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二年(886年)春,汴州校场黄沙蔽日。十九岁的李思安单骑闯入敌阵,手中飞槊横扫如电,瞬息间挑落七名敌骑。高台上的朱温拍案而起:"此真吾家千里驹!"这个被赐名"思安"的少年不会想到,二十六年后他会饮下主公亲赐的鸩酒。
中和三年(883年),宣武军新节度使朱温巡视军营。在杨彦洪麾下的骑兵阵中,他一眼相中那个身高七尺的少年。当得知此人能"飞槊贯三重札"时,朱温当场解下佩刀相赠。
李思安的勇猛很快成为汴军传奇。文德元年(888年)蔡州之战,他单骑冲阵生擒秦宗权爱将柳行实;景福二年(893年)濠州城下,他率百骑夜袭,焚毁孙儒粮草。最辉煌时,这位踏白将军统兵三万北征幽州,吓得刘仁恭紧闭城门月余。
开平元年(907年)的潞州城成了李思安命运的转折点。围城半年未能攻克,朱温的诏书带着雷霆之怒:"削官夺爵,以儆效尤!"尽管次年复起为相州刺史,但"飞将数奇"的评语已如附骨之疽。
在相州任上的李思安,仿佛换了个人。昔日校场练兵的虎将,如今终日沉湎酒宴。当朱温北巡发现城墙倾颓、府库空虚时,盛怒之下将其贬为柳州司户。乾化二年(912年)冬,一壶鸩酒送至流放途中,终结了这位六战六捷猛将的生命。
李思安的悲剧,折射出五代武人的生存困境。他们凭勇武博取功名,却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朱温那句"数奇"的叹息,实则是对不可控猛将的忌惮——能于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者,安知不会调转槊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赐死李思安仅数月后,朱温自己也死于亲子刀下。这对君臣的结局,恰似五代乱世的缩影:武力可以打下江山,却守不住人心。当李思安在流放地写下绝笔诗时,不知可曾想起汴州校场上,那个对他寄予厚望的年轻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