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财富从哪来?精神财富又从哪来?物质从身外来,精神从学中来

人之书 2023-08-08 20:56:49

读书真的有用吗?怎么读才是真正的读书呢?为什么有的人越读越厉害?有的人却越读越迷茫?

为何有人读书能成才?有人却不能?真正的读书要与另一行为相结合才会有效果。

人生所真正依靠的是什么?一是物质财富,一是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从哪里来?精神财富又从哪里来?

物质从身外来,精神从学中来。

人一生所拥有的只有两样:

一是外在的身份财富地位名望等,它是起跑线,天生就已经基本确定了。能够靠自己发财的,基本都是能人。

二是内在的阅历、见识等,这些都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外人很难帮上忙,富贵人家的优势,也只不过就是请一个好一点的老师罢了。

本文就来说一说,如何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阅历与见识。

阅历与见识,从哪里来?无非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亲身去感受。

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学习与成长的方法呢?是自己去亲自实践、亲身经历吗?

如果亲身实践真的是最好的成长方法,那么最广大的工人、农民就应该是最伟大、最聪明、最幸福、最成功的人,因为他们才是参加亲身实践最多的人。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付出最多回报最少,回报率最低的人,也是最受苦的人。

因此学习与读书才是回报最高、成功可能最大的成长路径。

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经历,你可能都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体会,还都不一定会有答案。

但是你如果花几天时间去读一本好书,就可以读到别人一生的阅历,世界上哪还有比这更高效的事呢?关键只在于你怎么去读书,读书方法不对,也必将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读书的关键点在哪里呢?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多岁啊。他都是怎么读书的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从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不难发现:读书需要身静、需要心中有德。

心静才能身静、才能心无旁骛;

心中有德,才能包容,才能思想广大。有心用心读书,才能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此,读书需要身体、内心、思想三者俱佳,才是读书的最好状态。

很多人读书收获不大,就在于身体好动、内心不静、思考太少。

一本好书,很可能是别人一生心血的结晶,如果你只是粗略地读一遍,就以为完事了,万事大吉了,就算读书了,那你指望能有什么大的收获呢?

很多人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你读书的时候多思考,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以求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通过作者的文字,完美地接受作者一生的阅历与经验。

你看哪一个名人读书,是读一遍就完事的啊?读书重在思考,不思考就算不上真正的读书。

怎么样才算是思考着读书呢?

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从其已言、知其未言,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才能算是思考着读书。这样读书可能会很难很累,刚开始即使读个三两遍,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感觉或收获,但是慢慢就会习惯的。

毛主席读书,你听说过读一遍就完事的吗?只是粗略地看一遍,那不是真正的读书,思考着读,才是真正的读书。

人的脑袋,就像一个小型宇宙,又像一个虚拟世界,你可以在脑袋里做任何推研、猜测和想象。

那些不出户而知天下的人,那些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人,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人,都是怎么实现他们那些壮举的呢?

不都是在他们自己的脑袋里推测出来的吗?

这种思考推测是一种浩大的工程,很耗费脑力、心力,甚至体力,因此一个有思想的人,需要身静、心静,还需要心中有德,不偏颇。心一偏颇,思想也就跟着偏了。

有自我思考,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的目的,首先就是锻炼出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是上学读书,考试得高分成了首要目的,反而把思考完美的忽略了。如此读书,往往后劲不大。

要想学有所成,必先立志于学。孔子说: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物质财富从社会中来,你随时可以去挣;人的精神财富从书中来,你随时可以去学、去思考。

1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