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印的时间胶囊——敦煌遗书,到底讲了啥?

山水静美如画 2024-12-07 12:01:22

大家好,我是大力丸。我曾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下戈壁滩生活了十几年,久负盛名的敦煌,离我只有两百多公里。但至今,我都未曾去过莫高窟一次,感到蛮遗憾的。

敦煌,为何唤作敦煌?绝对不是网络上简而化之,敦,大也,煌,盛也,如此简单。

一种较为广泛的观点认为,敦煌源于古代的“敦煌山”。位于敦煌市区以北约6公里处,是一座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的巨大沙丘。

传说中,古代有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一座“敦煌”。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峰的名字用来指代周边的地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敦煌名字。

另一种说法却说,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为丝绸之路必经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称西北地区为“敦煌”,意为“西北之煌煌”也。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因此成为了敦煌地区的代称。

秦汉之际,漠北匈奴若乌云蔽日。汉武帝刘彻命张骞“凿空”西域,为保卫丝绸之路,维持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对抗匈奴凌冽的不断进攻,公元前 111 年元鼎六年,受武帝昭命,设置敦煌郡与酒泉、张掖、武威等郡共同构成了河西防线!

数千年来,这里见证了霍去病奔袭千里,封狼居胥。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丝路重开之辉煌!

尤值一提,东晋北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 年),有位高僧唤作乐僔云游至敦煌,在敦煌东南的三危山竟看到金光闪耀,状有千佛,便在对面的鸣沙山东麓开凿了第一个佛窟。后来法良禅师继续在此开凿佛窟,这便是敦煌莫高窟的起源。

历经数个大小大小政权开凿,虽饱受风沙侵蚀,仍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艺术宝库!

只可惜,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河西地区被吐蕃所占。虽有大唐归义军、回鹘和西夏乃至宋元时偶尔开凿,无奈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海上贸易的扩大兴起,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敦煌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辉煌浩瀚的石窟文化也被滚滚黄沙所深埋,直至1900 年藏经洞的发现!

当时敦煌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 16 窟甬道的积沙时,他自称, “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贫道同工人用锄挖之,欣出闪佛洞壹所,内有石碑一个…… 内藏古经数万卷”。

王圆箓神话般发现藏经洞后,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但无人过问。后来,他因对唐玄奘的崇拜,被斯坦因伪装成唐玄奘的信奉者所欺骗,将大量珍贵的文物掠夺至海外。

此事有弊也有利,藏经洞的发现让世人知晓了敦煌这一文化宝藏,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敦煌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使得敦煌学逐渐兴起。

咱们节目篇幅有限,敦煌学中较为热门的敦煌学中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敦煌学理论以及敦煌艺术,是没法展开来说了。

但鉴于神秘的历史故事和传奇色彩,我们可以试着从敦煌学研究的热门敦煌遗书中,找到穿越时空的大门,窥见古代敦煌时人的喜怒哀乐,社会风俗和礼仪规范等。

所谓敦煌遗书,不是人死前留遗言。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许多商人、使者、士兵,来自天南海北的普通百姓等在此停留或居住,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等文字记录。

本期只能沧海拾贝,撷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老百姓的书信日志杂文等,真实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先来看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编号是P.3936,P字头,应该是当年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1907年从敦煌运走的文卷,涉及到于阗国的年号研究。

书写者自称甘州老父,开篇便关切的问”秋冷,报张郎、么婢、三男并好在?甘州丈人丈母通问。在此与诸长男女已下并且康健,勿忧心也。” 很白话,翻译过来就是秋日渐凉,问女婿张郎,女儿佛婢和我那三个小外孙还好哇?我和你娘远在甘州都挺好的!

紧接着,老父略有埋怨的写道:但自从你俩离开家园家去肃州已过半年,为何一点消息都没有呢?阿耶与阿娘,每日都很挂念你啊,佛婢啊。你呀你,实在也太伤我们老两口的心。先不说你是阿耶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就算是相知于昨岁,相忆在今朝的挚友,也不该如此至今音信全无吧?难道,你连我们养育之恩全都忘了吗?

阿耶吾已老了,牙齿松动腰酸背痛,还常被那官府强令使唤做杂役;你阿娘夜夜悲啼,梦里常逢佛婢,朝朝西望,日夜长思?就算千山万水,也总归能通书信吧?两地往来,送信的络绎不绝,为啥你是一个字都不肯捎?我们就你一个女儿,你远走他乡,对我与你阿娘来说无异于骨肉永别,岂不叫人心痛悲伤也!”

阿耶阿娘是唐朝对父母的称呼,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而甘州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州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相隔两百多公里。

老人家还说“汝凡有事,与张郎若和同,莫遣老耶孃远家”。“老耶孃” 就是上了岁数的爹娘,你要在那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事啊,你张郎要一同回来啊,不要嫌弃老爹老妈离你太远,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千万千万,永别永别!要多给些信捎给家里啊,要照顾好你的家庭啊!哎,想跟你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就先写到这里吧!

言下之意是心中的牵挂和情感是无法完全通过书信表达的,亲情好浓。也不知道,这封信他女儿收到了吗?他们回家看望了父母吗?留下无限遐想!

总之,这段一千多年老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很可能是代笔所写,但儿行千里母担忧家书抵万金,不知道如今远在外地的你,能不能体会到父母对你的爱,没事,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

除了父母之情,敦煌遗书最重要的还有爱人夫妻之情,既有朝朝暮暮两性相悦,更有“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分离之苦。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十几件离婚文书,也叫放妻书。 编号T4525,很特别,名为放妻书,实为罕见之《放夫书》。

跟别的离婚协议大大不同,从头至尾都是妇名在前,夫名在后——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夫(富盈)从妻(阿孟)居,从,跟从,倒插门,夫从妇居,因二情称怨,互角争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陈之别恨,故而“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归”,前夫离婚后得离开妇家。最后,也是送上祝福,自后夫则任委贤央,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

哎,抛开朝代更迭,影响中国走向的一些个历史大人物大历史,古代市井小民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部分,我觉得我们可能更容易与之共情,万不可忽视掉!

此外,敦煌遗书中有不少诗词爱好者,常常记录下他们所崇拜偶像的诗篇,其中有两篇编号P2567、P.2544的文章,大概是晚唐五代时李白不同粉丝所记,诗词就是被赞颂千年的”将进酒”,原名唤作《惜罇空》。

我们背诵的是“高堂明镜悲白发”,人家是“床头明镜悲白发”。我们是“朝如青丝暮成雪”,人家是“朝如青云暮成雪”。 我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是“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常朗诵的“将进酒,杯莫停”,原诗压根没有。

你认为是那时敦煌那边的文盲写错了还是我们背诵的版本压根就不是李白当年的原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