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中的“遗书”——毁掉盛唐的罪魁祸首是他?

山水静美如画 2024-12-08 12:01:54

我们上期写了甘肃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许多商人、使者、士兵,来自天南海北的普通百姓都在此停留或居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书信笔记等文字记录,这便是浩无烟海的敦煌学中很值得大家去挖掘的敦煌遗书,又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光”。

这些书信如同大号的时间胶囊,可以帮助我们窥见数千年前,古人古人喜怒哀乐。如果大家对敦煌学感兴趣,也可以登录国际敦煌项目官网idp.nlc.cn,上面有不少图片文字检索,可以自个去探秘哈。

上回我们写了一封唐朝末年老父对久别离家的女儿感人肺腑的书信,而众多文书中还有不少祭文,也值得一说,所谓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思念、缅怀之心,与吾辈无异,时间有限,单讲一几篇感人的。

如编号S.2199,这一封,绝笔者为灵惠尼姑,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晚唐懿宗李漼时。灵惠忽染重疾,恐时日不多,便立下遗书。

他说,病情加重入伏一日,恐大限将至。有道是生命无常,于是告知各位亲属,将相关事宜一一说明。 这些话并非是在吾意识昏沉不清醒的状态下说的,全都是头脑清醒时所讲。

灵惠吾只有一个自家生养的婢女,唤作威娘,把她留给侄女潘娘,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房产财物了。等吾去世之时,一切丧葬事宜全都仰仗潘娘去操办料理。此后不许各位亲属有吝啬、阻拦等行为。担心之后没有凭证,便当着各位亲属的面,写了这份文书,签字画押作为验证。

您发现没,重点其实是婢女威娘,这应该是一封针对婢女她去世之后该如何安排专门立下的遗嘱。见证者有有外甥,有侄子,有弟弟,她要将婢女赠给了自己侄女,不希望大家之后再有冲突,很可能遗嘱是大家协商的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婢女,应该说是没什么人身自由的,是私人财产。《唐律疏议》规定主人对婢女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包括买卖、赠送、惩罚甚至处死等。婢女属于贱民阶层,其法律地位远低于良人。

但少数情况下,如积德行善、婢女立下大功等,主人也可能选择将婢女放良,解除她们的贱民身份获得自由。

但奇怪,这封遗书,灵惠为尼姑,慈悲为怀吃斋念佛。看文字,也很有文采,为何去世前不给她自由,而是赠与了自己的侄女呢? 后人分析,很可能,她觉得婢女威娘,若自行离去,失去了依靠,恐怕命运会更悲惨,继续沦为婢女,要么嫁人?身份卑微,做小成生育机器?

故而,去世前,才想着托付给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想给她一个好归宿。

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生离死别!考古人员还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件罕见的绢画,被称之为唐康氏女遗书!康氏,为了来生能与去世的丈夫相认,特地订定制了这样一幅绢画。

画上男子,髯须飘飘,五官英俊,白色圆领窄袖长袍。应该是她的爱人,烙印在她心中最帅最美好的模样。男子前头,乃身披天衣,衣袂飘飘,手持招魂幡的观音大士。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之一,云端行走,为老薛引路。

画旁有两行字很感人——女弟子康氏奉为亡夫薛铨画引路菩萨一尊,一心供养。那时没照片没视频,康氏思念心切,故作此画,每日观之念之入眼入心,希望自己离开人世时,还记得丈夫的模样,愿来世再为夫妻也!

我们上期就说了,敦煌遗书的遗书,不是指古人去世前写的诀别书,它是一个很宽大的概念,沧海遗珠之意!但其中,确实也有不少古人离世前留下来的遗嘱。 今读之,面对生命的消逝,那种万般留恋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压轴登场,目前保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3620,一封十分珍贵的遗书,唤作《封常清谢死表闻》。可以说是孤本,因为史书有记载,但都已淹没。

书写时间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玄宗朝,我们不光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近距离观察大唐之殇的安史之乱。也能按图索骥,找到盛唐转衰的罪魁祸首!

封常清谁啊?唐朝名将,自幼跟随外祖父生活,后随其外祖父被流放至安西都护府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充军。

他外祖父喜爱读书,常教他认字读书,封常清因此得以博览群书!苦于家境贫寒,几十年只为一普通军士。每当看到高仙芝出兵时带着的侍从穿着鲜艳,心生羡慕,便决定向高仙芝投书自荐。

但人家高仙芝何等人也,本为高句丽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善于骑射,相貌英俊儒雅,二十余岁时和父亲因战功父子同在唐朝为官。攻打小勃律,攻掠石国,曾领二万大军与数十万精锐的阿拉伯联军在怛逻斯城展开激战。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晋升为密云郡公,奉命率唐军约 11 万,抵御叛军。虽说其中 6 万为新募之兵,战斗力较弱,安史叛军精兵约十五万,包含精锐的奚、契丹骑兵及同罗骑兵等,兵力和战斗力都占据优势。他还是能以弱克强,将叛军死死阻挡与长安之外。

说回来,封常清时一小兵耳,竟不知深浅敢向大帅递来求职信?你哪位?起初,高仙芝确实没当回事,外加封常清长相丑陋,十里八乡都知道的丑男,高仙芝心生厌恶,严厉拒绝。

没想到,封常清毫不气馁,第二天拿着自荐信又来了,声称莫要貌取人,再次被拒,不想过一晚又来,就在高仙芝官邸外跪着。赶走复来,数十日后,高仙芝竟然被打动了,答应见一面吧。

没想到,这一见,对方滔滔不绝,才华横溢且熟知兵法韬略,令高仙芝大为欣赏,将其补做侍从!

很快,机会来了,一次平叛达奚部,高仙芝率仅两千骑兵,被敌人包围陷入绝境。封常清作为侍从,出谋划策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回来后,军事捷报写的是条理分明、言简意赅,详细记录了战役经过、遇到的困难以及高仙芝的指挥战术等,令高仙芝视为神人也,封常清在军中名声大噪。

此后,封常清凭借军功不断晋升,任果毅都尉、折冲都尉等职。高仙芝外出公干时,命封常清为节度使知留后。成为了安西的二把手!

那奇怪,这封遗书又是怎么回事呢?

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官军一溃千里,封常清入朝拜见唐玄宗,主动请缨,前往洛阳招募兵士。虽在十天内招募六万人,但多为 “佣保市井之流”。

十二月,安禄山叛军渡过黄河,攻陷陈留,封常清遣精骑逆战,杀叛军近百人,但叛军主力赶到后,新兵没怎么经历战势,缺乏训练,一触即溃,洛阳外城陷落。封常清只得退入内城,又相继在都亭驿、宣仁门布防与敌,最终均失守。遂率余部突围,后与高仙芝一道坚守长安门户潼关。

封常清认为,敌强我弱,按兵不动,等勤王军队来援,敌内部矛盾重重,久攻不下,时间长了,自乱阵脚也!但因宦官边令诚进谗言,玄宗竟以贪生怕死不主动出击贻误战机为名,下令处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封常清临死前献上表章,表达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催人泪下。这边是敦煌遗书中的《封常清谢死表闻》。事后证明玄宗诛杀二将是自毁长城,而封常清在表章中所表达的担忧最终也一语成谶。

文章很长,我们就节选三段。第一段,“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封常清的忠诚与担当,日月可鉴,他明知自己面临着生死危机,但仍一心想着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第二段,“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说的是封常清所率军队与叛军实力的悬殊,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士兵们依然奋勇杀敌,展现出战争的惨烈以及封常清及其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封常清战败的无奈。

第三句,最悲凉,“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封常清以死明志,愿做尸谏之臣。即使死后有知,也要为平定叛乱贡献力量,其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平定叛乱的执着,以及对朝廷的眷恋之情,在这些语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震撼和感动!

无奈,唐玄宗已昏聩,偏听偏信,以一己之力让大唐失去了两根可支撑危局的擎天柱,也加速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进程!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