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冬色尽,春将归,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楚然的笔记 2025-01-21 11:37:20

时光匆匆,岁月流转。转眼,又是一年大寒。

《授时通考·天时》:“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极冷的一个节气,同时也是冬藏转春生的时期,冬风萧瑟,寒意凛冽,于冰天雪地中,却隐隐可见大地回春的迹象。

民谚有云:“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大寒,是“寒气之逆极”;是“万物始回春”;是以冬之落幕,作春之序曲。

大寒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此时,小鸡开始孵化,鹰隼开始盘旋空中,寻找食物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再过几天,水中的冰会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厚最结实,孩童们纷纷在冰上玩耍。

一候鸡始乳

“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万物沉睡了整个寒冬,终于在此刻苏醒。鸡是水畜可提前感知到春气,便开始孵小鸡。

二候征鸟厉疾

“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此时,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

“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再五日“水泽腹坚”,此时北方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结实且厚坚。

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后就要开始走向消融。

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大寒后冬季逐渐结束,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1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

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期间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这一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

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2蒸煮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多数年份和一些沿海地方,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则有大寒炸春卷的习俗。

3尾牙祭

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等。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土地神的称号众多,其来历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大寒节气养生

大寒乃寒至极处,万物蛰伏,阳气深藏,此时养生当着眼于一个“藏”字,阴气极盛,将由“冬藏”转为“春生”,故要抓住保健养生的重要时期,做到“保藏阴津,固护阳气”。

1饮食养生

《饮膳正要》指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中医学认为“寒者热之”,故饮食宜多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鸡肉等,有助于温补阳气,提高机体耐寒能力。五脏对应五季,冬为肾季,五行属水,五色属黑,黑色入肾,如黑米、紫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等以温肾助阳、滋养精血。

此外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亦应顺应季节之变化,除进食温补性食物外,还可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大蒜、紫苏叶、辣椒、花椒、桂皮等,以应春之万物升发。

大寒时节,仍应遵循“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注意保藏阴津。

此时气候寒冷干燥,应注意补水,建议日饮水量1500-1700毫升。如果室内常开暖气或空调,应注意开窗通风并提高空气中的湿度。饮食上多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等。这些食物可以滋阴养肺,缓解干燥对人体的影响。

2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大寒时节,万物潜藏,人体亦顺应自然之气候变化而适应,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

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但此期的运动应以低强度、消耗为主,可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及室内运动等体育锻炼项目。

运动时应注意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耗散阴津。

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若衣着过于单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着过于厚重,则腠理开泄,亦易导致寒邪入侵。

在大寒时节衣着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尤其应该注意防颈寒、防鼻寒、防肺寒、防腰寒和防脚寒。

3情志养生

俗话说“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心神旺盛,气血通畅,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

大寒时节气候寒冷,人体容易感到疲倦、沮丧,而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阻滞,易引发身体不适。应保持心情舒畅,安心养性,怡神敛气,避免过度思虑,保持社交活动,调理五脏情志,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如有情绪问题或持续不适,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适时干预。

4穴位养生

大寒是冬季的主气,大寒时节为一年最冷时候,艾属辛热,艾灸能够激发经气,最为温暖。

大寒养生应顺应天时,故应当藏阳、护阳、养阳,避寒就温。

1、百会穴:能降血压

百会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2、期门穴:疏肝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3、太溪穴:滋润补水

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按摩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大寒冬尽待春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季如人,节气如命。二十四节气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可谓祖宗家传,也可谓天地间恒定的法则。

大寒仿佛音符的一个尾音,仿佛文字中的省略号,仿佛一支画笔最意味深长的收梢,仿佛苍茫大地上的背影…是结束,亦是开始。

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此时节,天气寒冷到一年极点。岁寒而知松柏高洁,四时华茂;岭南一树腊梅正盛,傲霜凌雪;北方大地坚冰深处,有春水生。

大寒降临,而心有暖意生。它在节气的最末端,告别过往的陈旧,迎接未来的新生。没有永远冰冻沉睡的大地,没有永远凋零故去的原野。

待所有的风霜雨雪过后,生命历经层层叠叠倾轧,为岁月洗礼、休养生息。而后,在埋藏最深的冬天,洞见最繁华热闹的春天。

大寒至,冬将尽,春可期。

大寒迎年庆团圆

大寒来临,冬时将尽,年味也伴随记忆中故乡的每个角落,悄悄地来到你我身边。

此时节,当是举杯邀友共欢之时;当是少年奋发图强之日;当是归来阖家团圆之期!

火车轰鸣着掠过大地,驶向每个人急切盼望的地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那一颗归乡之心,就像老宅氤氲升起的炊烟,在天地间留下,清淡却浓厚的一笔。

热腾腾的饺子、红彤彤的灯笼、喜洋洋的春联、亮堂堂的客厅、乐融融的餐桌,一切都已就绪,且待他乡游子归!

万家灯火不熄,窗户上的白雾里,映着福和喜。远方归来的游子与亲友团圆相聚,一起告别这旧岁寒冬。彼此陪伴,阖家团圆倍感温馨。

腊酒盈樽,金炉炭温。且把三两闲话絮。看春与冬交相更替,待得明朝重换新律。

又是一年忙碌,又是一岁大寒。

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轮转,总有那段天寒地坼的艰难旅程。然而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

耐得冬日寂寞,终见三月繁华。

梦窄春宽,长路漫漫。寒冷的日子终将逝去,来年春风再起时,美好终会与你不期而遇。

“暖酝冰霜里,春酿严冬时”。

今日大寒,为您送上美好的祝愿:

愿您身寒有衣穿,心寒有人暖;

愿您有良人相伴,与之长歌暖浮生;

愿繁华落尽之时,您仍爱这烟火人间;

愿寒冷带走阴霾,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让我们一起在寒冬尽头,等一场春。福生无量

0 阅读:3
楚然的笔记

楚然的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