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淋谈月经:月经后期(推迟)的几种表现和调理方法

刘真淋大夫 2024-11-24 09:36:30

月经周期异常常常困扰着许多女性朋友,今天我们就依据中医理论,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证型及其调理方法。

肾气虚的女性,月经周期往往延后,量少且色暗淡,质地清稀。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对此,应采用补肾养血调经之法,通过滋养肾脏、补益气血来调节月经周期。

血虚证的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地清稀,有的还会小腹绵绵作痛,或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的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上需补血益气调经,使气血充足,月经恢复正常。

血寒证分为虚寒证和实寒证。虚寒证者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宜扶阳祛寒调经。实寒证则经期延后,量少经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或沉迟,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气滞证的女性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象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脉弦数,应理气行滞调经。

除了中药调理,还有一些辅助方法。艾灸关元、地机、三阴交、十七椎,能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推拿夹脊穴及腹部,可调整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脏腑功能,对月经周期的调节也大有裨益。

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女性朋友们若有月经周期异常的困扰,不妨参考这些方法,或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让月经恢复正常,重焕健康活力。

0 阅读:17
刘真淋大夫

刘真淋大夫

天津中医药大学妇科硕士,从事女性健康相关工作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