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8年 至 207年,章邯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在巨鹿地区(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较量,史称巨鹿之战。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章邯的士兵大部分都是骊山的囚徒。然而,这支看似乌合之众的军队,却在最紧要的关头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让历史的波澜再起。
秦帝国的这些骊山囚徒,并非完全的乌合之众。战斗力方面,他们获得了相当高强度的提升,主要原因可归功于以下几点:
首先,这支军队,虽然主体是囚徒,但它的首脑却是精锐。秦二世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将储备在咸阳的五万材士和千名郎官用于这支由囚徒组成的新军。材士们原本就是从郡县精选出来的精兵,作为军队的中坚力量,拥有过硬的军事素养。而郎官们,作为皇帝身边的精锐护卫和参谋,更是军队的指挥骨干。
装备精良,是骊山囚徒军队能够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另一个原因。秦武库中储备了大量标准化的兵器,不仅如此,粮食和物资的充足供应也为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支撑。相比之下,起义军所使用的武器大多简陋,后勤供应也不尽完善,这让他们在战斗中无法与装备精良的秦军抗衡。
在这样的条件下,章邯的军队并未急于与对手较量,而是选择了整训部队,整训时间长达两个月。这段时间虽然看似短暂,但对于并未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囚徒们来说已经足够。经过整训和战场洗礼的囚徒部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囚徒”,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与周文的交锋中,秦军凭借着高度的纪律和良好的后勤保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又一次战争的烽烟升起在荥阳,吴广所率的起义军依旧自信满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田臧因对吴广的军事计划不满,以假传陈胜王命的方式杀死了吴广。这无疑是起义军内部的一次严重震荡,士气因此大幅下滑。秦军抓住这个时机,对荥阳的起义军形成了攻势,内外夹攻之下,田臧战败,吴广军土崩瓦解。
短暂的调整过后,局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章邯审时度势,周密部署,以缜密的战略和战术行动,在十一月间发动反击。章邯的果断行动和熟练指挥,使得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元气大伤,周文、吴广等人的军队接连溃败,自杀、内讧无一例外。
秦帝国不仅在这段时间内重新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更让关中、巴蜀地区的军队得以集结,随时准备支援。然而,战争并未真正结束,更强大的对手还在前方等待。
面对复国的旧六国势力,章邯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魏国临济一战,就是最好的证明。章邯以快如闪电的突袭,将田儋率领的魏国军队击碎。战场上尸横遍野,传达出强者的胜利讯息。接着,章邯又挥师北上,意图击溃齐国。然而,此刻,项梁站了出来,成为秦军最大的阻力。
项梁,作为楚国最后一名将领项燕的后人,统率之术深得其传。其手下,吴中八千子弟兵,全都是鏖战沙场的精锐。他们各个身手不凡,与章邯在东阿、定陶的战斗中打得难解难分。虽然章邯暂时遭遇到了困境,但凭借他卓越的智慧和临危不乱的指挥态度,迅速调整战略,在定陶城外一举击败项梁,毙敌数万。
然而,章邯遇到了历史上最为可怕的对手——项羽。这位楚霸王以其惊世骇俗的实力,在巨鹿之战中对秦军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是名将如章邯,在面对项羽的无敌气势和层层叠叠的包围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最终,秦二世异心横生,赵高的矫诏使得军心涣散。章邯被迫选择与项羽谈和,却未能如愿。项羽抓住时机,一举拿下秦军二十万余人。饥饿、疲惫使得秦军无力抗衡,章邯也不得不降。而秦军在屠杀中,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秦朝的末日也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