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中有一则小故事:
有一年闹饥荒,百姓们无饭可食。独自进城乞食的师尊一连几天都一无所获。
一位比丘看到师尊的遭遇,十分心伤,就卖掉了自己的衣服换了一碗斋饭给师尊。
可是师尊却以自己消受不起为由,拒绝了比丘的好意。
比丘问师尊:“您是三界福田,尚且消受不起,那谁能消受得起呢?”
师尊回答说:“你的父母消受得起,因为他们生育了你,恩重如山。”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虽是天经地义,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不孝顺父母的子女,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做父母的最好注意一下,记得给自己留好后路。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父母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
有什么好吃的,只顾自己吃个痛快,却从来不会去问父母吃不吃。
父母累得腰酸背痛,他却不肯伸手做一点家务,只顾闷头打游戏。
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孤身去医院看病是个难题,他却不肯放弃和朋友吃饭喝酒的机会,陪父母到医院去。
在他们心里,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永远都排在第一位,父母永远都在靠后的位置。
《透明人》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子女越独立,父母越孤单,即便这样,父母仍然去学着懂事,总是跟你说:我很好,没事的,你忙吧。”
做父母的,总是想着不给儿女添麻烦,不成为父母的负担。有了事情习惯自己扛,有了难题喜欢自己担。
但在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父母的孩子面前,你的无私只会纵容孩子的自私。
你的卑微只会换来更多的无视。
与其指望着子女主动孝顺,不如自己学会主动表达,主动索取。
贪得无厌,不懂得体谅父母
连谏的《忍婚》一书里,老万的小儿子万家顺生得乖觉,又得父母偏爱,长大以后满心算计,不懂得体谅父母。
为了买车,他想法设法骗下了哥哥暂时存放在父亲手里的钱。
为了买房,他设圈套诱骗父亲拿出留作养老的存款。
为了让小日子过得更滋润,他竟赶走了身无分文也无处可去的父母。
可怜的两位老人无颜回老家,只好靠捡拾废品维持生计。
作家寇士奇说:“永远不要盲目相信一段关系,因为不存在凭空的感情。那些走得长远的人,要不互相引领,要不互相温暖,要不互为臂膀,都是有前提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莫过于此。
贪得无厌,一味索取,也会让父母灰心绝望。
处处偏爱,无限纵容,养不出体谅父母的孩子。
不知感恩,不思量回报父母
杨绛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林奶奶的文章。
林奶奶孤身一人住在城里,靠给人洗衣挣钱,她生活俭省,虽然挣了不少钱,可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都存了下来。
她给自己的儿子买砖添瓦盖新房,只求老了能有一间住的屋子,不至于病倒了连个问候的人都没有。
可是新房盖好了,儿子却不愿意和林奶奶同住。林奶奶就拿出自己的存款当诱饵,劝儿子同意。谁知最后却落得人财两空,还和儿子儿媳打了一架。
看儿子没指望,她又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用自己的存款给女儿盖了新屋子。
不久后,林奶奶犯了急病,很快撒手而去。她的女儿却连装裹的衣服也不肯为她穿,理由是林奶奶让她嫁得不如意。
西塞罗说:“感恩不仅是最好的美德,也是其他美德的源头。”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理解父母的付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牺牲天经地义,一味向父母索取讨要。他们不会思索着如何回报父母,更不明白孝为何物。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做的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
养出一个不自私,知礼数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教出一个会体谅,懂感恩的孩子,是父母的幸运,也是父母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