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做了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他下旨将蒲家抄家,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代代为娼。
对此人们十分疑惑,如果说朱元璋要针对的是陈友谅、张士诚的家族,那还可以理解,毕竟此二人乃是朱元璋称霸之路上最大的障碍。朱元璋与此二人不共戴天。

但是这蒲家又是怎么回事?大臣们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家族,更不可能知道这蒲家到底如何得罪了朱元璋。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也就是蒲家先祖蒲寿庚。
蒲寿庚是何许人也?这蒲寿庚生活在南宋末年,其家族根本不是汉族人,而是来到宋朝经商的阿拉伯人。
因为仰慕宋朝的繁华,蒲寿庚的父辈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在宋朝定居下来,不回去了。经过几代人的深耕,蒲寿庚一家已经深深地扎根宋朝。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去。

虽然定居宋朝,但是蒲寿庚家族依然做着老本行,也就是海外贸易生意。而且因为扎根宋朝,他们家族有办法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宋朝商品,因此生意越做越大。
不过蒲家彻底崛起还是因为蒲寿庚。
不得不说,蒲寿庚很有眼光。为了更好地进行海外贸易,他举族搬迁到了泉州一带。此地毗邻大海,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港口。在泉州做生意,可谓是事半功倍
而且蒲寿庚很会为人处世,他深知:想要在宋朝混得好,就要和朝廷打交道。

当时朝廷在泉州设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贸易。蒲寿庚于是毛遂自荐,想在市舶司谋个差事。
如果说别的衙门还不好说,但是市舶司不一样,只要你有本事,能派得上用场就行。恰好蒲寿庚本人精通阿拉伯语、汉语和占城语,算是个多面手,因此被市舶司聘用当了个翻译。
可别小看了翻译,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十分稀缺的,整个宋朝也就找得出几十个精通外语的翻译。
无论是那些外来商人,还是朝廷,想要做生意都要靠蒲寿庚。于是慢慢地,蒲寿庚在外来商人和朝廷这边都积累了一定的人脉。

尤其是那些外来商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巴结蒲寿庚。毕竟他们能不能满载而归,很多时候就是蒲寿庚一句话的事情。
至于朝廷这边,远的他不敢说,但是在这泉州城里,蒲寿庚说话还是很管用的。当地官吏,甚至那些掌握军队的指挥使都和他称兄道弟。
这还没完,蒲寿庚不是做海外贸易的嘛。当时经常有海盗侵扰,然而朝廷的水师就是个摆设,派不上用场。更何况当时朝廷正忙着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无暇他顾。
为了自己的生意,蒲寿庚拿出大把钱财招募私兵护卫,组建了一支私人海军。蒲寿庚的海军多次大败海盗,使得泉州附近海域安定下来。

经过当地官吏举荐,朝廷干脆封蒲寿庚为福建安抚使,专门负责对付海盗。
有了这个身份,再加上手中的那支海军,蒲家一举成为泉州城第一世家。当地最好的生意都归蒲家,没人敢和他争抢。
当地的官吏、商人,全都唯蒲寿庚马首是瞻,蒲寿庚成为了泉州城真正的主宰。
那么,蒲寿庚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竟然会激怒朱元璋呢?

这就要说说当时的背景了,当时元朝强势崛起,金国、西夏相继被灭,此时只剩南宋还在奋力抵抗。
但是南宋势单力薄,根本不是元朝的虎狼之师的对手。面对咄咄逼人的元军,南宋一败再败。
最终,宋恭帝开城投降,文天祥、张世杰等忠心老臣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投奔泉州,想要以泉州为都城继续抵抗。
他们觉得泉州靠海,不仅可以从海路运送物资,更可以在危急关头直接出海。毕竟蒙古人不善水战,甚至可以说对于大江大河有着天然的畏惧。他们就是欺负蒙古人不敢下水。

更重要的是,当时元朝曾经派人招降蒲寿庚,但是被他拒绝了。张世杰等人觉得蒲寿庚此人可用。
为了笼络住蒲寿庚,他们还以朝廷的名义册封蒲寿庚为福建、广州招讨使,主管市舶司事务。
然而当张世杰等人到达泉州城外的时候,面对的却是大门紧闭的泉州城。张世杰派出几批使者,要蒲寿庚大开城门。然而都是有去无回。
这时间一长,张世杰等人就回过味来了:城中一定出现了变故。

其实别看蒲寿庚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的本质就是个生意人,他给宋朝做官,为的是方便自己做生意。
对于蒲寿庚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利益。他此前拒绝元朝的劝降,只不过是想待价而沽罢了。事实上他和元朝之间早有贸易往来,他在元朝有熟人的,所以才敢贸然拒绝元朝的示好。
他对于宋朝和元朝之间的战争没有兴趣,但是现在张世杰等人带着小皇帝跑来泉州,对于蒲寿庚来说是个大麻烦。他如果接纳了这些人,那么元朝是不会原谅他的。
但是他也不便对这些人出手,那样会惹怒天下汉族人,进而影响他的生意。所以关闭城门,将这些人拒之门外就是蒲寿庚最好的选择。

那么有人会问了:泉州城里那么多人,难道都听蒲寿庚的?自然不是。
不过除了那些宗室子弟和少数文官跑去劝说蒲寿庚大开城门,其他人都无动于衷。
宗室子弟好理解,他们与宋朝是一荣俱荣的关系,自然向着张世杰等人。至于那些文官,当时有风骨的文官太少了,大多是些贪生怕死之辈。
而城中武将也皆是胆小怕事之辈,毕竟忠心勇敢的武将早就战死沙场了,谁会留在这偏僻的泉州城?更何况这些人还是蒲寿庚的结拜兄弟,平时都听蒲寿庚的。

至于其他人,由于泉州城海外贸易繁荣,当地聚集了大量番商。这些人自然不会帮着南宋君臣。
至于百姓,他们都是给那些商人打工的。更何况他们都不知道城外发生了什么。
张世杰等人见蒲寿庚已经指望不上,只得继续远遁。奈何粮草不足,就劫掠了蒲寿庚的商船。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蒲寿庚可是把货物看得比性命还重,立刻带兵反击。张世杰又转而攻打泉州城,双方围绕泉州城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然而张世杰3个月拿不下泉州城,而追击的元军已经步步紧逼,只得离开。
最终,崖山海战,陆秀夫带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南宋才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蒲寿庚因为阻拦南宋君臣有功,得到元朝的重赏,被封为昭勇大将军,任福建广东市舶事。后来因为他帮助元朝稳定福建一带有功,加封福建行省左丞、参知政事。一时间,蒲家显赫无比。
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身为大明的开国皇帝,雄才大略,他如此大张旗鼓地对待蒲家,自然有其深意。

朱元璋之所以下旨将蒲家抄家,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代代为娼。其实有三个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
蒲寿庚背叛宋朝,陷南宋君臣于危险之中。可以说,南宋君臣的死,蒲寿庚至少有一半的责任。
蒲寿庚的行为妥妥地属于“背信弃义”,这种人就该遭世人唾弃。

而在打压蒲家这种典型的时候,朱元璋还宣扬岳飞、文天祥等宋朝忠臣的事迹。
为的就是教化百姓,要忠于朱元璋这个皇帝,忠于大明朝。
为了警示人们背信弃义的下场,这才严惩蒲家后人。
其次,也是提醒人们,元朝才是中原民族的敌人。

南宋是被元朝所灭,而朱元璋是击败元朝才得以建立大明的。
明朝建立后,元朝并未消失,而是远遁草原,继续与明朝为敌。
朱元璋在此时大张旗鼓地对蒲家出手,就是提醒那些元朝遗民,元朝才是敌人,他们应该忠于大明。
最后,则是为了警示人们,不要出海,更不要经商。

宋朝商业发达,这才有了蒲寿庚这样靠海外贸易赚得盆丰钵满的人。然而朱元璋构想下的大明,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
大明谨守“士农工商”的排序,极力打压商人,阻止商业的发展。而海洋贸易是最赚钱的,如果人们都去从事海外贸易,那谁来种地?
很显然,这种事情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他曾经多次下旨,禁止出海,甚至留下了“片板不下海”的祖训。可见他对于百姓出海可谓是深恶痛绝。

蒲家是因为海外贸易而兴盛起来的,如果朱元璋将蒲家一撸到底,起到的震慑、警示的效果不言而喻。
对于朱元璋来说,蒲家不足为虑,但是严惩蒲家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他自然乐意好好“关照”下蒲家了。
大概蒲寿庚做梦也想不到,他当年拒绝了南宋君臣,虽然家族兴旺一时,但是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俗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蒲寿庚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参考资料:
《明史》
《泉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