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良师,持一素纸,其白如雪,墨点居中。举以示门生,问曰:“尔等所见何物?”门生一眼瞥见墨点,齐声道:“墨点也。”师闻之,色沮而叹曰:“尔等何其蔽也!岂不见墨点之外,白之无垠乎?”门生默然,未悟师旨。
师乃谆谆教诲:“人之于世,犹纸之有白黑。善恶并存,犹白黑相间。若但见人之恶,而蔽其善,是犹观纸只见墨点,而遗其白也。教化者,当如观纸,不以墨点掩其白,而当循善以导,因恶以戒。
二
此情此景,恰似今日教育之现状。夫教育者,本应以启迪智慧、弘扬美德为己任,然而世之父母与师长,往往易于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误区,对子女或生徒之过,虽微小如芥子,亦能明察秋毫;对其善行美德,则视若不见,或视为理所当然,鲜有赞誉。诚可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尤在好为挑剔之师也。
三
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言深谙人性之理。大千世界,莫不如此。日月尚有盈亏,况乎人哉?然吾辈教育之道,非在于吹毛求疵,苛责完美,乃在于发现并培育那尚未雕琢之玉中温润之光华,使之磨砺成器。古之贤师,皆明此理。如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教人也,因材施教,不以一眚掩大德。子路好勇,夫子虽责其鲁莽,然亦赞其果敢;子贡善辩,夫子嘉其才敏,亦导其笃行。孔子于弟子之过,非视而不见,然更重其善,以善诱之,使弟子皆有所成。又如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皆因势利导,启孟子之善性,而非专以苛责为教。
四
反观今之教育,诸多家长唯以成绩论优劣,见子成绩不佳,辄加斥责,而不察其努力之处,亦不顾其兴趣与特长。有子性喜绘画,然学业未精,父母不赞其好,反禁其绘事,曰:“此无益于学,徒费时日。” 长此以往,子之天赋渐泯,兴趣亦失,终成庸碌之辈。亦有师者,于生之过,动辄严罚,使生畏而远之,不得亲师信道,教育之效安在?
今人论教,多重其法,而轻其道。法者,术也;道者,本也。无本不立,无术不行。故教化者,当先明其道,而后求其法。其道何在?曰:“教化之道,非苛于瑕也。”循此道而行之,则教化之功可期,人才之盛可望矣。
五
教化之事,非独家庭之责,亦社会之任也。国家之强弱,民族之兴衰,皆系于教化。故教化者,当以广阔之胸襟,包容之心态,察人之善恶,诲人以改过迁善之道。如此,则国家可期昌盛,民族可期复兴矣。
用户11xxx65
现代教育不是古代教育。不要拿古人的教育衡量现代教育。
用户11xxx65
30年前珠算是一门必学课程,现在还需要学珠算吗?算盘进历史博物馆了。不久以后很可能加减乘除都不用教,中文字横竖撇点折都要废除了。因为手机电脑根本不需要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