说教书育人最光荣,不能为了吃国库粮端公家饭碗就丢下一帮可爱的孩子进城当工人。

何田生听从了刘秀芳的意见,他没进城当工人,继续留在何家湾小学当民办教师。

那年秋天,何田生考上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培训,转成了公办教师,分配到乡里的中心小学教数学,和他妻子任教的中学相隔五百米。

何田生的大女儿何香玉十六岁那年回到了上海,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十九岁考上了同济大学。他们的二女儿何莲香也是十九岁考上的大学,她考上了贵州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贵阳。

当下,退休后的何田生和他妻子大多时间在贵阳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有时也到上海小住,但不会住太久,何田生说大女儿家的房子太小,他住不习惯。他们在何家湾还有一处农家院,房子是新建的,院子很大,能种菜,每年夏天,他老两口都要回到何家湾住一段时间,享受一下轻松愉悦的田园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刘秀芳老师很感慨,她说当年的知青生活虽然很苦,但现在回忆起来感觉也是一种财富,有苦有甜才叫生活嘛,没有苦哪有甜啊。

说起自己留守贵州的教师生涯,刘秀芳老师很自豪,她说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她的人生没有遗憾也不后悔,她生活得很快乐也很有意义。

是啊,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一生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才是充实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0 阅读:206

会军说教育

简介:精彩教育内容,欢迎大家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