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2024年8月30日,贵阳中院的一纸裁定,让中天金融的“自救”按下了启动键。

这家曾被称为“贵州金融航母”的企业,如今背负着1516亿元的债务,资不抵债的标签像一把尖刀,刺穿了创始人罗玉平最后的尊严。
从包工头到贵州首富,从“罗半城”到“负翁”,他的故事像一部跌宕的商战剧,却也是中国地产与金融浪潮下一粒沙的缩影。

1966年,罗玉平出生在四川合江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聪慧,高考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专业。
19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贵州,年轻的罗玉平带着一腔热血,从承包建筑项目起步,成了人们口中的“包工头”。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千禧年前后,当时贵阳的房地产行业刚刚萌芽,罗玉平嗅到了机会。
他与合伙人肖春红成立贵阳中天股份有限公司,接连推出“金石桥南苑”和“金石桥御景”两大楼盘。这两个项目开盘即售罄,让他在贵阳地产圈一炮而红。

此后,罗玉平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合并公司、借壳上市、疯狂拿地……巅峰时期,贵阳一半的工地都挂着“中天城投”的招牌,“罗半城”的名号不胫而走。
2007年,中天城投借壳“黔中天”登陆A股,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

同年,罗玉平以95亿元身家首次登上贵州首富宝座,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从地产大亨到金融赌徒上市后的罗玉平不再满足于盖楼,他盯上了金融,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

2015年,中天城投更名为“中天金融”,斥资百亿收购中融人寿和国富证券,手握两张金融牌照。但真正的“豪赌”在2017年到来,他决定以310亿元收购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
这是一场注定失衡的交易,当时华夏人寿资产规模近4000亿元,而中天金融的“家底”仅712亿元。为了凑够70亿元定金,罗玉平变卖资产、抵押股权,甚至清空了几十辆豪车。

同行笑他“蛇吞象”,他却视之为转型金融的“投名状”。
然而,这场豪赌迅速演变成噩梦,2018年,中天金融资金链断裂,旗下P2P平台招商贷暴雷,投资人围堵总部。
2020年,银保监接管华夏人寿,交易彻底告吹,70亿元定金打了水漂。

与此同时,房地产寒冬席卷全国,中天金融三年亏损超400亿元,股价跌至1元以下,最终于2023年退市。
断裂的链条罗玉平的失败,看似源于收购华夏人寿的“冲动”,其实是地产与金融双重杠杆下的必然崩塌。
在地产行业,他信奉“规模即正义”,720万平方米的未来方舟项目、贵阳金融城等地标建筑,让中天金融的负债表像滚雪球般膨胀。

而在金融领域,他试图用短期借贷支撑长期投资,将公司变成一场“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
一位曾接近中天高层的员工回忆:“罗总常说撑死胆大的,但他没料到,胆大的人也可能被撑死。”
更致命的是时代的转向,2021年后,房地产调控收紧,融资渠道缩窄,中天金融的“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瞬间失灵。

而金融行业的强监管,也让罗玉平手中的牌照价值大幅缩水。
一位分析师直言:“他赶上了地产的黄金年代,却误判了金融的合规风险。”
没有英雄的时代,只有时代的英雄2024年的重整计划,为罗玉平的故事画上了休止符。
根据方案,中天金融的控制权将移交新战投,而他持有的股份被稀释至不足10%。

曾经的“贵州首富”,如今连公司的会议室都难以踏入。
但对比其他“爆雷”房企的创始人,罗玉平已算“幸运”,他没有卷款跑路,也未因违法入狱,只是默默退到了聚光灯外。
在贵阳某茶楼里,偶尔有人提起他:“老罗啊,就是野心太大,把运气用完了。”

中天金融的未来仍存悬念,公司名下尚存中融人寿和国富证券的牌照,这是翻盘的最后筹码。
但无论如何,罗玉平的时代已经结束,他的跌落,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营企业在扩张与收缩、狂热与冷静之间的集体阵痛。

罗玉平的书架上,至今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2007年上市敲钟时,他西装笔挺,笑容灿烂。
如今的中天金融大厦依然矗立在贵阳街头,只是玻璃幕墙上的倒影,早已物是人非。
如果他少一些野心,多一些敬畏,少一些赌性,多一些稳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但历史没有如果,当时代的潮水退去,留给罗玉平的,除了1516亿元的债务,还有那个关于“罗半城”的传说,在贵阳的街头巷尾,渐渐成了茶余饭后的唏嘘谈资。
就这样,一代金融大亨跌落神坛,给人们留下了一片嘘唏声。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贵州前首富罗玉平梦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