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东北边陲的一座小城里,看似银装素裹的冬雪下,暗流涌动。几天前,有报告显示,未来两周,海城有可能爆发一场大地震,准确与否无人可以打包票。
走还是不走,成了领导们争论的焦点,走,万一地震没有来,会引起百姓的恐慌,也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不走,万一……
就在这时,一个人勇敢的站了出来,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的身份,再一次为家族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一抹荣光。
他叫毛远新,作为毛主席的侄子,此时的他是沈阳军区政委。
毛远新从小便接受革命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当时,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美景,没有半分看风景的心情。
几天前,辽宁地震局的主任带着一份报告找到他。报告上,一行行冰冷的数字预测着未来两周内,海城可能爆发一场大地震。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预测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足以让整座城市陷入恐慌。
“毛政委,这……这该怎么办?”
地震局主任的声音带着颤抖,深知这份报告的分量。毛远新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说道:“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要尽全力保护百姓的安全。”
当这个决定被提出时,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众人认为,地震预测尚未得到确凿证据,贸然行动只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更何况,防震工作需要中央的批文才能正式开展,等待批文的时间,可能会让百姓暴露在更大的危险之中。
面对重重压力,毛远新没有退缩,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1975年2月4日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时,毛远新毅然决然地下达了疏散命令。
“立即组织海城百姓撤离到安全地带,不得有误!”
毛远新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整个城市,接到命令后,各级干部和党员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协助他们收拾行装,引导他们前往指定的避难点。
寒风凛冽中,党员们与百姓并肩作战,共同抵御着严寒与未知的恐惧。
疏散的过程并不顺利,许多人因为对地震的预测持怀疑态度犹豫不决,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面对群众的不满和质疑,毛远新没有放弃,亲自走上街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用真诚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百姓被成功疏散到安全地带。就在众人刚刚安顿下来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便席卷整个海城。
7.3级的强烈震动让整个城市瞬间陷入混乱与毁灭之中,幸运的是,由于提前进行了疏散工作,大部分百姓得以幸免于难。
地震过后,当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废墟之中,虽然满目疮痍,但处处洋溢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那些曾经被疏散到安全地带的百姓们,更是对毛远新和所有参与疏散工作的人们充满感激之情。
从此以后,毛远新的名字便与这场海城大地震紧密相连,许多百姓都不知道,当时他是顶着多大的压力下达这样的命令。
因为毛远新的坚持,才让海城的百姓幸免于难,身为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先,人民的安全为己任,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风影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