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对人生的顿悟:不过两个字而已,却道尽了人生真谛!

寻墨阁啊 2025-02-11 16:37:29
《——【·前言·】——》

苏轼,那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晚年时却对人生有了深刻的顿悟。他用简单的两个字,竟然道尽了人生的真谛。

这两个字是什么?能让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保持清醒与豁达?或许,很多人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却忽视了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道理。

难道生活的智慧真的如此简单,还是说在简单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哲学?

苏轼的人生起伏

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堪称文人命运的缩影。他年少成名,文采斐然,二十多岁就得到了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

这位年轻的才子,满怀抱负地踏入了仕途,憧憬着能够施展抱负,报效朝廷。他的文章字字珠玑,诗词更是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诗豪"。

可是,现实却给了苏轼当头一棒。他刚入朝不久,就因直言不讳得罪了当朝宰相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大力推行新政,苏轼却毫不留情地指出新政的弊端。

苏轼的直率性格在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他的才华固然令人敬佩,但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和忌惮。

不久之后,王安石借机将苏轼调离京城。这对于一心想要施展才华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这仅仅是苏轼仕途坎坷的开始,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等着他。

这次调离,让苏轼初尝仕途艰辛,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在地方上任职期间,不忘关心民生,著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转折点

公元1079年,苏轼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朝廷突然下令彻查苏轼的诗文,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乌台诗案"的事件。

当时的苏轼,已经是朝中的重臣。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有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指控他对朝廷不敬。

这个指控在当时是极其严重的,轻则流放,重则可能丢掉性命。朝廷的这一举动,让整个文坛为之震动,许多文人开始谨言慎行,生怕步苏轼后尘。

苏轼被押送到京城,接受审讯。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曾经意气风发的才子,此刻却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所幸的是,有不少朝中大臣为苏轼求情,就连曾经与他政见不合的王安石也站出来为他说话。最终,苏轼虽然逃过一劫,但还是被贬谪到了黄州。这次打击对苏轼来说是巨大的。

他从朝中重臣沦为一个地方小官,身份的落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反而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

然而,正是在这次贬谪中,苏轼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他在黄州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并没有消沉。

相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谛。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人生哲学奠定了基础。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前赤壁赋》,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海南之行:苏轼的顿悟之旅

公元1093年,已经62岁的苏轼再次遭遇贬谪。这一次,他被贬到了当时最为偏远的海南岛。

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这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次贬谪,不仅是对苏轼的又一次打击,更是对他人生智慧的终极考验。

海南岛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为艰苦。许多被贬到这里的官员,都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有的甚至郁郁而终。

当时的海南,不仅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也相对落后,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刚到海南时,苏轼也感到十分低落。他经常自伤自叹,不知何时才能离开这个荒凉的岛屿。然而,这种消沉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苏轼就重新振作起来。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这片土地,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自己。

他在海南开办学堂,向当地人传授知识。他不仅讲授文学知识,还教导人们种植技术,帮助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苏轼的努力下,这个曾经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岛,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到来,为海南带来了文化的春天,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在这次贬谪中,苏轼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他意识到,真正困住一个人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

当你的心胸和格局足够大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这种顿悟,让苏轼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写出了许多传世佳作。

量与识:人生的两把钥匙

苏轼在晚年总结出的人生真谛,就是"量"和"识"这两个字。"量"指的是器量,"识"指的是见识。这两个字,成为了苏轼理解人生的关键。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贾谊论》,评价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贾谊与苏轼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重用。而贾谊最终却抑郁而终,年仅33岁就离开了人世。

苏轼在文中评价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句话不仅是对贾谊的评价,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志向,更取决于他的器量和见识。

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因为见识不够,器量不足,无法承受仕途的起起落落。当他被贬谪到长沙时,就此消沉,最终郁郁而终。

相比之下,苏轼虽然也经历了多次贬谪,但他却能够在逆境中不断调整心态,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苏轼的经历,展示了"量"和"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才华,更取决于他的器量和见识。有了足够的器量,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看清世事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得失迷惑。

"量"和"识"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关键在于保持开阔的胸襟和深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活得更精彩。

《——【·结语·】——》

苏轼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告诉我们:生活不如意是常事,关键看你怎么应对。

遇到麻烦事,别光抱怨,想想苏轼在海南的日子。即便处境艰难,我们也能选择积极面对,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周围的环境。

“量”和“识“”,这两个小小的字,其实就是打开幸福生活的钥匙。放宽心量,增长见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高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5
寻墨阁啊

寻墨阁啊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