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在《学习时报》刊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方向:
“探索人口收缩地区行政区划优化路径”。

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家发改委在年度重点任务中,就已经提及一点:
“稳妥调减收缩型城市市辖区,审慎研究调整收缩型县(市)”
既然说了要“优化”、要“调整”
那具体会如何“优化”,如何“调整”呢?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概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两步走:
1、精简人口小县的铁饭碗,公职人员缩编
2、地方撤区并县
一旦这个进程开始,国内的城市格局,又会有一次巨大的调整。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
撤区并县以及精简一些人口收缩地区的行政区划,是最近文件中才开始强调的事情。
其实并非如此。
在这一次政策出台之前,关于精简人口收缩地区的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最早有这个规划,可以追溯到2014年,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优化”的是乡镇以及农村。
2014年,陕西率先启动镇村综合改革,将1216个乡镇调整为1012个,合并26589个村。
同一时间,浙江省温州市同期提出"人口不足500人的村庄予以撤并"政策。
真正形成制度,是在2019年。
2019年的元旦,《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文件明确撤乡设镇的审批权归属省级政府,标志着全国性制度框架确立。
2020年之后,上头将合村并镇纳入为全国性政策,要求优先整合空心化率超50%。
其中,山东、浙江、河南这些省份最为积极。
比如浙江嘉兴就通过"十镇合一"的方式整合了67个村。
不过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
在此之前的政策中,主要合并收缩的是乡镇和农村这一级,刀子还没有动到区县和城市这一级别。
而这一回,发改委直接点名要调整的就是“收缩型城市”。
说明这一轮调整,将会直接调整县以上的城市。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些城市才算是标准的收缩型城市呢?
判定一个城市是不是收缩型城市,主要有2个标准:
第一,人口流失。
按照国际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万,且连续2年以上出现人口流出,就属于人口流失城市。
第二,经济结构失衡
只要同时存在产业衰退、资源枯竭等等问题的城市,都属于收缩型城市的范围。
那么现在国内现在大概有多少收缩型城市呢?
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了208万。
其中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有20个在减少,人口省市自治区数量占了一大半,人口减少重灾区集中在东北和北方。
南方只有一部分省份比如湖南,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会比较明显。

当然,这只是一年的数据,我们把时间跨度拉长。
相关数据显示:
2010 - 2020年,全国共有266个收缩型城市、1507个收缩的区县,总面积达440万平方公里
具体这266个收缩的城市以及1507个区县都分布在哪里呢?
大伙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反映过去30年全国不同区域人口收缩与增长图。

可以看到:
东北地区人口收缩最为集中。
除了长春市、沈阳市和大连市这些省会城市的人口保持增长外,其他地级单元均出现人口收缩。
长江中游地区人口收缩区也在扩张,尤其是湖南和江西省。
陕西、甘肃和宁夏形成了新的人口收缩集中连片分布区,云南和山西人口收缩区扩张也非常明显。
人口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西部,比如最西边的新疆以及重庆、四川一部分区域;
第二个区域是京津冀片区,同时包含一部分河南、山东的区域;
第三个是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包括苏南、浙江以及上海
第四个区域是南部的广西以及广东
把那些收缩的城市以及不收缩的城市分布区域都盘点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
现在真正能做到人口产业不收缩的,就只有这么几个大城市组成的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大湾区
果然还是我们之前一直提的一个观点:
未来城市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大城市才是最稳的。
这一轮城市“优化”,会优化掉不少城市。
只有那些在大都市圈的城市,才能够确定不会受到波及。

在人口持续收缩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人口收缩区会快速扩张,收缩型城市的规模也会继续扩大。
根据一些机构的推算:
未来10年内,20万人口以下县城很有可能大规模合并;30年后,超大城市的数量可能仅存100个。
这意味着,即便此刻有些城市的人口还没有收缩,但不代表未来几年这些城市不会成为收缩型城市,也不代表未来不会被“优化”。
那接下来几年,哪些城市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收缩型城市呢?
我认为有一种城市格外值得关注,就是那些“公务员经济”与低端服务为主导的城市
这种城市有两个特点:
第一,传统产业收缩的趋势比较明显
比如北方以及东北很多大中型城市,现在人口数量还能勉强靠省会或者都市圈效应虹吸维持。
但是这些城市过去都是靠资源以及传统的工业维持发展的,现在这些城市的传统产业在衰败,资源在枯竭,产业收缩的趋势很明显。
再过几年,当那些小城市都没有人口给他们虹吸的时候,这些大中城市可能也会变成收缩型城市。
第二,支撑地方财政的人比例低,但是被财政体系供养的人数量很大
直白点说,就是创收的人太少,要花钱的的人太多。
就拿当下某西部省份一个人口小县来说吧。
一个小县城,总人口仅4万余人,但财政供养人数却要2500人,全县总人口数与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为6.25%。
而按照2023年的统计,全国各个城市广义的财政供养比例只有4.7%。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超过了平均的供养比例,比如比例达到5%以上,那就要小心了。
即便现在这座城市现在没有出现人口减少,未来也有可能会衰落。
因为一个城市的财政供养体系过于臃肿,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一定是会动刀子的,地方自己不动,老板也会动。
说白了,未来一个城市,不想成为收缩型城市,要看两点。
一个是看这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有没有完成,
另一个就是看这个城市的民营企业发不发达,就算产业没有转型成高科技产业,你有民营服务业也行啊。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这两点都做不到,那你就要做好准备了。
什么准备呢?
要不你人离开这座城市;
要不你的钱要离开这座城市。
你一定要确定的一点是:
人和钱,至少有一个要离开这些收缩型城市,去往核心城市。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确保你个人的发展有前途,或者是你个人的资产能保值增值。
不然,你留在收缩型城市上班,赚钱会越来越难,工资会越来越低;
你拿钱在收缩型城市买房,资产价格也会一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