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真是第一汉臣?如果排起名来,大概率难进前三

晓彬读历史 2025-02-18 19:13:26

在清代历史中,张廷玉被称作“清代第一汉臣”,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并非看上去那样亮丽。张廷玉自康熙朝踏上为官之路,在雍正和乾隆两朝身居高位,可始终无法真正成为“头号人物”。这位职业生涯颇为辉煌的汉臣,常常在重要时刻被比他更为年轻的满族权贵给压制住。

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张廷玉被选为庶吉士,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一开始,在康熙帝的教导下,张廷玉慢慢显露出了自己的能力。等到雍正登基后,张廷玉获得了更多能够施展才华的机遇。但是,就算他做到了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这样的高位,在满汉之间存在区别的潜在规则下,他的前行依旧困难重重。

让人感慨的是,张廷玉在仕途上处于“老二”的位置,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如别人,而是清朝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所致。当时满洲贵族掌握着大权,像张廷玉这样有能力的汉臣,也不得不退让几分。雍正帝虽说满汉平等,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把汉臣摆在次要的位置。就像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保和殿大学士时,他就得事事谦让鄂尔泰。张廷玉老是被压制,常常坐在次位上听从满族大臣的吩咐,这差不多成了他官场上的一种常态。

雍正当政时,张廷玉多次遭到撤换与提拔。记得雍正十年,云贵总督鄂尔泰被破例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那时张廷玉虽是首席军机大臣,可实权很快就没了。没过多久,鄂尔泰又因打仗立功当上了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只好位居其次。朝廷里的大臣都瞧在眼里,汉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咋样,大家都很清楚了。

张廷玉在乾隆朝的处境依旧不佳,他还是处在年轻的满族贵族之下。每次军机处呈上奏章,张廷玉的名字老是排在满族大臣的后面。特别是乾隆初年,讷亲以及傅恒等人迅速崛起,这对张廷玉形成了压制。不管是朝廷的重要商议之事,还是军机处的平常事务,张廷玉都没法完全掌控。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虽说荣耀无限,可实际做事时,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却很少。虽说他得到过雍正帝的器重以及乾隆帝的赏赐,然而他身为汉臣,始终难以冲破那层限制。乾隆十一年,上了年纪的张廷玉请求退休,可乾隆帝却借此对他加以指责。经此风波,张廷玉更是清楚地明白,就算自己再优秀,身为汉臣的他也无法真正和满族大臣处于同等地位。

有一回,在朝中商议事情时,乾隆帝特意问道:“张廷玉在军机大臣中处于何种位置?”御史回应说:“是第二位。”乾隆帝立马表明:“不可轻视。”不过,张廷玉心里很清楚,这份“看重”的背后,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纵然他享有颇高的声望与地位,雍正帝甚至在临死前让他配享太庙,然而身为汉臣,他始终无法摆脱处于满洲统治者之下的那种无奈情形。

瞧瞧清代后期那几位有名的汉臣的过往,张廷玉的经历反差特别大。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于敏中当上了首席军机大臣,还兼任着工部尚书,备受尊崇。嘉庆六年,曹振镛成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连满族大臣都主动请他坐上首的位置。这在清代历史当中是非常少见的,除了于敏中,曹振镛也是少数能让满族大臣礼让的汉臣。

鸦片战争过后,清朝廷中汉族大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崭露头角,从而开启了新的局面。曾国藩因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而被封为侯,得以进入军机大臣之列,这荣誉是他应得的;李鸿章在晚清时,不但担任两江总督,而且手握北洋水师的大权。他们这种权力上的提升,和张廷玉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得说一下,张廷玉每次进宫那都是老老实实,清廷的各种规矩他都严格遵守;可李鸿章去见光绪帝的时候,却被特别允许能骑马进宫,这样的待遇差别,更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汉臣地位的改变。虽说张廷玉的政治地位挺高,他是保和殿大学士,可他还得处处受着,被年轻的满族大臣给挤到次席的位置上。要知道,那些所谓的“满汉平等”,很多时候就只是清廷嘴上喊的政治口号罢了。

最后来分析一下张廷玉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与贡献,虽说他的政治生涯挺光彩的,然而在权力以及实际操作方面,他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尽管他有清代“第一汉臣”的名号,可实际上,他的权力和影响力跟日后的一些汉族大臣相比,差得挺远。因此,要说清代汉臣的排名,就算张廷玉有配享太庙的特殊荣誉,可要讲影响力和实际权力的话,他很难稳稳地排在前三名里面。

张廷玉是清代历经三朝的重臣,官居保和殿大学士,其政治生涯的辉煌毋庸置疑。但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制度设置,让这位汉族大臣在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常常遭遇阻碍。从这些方面,我们了解到的不只是历史人物的特殊命运,还有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和文化冲突。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痕迹和故事。

0 阅读:10
晓彬读历史

晓彬读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