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盲盒交友」:用10元现金和陌生人合力完成晚餐;
「故障艺术沙龙」:展示手机碎屏/电脑蓝屏等「不完美时刻」;
「地铁遗书计划」:在车厢留下手写信等待陌生人续写。
这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附近性死亡」:
58同城数据:65%年轻人不知道邻居姓名;
饿了么报告:给同一地址送餐三年骑手成最大「熟人」;
高德地图:71%上班族通勤路线精确到分钟却从未注意窗外店铺。
感官复苏训练。
上海某外企引入的「人类2.0升级计划」:
嗅觉唤醒:每日闻同事香水并猜测情绪;
触觉重建:会议必须传递实体文件;
听觉净化:禁用「赋能」「抓手」等黑话;
实施首周出现集体恐慌:「真实接触产生的多巴胺让人害怕」。
附近性重建指南:
在小区快递柜故意输错取件码创造交流机会;
每周三定为「纸质书通勤日」吸引同类人;
给常去的早餐店老板写「口味观察日记」。
人类学家警告:
「当我们把母亲节祝福外包给AI助手,用ChatGPT写情书,那些颤抖的停顿、慌张的错别字、不必要的修饰词——这些人类特有的情感毛边正在消失。或许某天,哭泣会变成需要扫码解锁的付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