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原生家庭有罪,那你给它判多少年?

妙黛有言 2022-01-14 19:38:55

如果让我一年只推荐一本书的话,我想今年我会推荐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通过心理咨询师记录的几个来访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最珍贵,最真实,最真诚的一面。

今天的故事,同样来自这本书。

她讲述了生与死,爱与恨,怒与恕,原生与新生,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写在前面

1我给它判了终身监禁

当一个人开始认识自己,开始探查自己内心的时候,必然躲不开的一个词就是原生家庭。

可以说,90%以上的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创伤长大的,有的创伤大,有的创伤小。有的就像皮外伤,有的已经深入骨髓。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原生家庭有罪的话,你给它判多少年?

“我想是终身监禁。”

这是瑞塔的回答,她是一位69岁的孤寡老人。但是她外表俏丽,常年健身,皮肤保养有道,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的样子。

即使身体焕发着生机,可是近距离观察你会感觉到她身上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到了这个年纪,她意识到自己这辈子活得非常失败,一点也不快乐。她很想重新活一次,但是她只给自己留了一年的时间。

如果一年后,到了70岁的生日,生活还没有转机的话,那她会在生日那天自杀。

而她之所以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恨意,之所以这么痛苦的原因,是她给自己的四个孩子,提供了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间接导致了孩子们人生的不幸。

瑞塔结婚三次,离婚三次,四个孩子都是她和第一任丈夫生的。丈夫常年酗酒,每次喝酒后都会打孩子。

每当丈夫打孩子的时候,瑞塔的做法都是——无视孩子们求救的眼神,躲到另一个房间。

终于在孩子们都到了十几岁的时候,瑞塔决定离开第一任丈夫。但是那时,孩子们对她的恨已经深不见底。

成年后,孩子们都跟她断了联系。她结婚又离婚,再结婚再离婚,最终在郁郁寡欢与孤苦伶仃中度过。

她给孩子塑造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她是有罪的。

按照她的量刑方法,她给自己判了终身监禁。的确,她的一生,也都是在用痛苦惩罚着自己。

2如果你的监狱没有狱卒,你敢跑吗?

瑞塔遇到了一个65岁,在健身房遇到的男士麦伦。他们聊得来,互相有好感,他们在一起很开心。

可是,就在麦伦在地下车库吻了她之后,她给了麦伦一巴掌,然后再也不想跟他联系。

因为瑞塔觉得,反正爱情也不会有结果,反正早晚会痛苦,还不如不开始。

她这一生,也都是这样的。宁可沉浸在痛苦中,也不愿意去改变痛苦,走出痛苦。因为她相信走出痛苦后,依然是新的痛苦,还不如就这样吧!

从表面看,这位老太太很可怜。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即使有绘画的特长,也并不想坚持下去。

你说让她去约会吧,她说她不需要长期的伴侣关系;你说让她去做义工,她说那里没有有趣的人;你说让她跟儿女联系,她说自己无法再次面对亲子关系的失败……

不管提出什么改变策略,瑞塔的反应都像是一条没有生机的狗一样,只愿意趴在地上等待刑法的到来。

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这样的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习惯了在痛苦里沉沦,根本不相信还有走出去的途径。

就像一个只有两道围栏的监狱,不管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我们都可以逃出去,而且根本没有狱卒,可是,我们却不敢逃走。

享受痛苦,比走出痛苦更容易,所以干脆就让自己痛苦。

瑞塔用痛苦,给自己判了终身监禁。

但是实际上,她有罪却罪不至死。

3缺爱,是代代相传的原罪

瑞塔有一段孤独的童年,跟父母几乎是零交流,可以说她自己本身就是缺爱的。

到了结婚的年纪,她遇到了第一任丈夫。他谈吐优雅,风度翩翩,瑞塔从大学退学嫁给了他。

结婚之后,丈夫有了两副面孔。不喝酒的时候对她和孩子很好,一喝了酒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酗酒,家暴,瑞塔却一直在贪恋丈夫清醒时候的好。他给孩子认真讲题,会陪孩子们参加棒球比赛,贪恋他算个好爸爸。

她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婚,但是每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她总是会想,自己大学没有毕业证,怎么养活孩子呢?

她只能寄希望于,突然有一天丈夫会变好,不再酗酒。

就算没有暴力的时候,瑞塔也很少陪伴孩子,宁愿出去画画也不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婚姻中,在亲子关系中,她是孤独的。

瑞塔和四个孩子,就在这样时而晴天时而暴雨的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

终于有一天,她意识到丈夫不会改变,她决定离开,那时候四个孩子都已经十几岁。

更可怕的是,孩子们非常恨她,宁愿更亲近爸爸也不亲近她。

后来,瑞塔嫁给了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第二任丈夫,却总是跟那位已逝的妻子争风吃醋,导致婚姻破裂。再后来,第三任丈夫为了她离了婚,几年后又因为别的女人离开了她。

人到中年,瑞塔活成了孤家寡人,她坚信爱不会长久,坚信一切美好都会离自己而去。

她非常想念孩子们,可是她不敢跟孩子们联系。

大女儿爱上了一个暴力的男人,却很难离开。少有的几次联系瑞塔,是因为她想离开那个男人,需要一些钱来租房子。

即使她后来没有离开那个男人,可是瑞塔却并不敢问发生了什么,问了也不会有回答。

还有她的儿子,少有的联系她是跟她借钱戒毒,她甚至不知道儿子有没有戒毒成功。

瑞塔知道自己有罪,知道孩子们恨她,可是每当想到这些时,她总是会为自己辩驳:

“我当时没有离婚,是因为我养不起孩子们呀!”

“除了躲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我也很惨,从来没有得到过爱呀”

一个缺爱的母亲,养育了一群缺爱的孩子。她没有救赎自己,只能让孩子与她一起承受刑罚。

4承认有罪,是赎罪的开始

在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瑞塔做了一件事。

她给那位热吻她的男士麦伦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她告诉她自己拒绝他的原因。

瑞塔细细讲述了自己这一生,她承认了自己的懦弱,承认自己在孩子们被打的时候,她不敢面对。她承认自己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承认自己就是“像个怪物”。

她并不是没有说过要离开第一任丈夫,只是她提出离开的时候,丈夫露出了最鬼魅的笑:离开我,你将一无所有。

的确,她不敢独自养育四个孩子,不敢面对没有爱人的孤独,不敢接受“离婚女士”的身份,不敢失去丈夫这个唯一的经济来源,从而不能供她继续画画。

她还曾经安慰自己,给孩子们一个抑郁的母亲,总比给他们一个死了的母亲强。就这样吧,就这样忍忍吧!

离婚后,孩子们恨她,甚至想要回到爸爸身边去。孩子们早就确认了,妈妈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她自己,而爸爸至少在清醒的时候陪伴过他们。

咨询师问她:这封信你是写给麦伦的,还是写给孩子们的?

听完这个问题后,瑞塔没有说话,但是答案很明显。

瑞塔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在咨询室哭的时候,都用自己带来的旧纸巾,即使已经团乱了,也不愿意抽一张新的。

可是,就在她念完这封给麦伦的信之后,她去抽了一张新纸巾。

从潜意识层面,这是一种新生。

代表着她愿意放弃那如同纸团一样破旧,脏兮兮的过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终于,在70岁生日那天,她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高兴地来到了咨询室。她告诉咨询师,自己把那封信发给了四个孩子。

大女儿没有原谅她,但是却回信给她,说自己也在接受心理治疗,并且非常努力,也回忆起来小时候有一个瞬间,妈妈爱过她。

两个大儿子,也没有原谅她,但是给她发来了生日祝福。

小儿子依然杳无音信,可是瑞塔却不再纠结。

因为她不再为自己的失败开脱,她不再奢望孩子们的原谅,她承认自己有罪,感觉人生轻松多了。

也终于在70岁生日那天,麦伦约她见面,愿意接受她的一切,在这个年纪和她谈一次恋爱。

但是,这并不是治疗的结束。瑞塔还要重新梳理自己面对情感的模式,要学会打破互相伤害的防御机制……

管他呢!反正已经迈出最艰难的一步了。

她走出了监狱,发现并没有狱卒逮捕她。

原来,困住她的只有自己。

5原谅自己,是改变的开始

“有时我们渴望别人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了避免要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

当我们面对痛苦,面对自己的过错,或者面对别人的伤害时,原谅自己,放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躲在痛苦里,也是一种逃避。

因为在那里,我们就不用面对任何事情,在那里,我们就可以不用面对新的痛苦。

不是痛苦不放过你,而是你不愿意离开痛苦。

那些我们做过的错事也好,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也罢,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也好,我们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也罢。

如果这些过错有罪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赎罪。唯一的赎罪就是承认并且弥补,而不是用痛苦惩罚自己。

那么你呢?

你做错过事吗,你还在为自己狡辩吗?

你被伤害过吗,你还在不原谅他人吗?

如果这些伤害都有罪的话,你给它们判多少年呢?

你服刑完毕了吗?

今天的故事,是妙黛读了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之后,所思所想。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是你的治疗师,可以参与你的人生故事。

如果你也想被这本书治愈,链接在此。不便宜,但绝对是心灵良药。

0 阅读:137

妙黛有言

简介:只写走心文字的90后辣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