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武帝刘彻,前半生的辉煌几乎无人能及,晚年的他性情喜怒无常,精神恍惚,杀妻灭子。
据史料分析,这和他的身体有关,因为他患上了消渴症,已经严重影响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这里的消渴症,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糖尿病”,依据汉武帝刘彻的后期表现,除了多尿、频繁口渴,很大概率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在当今时代,糖尿病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据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攀升,过去30年间翻了两番,截至目前已超8亿人。
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态势同样严峻,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接近1.5亿,占成年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50岁以上人群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危害1、发病机制
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其分泌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核心因素。
在I型糖尿病中,主要源于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发动攻击。
这种错误攻击现象,致使胰岛β细胞大量受损、凋亡,胰岛素分泌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患者不得不依赖注射胰岛素维持集团功能。
对I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患病初期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保留30%左右,随着病情进展,数年内这一比例会锐减至10%以下,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血糖犹如脱缰野马,居高不下。
而II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共同作用。
一方面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久坐少动,使得肝脏、肌肉、脂肪等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一旦降低,就会导致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接收胰岛素信号,导致血糖难以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进而堆积在血液中。
另一方面随着病程迁延,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
初期尚能代偿性增加分泌以维持血糖平衡,后期则力不从心,血糖失控风险大增。
针对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监测的研究显示,患病5年后胰岛β细胞功能较发病初期下降约30%。
10年后下降幅度可达50%,胰岛素分泌不足愈发凸显,血糖波动愈发频繁剧烈。
2、危害
人体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全身各器官系统出现异常,严重时可引发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威胁患者健康与寿命。
高血糖首先向血管“开刀”,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受损,功能出现异常。
一方面促使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易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受累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风险飙升,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几率,外周血管粥样硬化可引发下肢缺血性病变,甚至坏疽截肢。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中风风险增加至 3倍。
微血管同样难以幸免,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若未及时干预,可进展至增生性病变,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
此外肾脏微血管病变会形成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逐渐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最终走向肾衰竭。
据统计,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近一半会并发糖尿病肾病,15年以上者,这一比例还会更高。
感觉神经受损,有些患者会时常出现肢体末端麻木,痛感迟钝甚至消失,最明显的就是足部病变而毫无知觉,演变为糖尿病足。
运动神经也会受到损害,肌肉变得无力,肌肉含量减少,身体运动能力下降。
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率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消化系统出现胃肠蠕动减慢、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交替。
泌尿生殖系统也会出现异常,尿多尿频尿不尽,有的人还会出现性功能障碍等,生活质量收到显著影响。
糖尿病患者肾脏的肾小球超滤系数增加,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脏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功能逐步衰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临床病例上,大量糖尿病患者因未有效控制血糖,肾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恶化,直至出现严重水肿、贫血、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才察觉,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眼睛对高血糖高度敏感,除了前面提及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外,还会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使患者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给患者身心带来沉重打击。
二、50岁之后需注意的“两坎”1、60岁
50岁之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愈发明显,空腹与餐后血糖常常“失控”,在60岁之前需要特别关注血糖波动。
一般来说清晨醒来,本应是血糖平稳的时段,然而部分患者却频繁遭遇空腹低血糖。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减退,夜间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多。
或是前一晚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导致肝脏储备的糖原分解不足,无法维持清晨的血糖稳定。
一部分50岁-60岁的糖尿病患者每月至少出现1次空腹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强烈,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后高血糖,常识告诉我们,食物进入人体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迅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正常情况下胰岛会迅速分泌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但是50岁以后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到了60岁胰岛素分泌延迟且量不足,无法及时应对餐后血糖飙升。
科学研究发现50岁以后的人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值较年轻人要高出3-5mmol/L。
如果患有糖尿病,这个平均值可超过11.1mmol/L,且高血糖状态可持续3-4小时甚至更久。
长期餐后高血糖不仅加速血管病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骤增,还会进一步损害胰岛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使血糖控制愈发艰难。
2、65岁
步入65岁之后,人体如同经历岁月磨损的机器,各脏器功能逐渐出现衰退,肌体功能的感觉尤为明显。。
65岁之后,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泵”细胞逐渐老化,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与25岁相比少了40%,难以满足身体代谢需求。
尤其在运动、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65岁之后的血管同样不堪重负,动脉壁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生,变得僵硬、狭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还导致各器官供血不足。
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从50岁起每10年下降约10ml/min,随着年龄的增长,65岁之后下降更为明显。
肾小管重吸收与排泄功能紊乱,代谢废物、毒素在体内积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进一步削弱机体功能。
肺功能方面,肺活量减少,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衡,气体交换效率降低,患者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机体氧供不足,影响细胞正常代谢,为并发症滋生提供土壤。
免疫系统也陷入“低迷”状态,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数量减少,识别与清除病原体能力大打折扣,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细菌、病毒等感染,且感染后恢复缓慢。
这就导致炎症迁延不愈,持续刺激机体,加重代谢紊乱,加速并发症进程。
与此同时步入65岁之后,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每况愈下,组织损伤后,新生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伤口愈合困难。
一旦出现糖尿病足溃疡、皮肤破损等,极易感染恶化,甚至引发败血症,威胁生命。
这些身体机能的全方位衰退,使得糖尿病患者在65岁后无力抵御并发症的汹涌来袭,健康防线岌岌可危。
三、如何应对1、饮食
对于50岁后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堪称控糖基础,需科学规划。
食物选择上,优先纳入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因为它们能平稳餐后血糖,每日摄入量宜占主食一半左右。
新鲜蔬果不可或缺,应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抗氧化剂的蔬菜瓜果,来改善代谢、增强免疫力。
蔬菜每日保证500克以上,水果200克左右,优先选低糖品种,如草莓、柚子,且分时段进食,避免餐后血糖骤升。
蛋白质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优质蛋白质,选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蛋白质,滋补心血管,还应适当补充豆类,摄入膳食纤维。
日常饮食中需要严格控制油脂摄入,减少动物油脂、油炸食品摄取,防止血脂异常加重胰岛素抵抗。
2、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康复内容,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来制定不同程度的运动方案。
身体状况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每周至少五次,这样才能效消耗热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糖利用。
爱好游泳的人也可以选择游泳,每周3-5次为宜,游泳时水中的浮力可以减轻关节负担,锻炼全身肌肉群,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太极拳、广场舞等都可以适量进行。
对于身体较弱或有并发症者,运动需谨慎调整。
这一类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以轻重量为宜,还可以进行泳池中慢走,借助水的阻力适度运动,条件有限的可以在小区内进行漫步。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患者运动前需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散步开始,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结语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小觑,这些压力源相互交织,对血糖控制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糖尿病患者在50岁后的健康之路布满荆棘,“两坎”犹如险峻关卡,深刻左右着寿命与生活质量。
不过这并非绝境,通过精细化饮食管理,选对食物、控好热量、加上适当的体育运动,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一定可以康复并长寿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糖尿病人有两坎,熬过就长寿”:两坎是指哪两年?55岁后请重视》---2024-12-27 中医沈震
《“糖尿病人有两坎,熬过就长寿”:两坎是指哪两年?50岁后请重视》---2024-12-23 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