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巨变下深莞如何拥抱未来?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2-09 02:48:33

深圳关外与东莞,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长期处于一种矛盾交织的状态之中。那里混乱、黑暗,充满了艰辛与苦涩,发展进程显得潦草无序;但与此同时,又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炽热狂放的活力。那是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也是充满血腥的原始积累阶段。

从官方史料的记载来看,深圳关外和东莞的成长历程,无疑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奋斗岁月。

随着深南大道的建设,深圳从东向西逐步拓展,这条大道贯穿了整个深圳市区。后期,北环大道、滨海大道相继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交通网络。同时,深圳市政府从上步搬迁至福田,在工程兵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东到西变得越来越漂亮。后发展的区域凭借着更多的后发优势,能够承接更多新兴产业,这也使得深圳逐渐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发展格局。

2021年,南山区的GDP达到了7630亿,福田区为5318亿,而最早开发的罗湖区仅为2571亿。

2012年后,深圳迈入了第三发展阶段。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和行业的初步成长之后,深圳开始着重抓自主创新。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已然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开工建设了5个百亿级、10个30亿级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仅仅是一个粤海街道办,就培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深圳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的科技城市。

关外的发展生态与东莞极为相似。深圳以前有关内和关外之分,中间用3米高的铁丝网隔开。普通人要进入关内找工作难度极大,需要经过单位、派出所、公安局三道程序办理边防证,对于乡下人来说,甚至需要盖四五个章才能办下边防证。关内建设得如同发达地区,而关外则像是发展中地区,两者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深圳关外和东莞一样,长期处于混乱、黑暗、艰辛、苦涩、潦草却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

那是野蛮生长的几十年,也是血腥的原始积累时期。如果阅读官方史料,就会发现深圳关外和东莞的成长史,是一段奋斗不息的岁月。这两个地方的发展都起始于“三来一补”企业,但与关内不同的是,关内很快就摒弃了这种经济模式,而深圳关外和东莞则将“三来一补”模式一直维持到了2008年。

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河南、河北等地的男女青年逐渐长大,他们急需工作机会。于是,一个个拎着蛇皮袋和塑胶桶,乘坐着拥挤且肮脏的绿皮火车奔赴广东,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珠海等城市。每年,数千万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打破了工人们早期的红利,他们的高薪生活也从此一去不复返。

1989年,民工潮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1993年达到6200万人,1994年达到7000万人,1997年更是突破了1亿人。

这些民工中的大部分都涌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工和“三来一补”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继香港老板在深圳、东莞投资获利后,台湾人由于1984年颁布了《劳动基准法》,导致成本大幅上升,也被迫来到莞深地区开厂。

在2008年之前,深圳关外和东莞地区,见到最多的工厂是台湾人开办的,其次是香港人开办的,然后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人开办的。深圳关外和东莞的本地人从此不再从事生产工作,仅仅依靠出租地皮,每年就能获得大量分红,再也没有本地人进厂工作。

如果从广东本地人和投资商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那无疑是一段光辉灿烂、红利遍地的黄金时期。

然而如果从南下民工潮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只能用“苟且偷生”来形容。20世纪90年代,一个南方的农民工从家乡出发前往珠三角打工,通常要花费半天时间到达省里重要的火车站,然后从绿皮火车的窗户爬进去。在拥挤到几乎背贴着背的环境中,他们可能要站上半天甚至一天一夜才能到达广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尽量不吃不喝,因为火车上的厕所屎尿横流,根本无法使用。到达广州后,转车前往深圳关外或东莞,流花火车站对面的中巴车会将人塞得脸贴着脸才肯发车。到了当地,如果能有老乡介绍进厂那是最好不过的,要是没有,就会遭遇黑中介、黑厂、黑电话亭、黑公交的反复压榨。

每一家工厂招聘一个工人,往往会有十几个人应聘,人多的时候需要工厂保安挥舞着橡胶棍来维持秩序。等终于进了厂,虽然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薪水却十分低廉,而且还要面临盗窃、飞车抢劫等问题。走在马路上或者睡在出租房里,随时可能遭遇治安队破门而入检查暂住证,如果没有暂住证,就会被拉到樟木头收容所,被迫砸一两个月的石头后才会被释放。

实际上,广东一度发达的色情产业也是民工潮的附属产物。深圳罗湖早年的向西村是来往深港的货车司机包二奶的常驻地,后来随着广深和谐号的开通,附近的樟木头和常平两镇也成为了二奶的常驻地,因此常平早年的色情产业最为发达,后街长安则是后来居上。

从1992年开始,台商将结合了澳门、荷兰、日本、蒙地卡罗等地特色的色情花样引入东莞,并制定成标准,这才有了当时名闻天下的“莞式服务”。东莞本地是不可能原创出这么多花样的服务的,这套性产业本质上是从日本传到台湾,再从台湾传到东莞的。

当时东莞涌入了大量南方农村的失业女青年,为性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其发展的顶峰时期,东莞几乎每家大酒店都设有桑拿服务,据说有上十万技师在从事这一行业,直到2014年才被彻底铲除。

深圳关外和东莞当年的繁华是相对的。在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夹杂着大量的管理和文化问题。绝大部分的底层打工人过着艰辛困苦、骨肉分离的生活。住在12人一间的潮湿、破烂的宿舍里,吃的是白菜萝卜,偶尔加一点根本分不清是什么部位的猪肉。这种高强度、低报酬的痛苦生活,上亿打工人苦苦熬了近20年。

珠三角的繁荣并非仅仅依靠本地人勤劳就能实现,而是南方各省的廉价劳动力、外部投资以及特殊的地理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理由让一个地区的人独自享受这份繁华,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我经常听到沿海富裕省份的人抱怨,说他们的税收都被拿去补贴内地省份了。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没有认识到沿海富裕的真正来源,更是剥夺了内地人的生存发展权。到2002年时,广东省的“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巅峰,此后便一路走下坡路。到2008年时,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达到67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48%。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类企业开始陆续撤离东莞,台企、港企、韩企在东莞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进入2010年后,原有的旧产业如恺威针织、日历印刷、爱高电业、铿利五金、富康美印刷、合俊玩具、万事达等纷纷倒闭,而裕元、立凯等企业则转移到了东南亚。

与2000年代相比,东莞的常住人口有所增加,但流动人口却减少了,所以常常有人说东莞没有以前热闹了。实际上,这是因为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垮掉了,带走了大量的劳动人口,也带走了工业区里无数的龙江猪脚饭店、沙县小吃店、炒米粉摊、地摊以及小杂货店、小服装店。

不过,深圳关外和东莞并没有因为这些工厂的流失而走向衰落,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土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壮大,替代了这些低端制造业。

东莞通过本土企业的升级和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如今中高端工业已经十分强大。每个镇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各个镇都有各自的繁荣之处。在全国百强镇中,东莞占据了15个席位。

不过,东莞与佛山不同,从事工业生产的一般不是本地人,本地人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等来钱快的行业。可能有人注意到,东莞市下面只有镇,没有县。这是因为东莞原本是惠阳专区下的一个县,1985年才成为县级市,1988年才升为地级市,下面的各镇就一直保留了下来。由于各镇相对独立,城市规划极其凌乱。

东莞是一座非常适合创业的城市,这里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很容易获取。但它真的不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其基建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其他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匮乏,让人难以感受到现代城市应有的幸福感。与同等级的城市相比,东莞的基建差到令人咋舌。

不过,东莞的城市建设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可能与东莞的自留税太少有关。2020年,东莞的全国税收排名第12位,达到1783亿,仅比长沙少200亿。但东莞的自留税占比在全国前15名中,与广州并列倒数第一、第二。广州的自留税比例是29%,东莞是32%,而自留税较高的重庆、杭州、苏州、南京、青岛等城市,自留税比例都超过了50%。

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东莞的基建、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不太出色,但房价在2022年却排在全国第9名,与三亚一起被列为两大房价最不合理的城市。东莞房价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离深圳太近,这也从侧面说明,东莞本质上是深圳的卫星城。

只要深圳能够持续发展,东莞也必然能从中受益。东莞与深圳的关系,就如同昆山和上海的关系一样,是一种经济中心的外溢关系。随着深圳的不断发展壮大,东莞也只会越来越强大。

广东融合了大量的族群和语言,文化形态极其复杂,宛如沉在瓶底的流沙。从经济角度来看,广东又是中国GDP第一大省,珠三角地区预计将发展成为中国未来最富裕的区域。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这几个城市连在一起,或许会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区域之一。

到2035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有望超越韩国、法国、英国,成为相当于全球第六大的经济体,常住人口也将达到1.32亿。在这宏伟的发展蓝图里,除了珠三角地区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湛江和汕头也应该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届时广东将达成“两翼齐飞”的理想发展格局。

在广东迈向繁荣昌盛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这片土地的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当年南下的打工人,他们背井离乡,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热血。尽管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待遇下苦苦支撑,但正是他们的奉献,为广东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奋斗精神,是广东发展历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丹霞岭南的辉煌成就,并非仅仅依靠广东一省之力就能造就,而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参与到广东建设中的人,无论是来自南方的农民工,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投资者,都为广东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份众志成城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广东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人民的福祉。要注重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福利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这样,广东的发展才能更加可持续,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回首过去,广东的发展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展望未来,广东的前景无限光明。让我们共同期待2035年的到来,见证广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

文本素材来源@卢克文

0 阅读:0
之桃开心生活

之桃开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