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清朝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有个格外引人注目的传奇事儿,说的是一位被称作“第一贪”的显要人物,可等到抄他家的时候,却诧异地看到他家穷得啥都没有。这一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恰似历史长河里的一颗耀眼宝石,引得我们想要去把其中的谜题弄个明白。而让人更为惊愕的是,当皇帝亲自下旨用锤子把柱子砸开时,这个故事就愈发变得错综复杂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看到权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体会到贪婪和权力危险地相互碰撞。而皇帝亲自操起锤子凿柱子这一行为,更是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不单单是一场家当全部损失的惨剧,更是一则揭露权谋阴暗面的历史传奇。
【一、从清原小户到清朝大官】
在清朝,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有个满洲人叫和珅,他来自边疆地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和珅原本就是个极为普通的满族青年,在辽宁清原的一个衰败的官宦家庭出生,原名叫善保,他父亲早早离世,家里的条件很是贫苦。
然而呀,他靠着自己超群的智慧,还有那坚定不移、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清朝这个封建帝国里,要知道这清朝可是族群界限划分得特别严格的。他一路高升,达到了让人惊掉下巴的位置——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这些清朝最高层级的、象征着极大荣耀的官职,那真是受尽恩宠,权势大得能让整个朝廷都为之倾斜。
然而,他最后却落得个“清朝历史上头号大贪官”的恶名,被查抄的家产多达8亿两白银,这差不多是清朝一年国库的收入啊!
那么,从清原的小户人家一路攀升成为清朝大官,最后沦为腐朽罪恶象征的和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究竟经历了何种变化,才致使他落得个悲惨结局呢?
1723 年,和珅降世,原名善保。他父亲早早离世,家里的日子过得颇为贫寒。年少时的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天资,一心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正因如此,他学习勤奋,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对古往今来的人物事迹熟悉得很,特别是历史典故方面,那更是信手拈来,随口就能说上几个。
和珅在18岁的时候,凭借自身的才学,成为了清朝的二品供奉官,由此踏上了他的为官之路。没多久,他就琢磨出了一套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的法子,那就是得随时琢磨权贵们喜欢啥,然后使劲去迎合、讨好他们。
就这么着,和珅受到了皇帝的宠爱,那可谓是一路高升,仕途顺遂。然而,这却为日后国家和百姓遭难埋下了祸根——他这辈子一门心思都放在巴结统治阶层以谋取自己的富贵上了,而不是为了百姓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去努力。
【二、谄媚乾隆步步高升】
和珅能够在清朝官场中快速得到提拔,原因在于他特别擅长阿谀奉承,他对权力的渴求与积攒,就如同饥饿的恶狼对猎物的垂涎和扑咬。
最为要命的是,和珅仿佛具有读心的能力似的,老是能够精准地摸透乾隆的喜好,讲出乾隆想听的话语,顺着乾隆的喜好去做事,把阿谀奉承的“能耐”展现到了极致。
乾隆那是相当满意,对他格外优待。就短短三年的工夫,原本一个不起眼的侍读,得到了好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进而开始参与打理国家的大事,还被派到各地去视察,甚至出使西域。就这样,和珅慢慢变成了乾隆最为信赖的亲信大臣。
然而,和珅所获取的可不单单是皇帝的信赖,还有切切实实的大权呢。在 1765 年,年仅 23 岁的和珅便被委任为管库大臣,负责管理清朝颇为重要的财政收益。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进而赢得了更高的赞誉。
三年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和珅,被擢升为户部左侍郎兼吏部右侍郎。如此一来,清朝的财政大权以及人事任免大权,都被和珅牢牢握在手中,实际上整个清朝的政务运作都由他主宰了。这便给日后和珅在朝廷中权势熏天埋下了隐患。
还没到 30 岁的和珅,权力积累的速度那叫一个快,这全靠他对权势的巴结讨好。和珅这人啊,心思细得很,做事也很会来事儿,说话谦逊有礼,行为举止也是恭恭敬敬的,把温顺恭顺做到了极致,把乾隆皇帝哄得那是相当高兴,就这样给自己换来了登上权力顶峰的本钱。
可以看出,和珅得以爬上高位,靠的并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功绩,他用心钻研的并非怎样让国家繁荣、百姓受益,而是权力争斗的门道。从一开始,这就注定了他必定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三、李侍尧案蜕变贪官本性】
在 1780 年处理李侍尧贪污案时,和珅的表现那叫一个出彩,轻而易举地就搜罗到了大把证据,把李侍尧的罪行给揭露得彻彻底底,让他没地儿可躲。这桩案子使和珅在清廷的地位得以奠定,不过,也让他的内心有了些悄然的转变。
瞅着李侍尧靠着贪污弄来的那一大堆钱财,和珅心里头满是向往和贪心。他想起自己当初从零开始,苦苦打拼的那些日子,可李侍尧倒好,凭着手中的权势大肆敛财,尽情地享受着富贵荣华。
这一回的遭遇,在他心里引发了剧烈的精神矛盾。他向来都把自己标榜成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正人君子,然而,贪婪欲望的诱惑却已牢牢地刻在了他的心底,且在不断地滋长扩散。
在这一案过后,和珅竟从清正廉洁的官员,渐渐变成了欲壑难填的大奸臣。一开始,和珅不过是打算偶尔稍稍占点小便宜,哪料到这一沾手,就如同陷入泥潭,再也无法脱身了。
这人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拼命地敛财,啥样的贿赂他都收。只要是为了钱,就没啥事儿是他不敢干的。他居然还敢下令,偷偷摸摸地去挖历代皇帝和权贵的墓,就为了把里面的珍宝据为己有,简直是无法无天、丧尽天良。
和珅啊,为了满足自己那无尽的贪欲,把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给丢了。这人本来是有机会成就一番功业,让自己的名声广泛传播的,可奈何他没能挡住金钱的诱惑,最后把自己给推向了绝路。
这着实表明了人心的繁杂性。每个人都兼具着善良与邪恶这两种本性,重点在于哪一种天性能够在内心的争斗中胜出,进而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轨迹。和珅在这场跟自己内心的较量中落败了,而且是惨败,这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结语】
和珅一死,对他的家产进行清点,竟高达8亿两白银,还有那些难以估算的金银珠宝、古玩之类,其价值简直无法想象。要知道,这差不多等同于清朝那时一年的国库财政收入啊!新坐上皇位的嘉庆帝为此又气又怒。
嘉庆帝那是对和珅这个罪恶典型恨之入骨,当下就决定清查他的家产。谁能想到呢,在查抄和珅家宅的时候,居然在屋子的柱子里面找出了好多黄金!这就足以表明,和珅活着的时候贪污的程度有多严重了。
嘉庆帝铁面无私,总算把这个搞坏清朝官场风气、危及国家的大奸臣给依法惩处了。和珅呢,虽说在权力巅峰那会儿那叫一个威风,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可最后还是掉进了火坑,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说到底,和珅打小就毫无正义感与社会责任可言,一门心思钻研权术,只为讨好权贵。随后更是被金钱迷了心窍,丧失了自我。他虽说曾风光一时,但由于作恶多端,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只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遭世人鄙夷。
人活一世,要是没啥基本的法律道德来管着,也没啥公德心和正义感,那肯定就得被人性中那丑恶的贪婪和冷漠给拿捏了。和珅的这辈子就是个特好的例子。只盼着他这教训能给后来人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