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堪称是上会IPO公司的幸福时刻。IPO公司只要强撑到上会的到来,公司就会成功过会,而过会后又大概率会拿到注册批文,进而成功实现新股的发行上市。哪怕这家IPO公司身上或多或少带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但基本上都能实现“带病闯关”。
岷山环能就是这样的幸运儿。在4月11日北交所举行的上市委会议上,被舆论质疑“带病闯关”的岷山环能顺利通过了北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不过,尽管岷山环能顺利过会,但该公司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还是需要市场需要投资者予以高度关注。

岷山环能公司的全称是岷山环能高科股份公司,虽然公司的名称里带上了“高科”二字,让公司显得“高大上”了不少,但实际上该公司跟“高科”几乎不沾边,该公司并不属于高新技术公司。根据招股书介绍,该公司是一家集原生资源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高新材料制造为一体的资源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该公司并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正因为该公司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以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很低。报告期各期,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436.36万元、2,056.40万元和2,306.64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55%、0.70%和0.80%。
而且该公司员工的学历总体上也不高。根据招股书,2024年公司员工为1023人,在人员素质结构中,硕士为5人,占比为0.49%;本科为64人,占比为6.26%;大专为158人,占比为15.44%;中专及以下为796人,占比为77.81%。就连招股书中公布的3名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是两个大专、一个本科。
实际上,该公司也已意识到高端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招股书中特别提到了高端专业人才不足的风险。招股书表示,公司从事的原生资源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高新材料制造业务需要一定技术门槛,需要冶金、环保、安全生产和化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一线生产人员具备丰富的操作与生产经验。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规模引进高端专业人才,若公司无法持续招聘符合要求的相关人才,将会限制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能力。虽然该公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公司方面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该公司不只是“高科”名不符实,实际上该公司的业绩也不过硬。2022年到2024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99亿元、29.40亿元、28.95亿元。其中,2024年的营收较2023年略有下滑。而从净利润指标来看,2022年到2024年分别为4613.78万元、6125.06万元、7298.93万元。从数据上看,该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较好的增长。

然而,在净利润稳步增长的背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质量却并不乐观。报告期内,公司各期实际享受的税收优惠分别为2662.58万元、3761.70万元、3572.15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57.71%、61.41%、48.94%。近半利润依靠退税等补贴,尤其是2023年,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60%。原本是硬指标的企业利润,在岷山环能却变得软绵绵的,丝毫都硬不起来。
不仅如此,岷山环能涉及到“两高”产品的生产。根据招股书发布的环境保护风险提示,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颗粒物(含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公司存在因员工操作失误、污染处理设施发生故障等偶然因素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并导致被主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的风险。
尽管该公司发布了环境保护风险提示,但实际上,该公司在这方面却是问题不断,频频受罚。从2021年2月到2024年3月,在3年多的时间内,就5次受罚。虽然单次罚款金额都不大,但岷山环能及子公司4年内5次受到处罚,也足见该公司在相关问题上的“屡罚不改”,表明公司内控体系失效,将此归结为“偶然因素”并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引起该公司的高度重视,不排除有更严重的后果出现,该公司因此被整改停产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外,该公司信息披露或公开数据之间的数据不统一,让人怀疑数据的真实性。比如,该公司官网信息与招股书披露存重大差异。在岷山环能的公司网站首页,赫然列示着“资产总值20亿”及“年生产及处理产能50万吨”的字样,而据招股书披露截止到2024年末公司的总资产仅为14.53亿元,且设计原材料入炉量为28.6万吨/年,均与招股书披露存在重大差异。实际上,对于该公司来说,公开数据之间的不统一并非孤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本文独家发布,谢绝转载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