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罗马:同盟者战争

奈何桥等你 2024-09-10 08:53:51

一 早期拉丁同盟

据罗马传说,前753年,罗穆路斯创立了罗马城,是为罗马历史的开端,罗穆路斯在台伯河边七个小山丘建立了一座新城,成为了这座新城的主人。这座新城以他的名字命名,叫“罗马”。时间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在当时的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平原,除罗马外,还有许多民族与城邦,(以下统称为拉丁诸邦)罗慕路斯新建的罗马城招募了很多丁壮,但缺少妇女繁衍后代,他派使者到相邻的萨宾人的诸城要求通婚,但都遭到了拒绝甚至嘲讽。恰巧此时罗马人发现了埋藏地下的某一神灵的圣坛,罗慕路斯便宣布要为此举行盛大的献祭仪式,届时将有各种游乐活动,场面盛大,向所有人开放。罗马人事先商定了暗号,待罗慕路斯一发暗号,便群起拔出刀剑,抢走了几百名青年妇女。萨宾人的首领弟提斯大怒,一年后纠合主力兴师问罪。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战争拖延了将近3年。然而就在双方准备决战之时,被抢的萨宾妇女突然出现在战场,原来她们都已在罗马生儿育女,不愿看到双方亲人互相残杀。在妇女们的哀求下,双方休战首领们举行会议,后来达成协议:那些出干本人愿望的妇女可以继续同自己的丈夫一起生活,但除了纺织不得从事其他重活和苦役;罗马城应该由罗马人和萨宾人共同居住;罗慕路斯和弟提斯并立为王,兼任军队首领;两国合并,国名为罗马,而公民则采用萨宾奎里斯城名,称为“奎里特”。后来,弟提斯被外邦的刺客暗杀,罗慕路斯又成为了全罗马的王。罗马——萨宾同盟,可以说,是所谓“拉丁同盟”的雏形。此后,相继有七王统治罗马,被称为“王政时代”,王政时代的罗马与意大利中部许多城市一样,只不过是个小城邦。受到意大利中部强大的伊特鲁里人的影响,罗马的后三位国王,均出自伊特鲁里亚一系。伊特鲁里亚人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诸多城邦联合的所谓“伊特鲁里亚联盟”,这一联盟方式给日后的罗马以极大启发。王政时代末期,随着罗马实力的强大,罗马逐渐成为拉丁姆地区诸邦的领导者。

劫夺萨宾妇女

伊特鲁里亚联盟

前507年,罗马建立共和国。为了对抗高卢人与意大利中部的山地民族,前493年,罗马再次与拉丁诸邦签订盟约,史称“卡西亚盟约”,双方相互承认彼此平等的地位,盟约主要内容是:“罗马人与拉丁诸邦之间将要 有永久的和平。相互之间不发生战争并且不从外部召来战争,不使敌人从任何一方 面进来。如果有谁受到攻击,应全力相互帮助,因而也便有权平分所得到的全部可 以移动的战利品。另外,个别的争端须十天内在争端的公社内部得到调解。条约的 修改必须得到双方的一致同意。”这便是著名的“拉丁同盟”的诞生。名义上,罗马与其他拉丁诸邦享有平等的地位,但随着罗马实力的增强,“平等”逐渐成为一纸空文。公元前486年,亲罗马的赫尔尼西部落由于受到临近部族的威胁,便积极要求加入到罗马——拉丁联盟中。拉丁同盟成为罗马、拉丁城市以及赫尔尼西人的三方同盟。名义上,三方保持平等,但实际上,由于罗马本身实力较强,赫尔尼西人又亲近罗马,实为罗马附庸,使得罗马逐渐在拉丁同盟中占据主导权。拉丁同盟的建立,使得罗马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挑战伊特鲁里亚诸邦的霸权。罗马的第一个对手是维爱,是一个强大的伊特鲁里亚城邦。维爱位于罗马城东北,台伯河北岸,该城受希腊文化影响很大,比罗马富强,一直是罗马的强敌。早在王政时期,第三王图鲁斯(Tullus Hostilius)、第四王安库斯(Ancus Marcius)都曾同维爱发生战争,第六王塞尔维乌斯(Servius Tullius)和末王高傲者塔克文(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也曾对维爱用兵。进入共和国时代,罗马继续打维爱,断断续续打了三次大战,将近百年,到了前396年经十年围攻终于吞并维爱。在维爱战争的同时,罗马与拉丁同盟并肩作战。先后取得了对意大利东部山区部落—厄魁人,赫尔尼西人,萨宾人和伏尔西人的胜利,极大地扩张了实力。

维爱战争的胜利,使得罗马几乎扩大了一倍的领土,不久,前390年,高卢人南下,入侵,洗劫罗马, 即著名的“圣鹅救罗马”,罗马名将卡米卢斯联合拉丁同盟经浴血奋战,终将高卢人打退。在对高卢人的战争中,罗马俨然以拉丁同盟的领导者自居。在高卢战争中,罗马对同盟者的要求变得严格,对支持罗马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对一些背叛罗马的拉丁城市进 行了惩罚。据李维记载:“在罗马的惩罚名单上,至少有普莱奈斯特城。对于脱离 罗马与高卢签订条约的伏尔西人则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拉丁殖民地。”到了此时,拉丁同盟已经开始蜕变为罗马进行扩张的工具。    

由于罗马实力的扩张,开始逐渐取得拉丁同盟的领导权,起先,罗马尚能尊重盟约,积极维护同盟,但随着实力与野心的发展,罗马开始粗暴蛮横干涉拉丁各邦内政,俨然将同盟视为自身扩张的工具,这一霸权主义引起拉丁诸邦的极大不满。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同盟者开始了反抗罗马的专横的斗争,要求摆脱罗马的控制。公元前340年,拉丁诸邦联合了弗尔西奇人、坎帕尼亚人和奥伦克人(诸蛮均为意大利中部的山地民族)形成广泛的同盟起而反抗罗马,爆发了“拉丁同盟战争”(公元前340—公元前338年)一般认为战争起因是拉丁盟友要求重订盟约,认真履行卡 西亚协定,回到原来与罗马签订的三角军事同盟时代,不仅要求罗马公民在对外战 争胜利后平分土地、财富及战利品,还要求把罗马的国家机构的一半权力交由同盟 者管理,遭到罗马断然拒绝,战争爆发,史料对此次战争的具体过程语焉不详,只知道罗马最终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整个拉丁姆平原。拉丁同盟者被击败后,罗马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拉丁同盟者的臣属的地位更是 稳固。自此以后,罗马撕毁卡西亚条约,把原有的拉丁同盟解散,组建了新的同盟,这一同盟,完全以罗马为主导,罗马单独与其中的每 一个邦国签订条约;邦国之间的外交权被限制,故同盟之间不能互相结盟。罗马为了安抚战败者,应用了新的同盟政策:其一是对一些靠近罗 马的拉丁城市居民授予完全的罗马公民权,扩大罗马人口数量;其二尽管有一些同 盟者与罗马为敌,但罗马还是承认与其是同盟关系,只是剥夺了他们的一部分土地;对一些古老的拉丁城市,罗马延续先前的统治方式,但是这些城市只能与罗马单方 面订立同盟条约。罗马对新政策下同盟的要求就是“在战争期间双方要征集互相保 卫的军队,并承担各自军队的开支,罗马的至高地位也因此得以确立。    

二 罗马同盟的扩张与衰弱

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罗马与新同盟相安无事,在面临新的外来威胁之时,同盟与罗马坚持并肩作战,例如,拉丁同盟战争后不久,罗马与意大利中部的萨莫奈人爆发三次萨莫奈战争(前343-前290),同盟者在萨莫奈战争初期罗马失利时派出援军支持罗马作战,前280年,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入侵意大利, 同盟者亦派出军队与罗马并肩作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前218-前201),著名的汉尼拔席卷意大利,汉尼拔派出使者,试图拆散,瓦解罗马与意大利各邦的同盟,但除新依附罗马者外,相应者寥寥。罗马及同盟者先后累计出兵数十万人,对抗汉尼拔,其规模不亚于同时期中国战国的大战,在两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分别损失兵力不下二十万,几乎家家缟素,幸赖意大利同盟为罗马提供支援,才使罗马转危为安。随着罗马在皮洛士战争,布匿战争中的胜利,罗马的同盟政策已经扩展到整个意大利半岛,“全部意大利人都加入了罗马所领导的同盟中。”    

萨莫奈战争期间的意大利(橙色为罗马 红色为伊特鲁里亚人 深绿色为萨莫奈人,棕色为高卢人 天蓝色为翁布里亚人)

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罗马的同盟者包括“(亚平宁)半岛北部的伊特鲁里亚、翁布里 亚、亚平宁高地以及南意大利各地区的部落和城市。这一类人口约有200万,占 地为意大利半岛的五分之四”(此时,罗马自己及其直接管理的拉丁公社与拉丁殖民地人口也不过与之相当),这些同盟者可以分为拉丁同盟与意大利同盟,拉丁同盟主要由原拉丁同盟的成员组成,是罗马的“老牌盟友”,内部自治,他们虽没有公民权,但只 要迁到罗马便可获得罗马公民的一切特权。而对于分布在中南意各部落和城镇中 的意大利同盟者,其地位则相对较低。按照与罗马签订的条约,每当罗马执政官 提出要求时,各盟邦必须要在自己的部落中招募新兵,若是滨海城市即所谓海上 同盟者,则要提供相应数量的战舰和舰上人员。据布朗特统计,“自公元前200 至前168年,同盟者每年要向罗马提供8至9万的辅助部队,其数量相当于罗马 全部军队数额的2/3”据推算,“公元前三世纪罗马 野战军的步兵有一半是同盟者组成,而骑兵的绝大部分也来自同盟国家”(以上据《古代罗马史》)

然而,这些同盟者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应有的权利,作为罗马的“同盟者”,他们单独与罗马的敌人媾和或签订条约,否则会受到罗马毁灭性的惩罚,他们彼此之间也不能单独签订条约,从而影响正常的商贸往来。尽管与罗马并肩作战,战利品与征服的土地大头都归罗马所有,同盟者基本只有残羹剩饭,虽然同为战友,同盟军在罗马将领指挥下,基本被当二线部队或炮灰部队,没有和罗马自己的军队一样的待遇。罗马又粗暴,蛮横干涉各同盟内政,使得各同盟开始对罗马不满,离心离德,双方矛盾日益增长。罗马官员俨然将同盟者视为臣仆,极尽欺辱,如公元前173年执政官波斯图米乌斯(L.Postumius)来到坎帕尼亚,因未曾发迹之时在当地遭受不公正待遇,因而挟私报复,强迫当地官员和公民提供最豪华的住所,进行接待,铺张浪费,白吃白喝,当地公民只能忍气吞声,此后罗马官员纷纷效仿于他,吃拿卡要,令同盟者苦不堪言。公元前123年,执政官忒阿努姆(Teanum)来到西迪奇努姆(Sidicinum)时,他的夫人突发奇想,要在当地男澡堂洗澡,因当地官员稍有懈怠,清场和打扫浴室时间太长,就将官员抓起来,在广场上绑在柱子上以棍棒殴打,当地公民怒目而视,无可奈何。卡莱斯人(Cales)听 说这件事后担心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于是下令当罗马官员出现在镇 上时,不允许任何人使用当地的浴室,专门接待罗马官员。

为缓和罗马与同盟者的种种矛盾,罗马的许多政治家也开始做出努力。进入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尽管罗马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底层民众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连年战争带来经济的破坏,在外作战阵亡的士兵和破产农民的土地不断被贵族兼并,随着土地兼并,罗马的公民兵制也开始遭到破坏,罗马开始面临兵源不足的窘境,改革迫在眉睫。公元前133年,出身贵族的提比略 格拉古出任人民保民官。(格拉古的母亲是大西庇阿的女儿科尔内利亚)就任后,提出土地改革的塞姆普罗尼亚土地法法案,限制土地兼并,规定土地限额,没收贵族超过限额的土地,法案提出后,得到了广大平民的支持。但遭到贵族反对,贵族千方百计阻挠法案通过,甚至唆使大批流氓无赖,武装袭击会场。最终,杀死提比略及其拥护者300多人,提比略的改革失败。公元前125年,执政官弗尔维乌斯·弗拉库斯,为缓和当时的紧张局势,提出凡愿意入籍为罗马公民的同盟自由民皆赋予选举 权,其余不愿加入公民的同盟者如遭到罗马长官暴政的侵害,可以拥有向罗马上 诉之权。

据彼得特克记载,公元前125年弗拉库斯在担任执政官后制定了授予公民权 的《富尔维亚法》(Lex Fulvia de civitate)。曾经在格拉古改革委员会工作的弗 拉库斯十分同情拉丁和意大利同盟者,但此法案的出台对于元老和国内公民来 说,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因而遭到反对。弗拉库斯眼看国内形势不容乐观, 于是便借元老院安排海外领兵之机,放弃继续推进此项政策。《富尔维亚法》的 失败在拉丁部族和意大利同盟者中引起愤慨。公元前125年,拉丁城市弗雷格莱(Fregellae)为要求公民权,争取与罗马 人拥有平等地位而发动暴乱。这座城市在此之前对罗马一直忠心耿耿,即使在萨 莫奈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危机时刻,他们也依然坚定忠诚,但最终还是发起暴动,在叛徒出卖下,暴动遭到罗马军队镇压。此次暴动,无疑是同盟者战争的先声。

提比略死后,他的弟弟盖约(也翻译做盖乌斯)·格拉古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实行改革。前123年,他担任保民官,继续实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实行司法改革,粮食法,修筑道路法,亚细亚行省法,审判法等等,所有这些措施,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在城市平民和骑士的支持下,盖乌斯·格拉古连任下一年的保民官,提出了两项更为激进的新法——殖民法和公民权法。拟以开辟殖民地作为保证土地法实施的补充措施。盖约又提议给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拉丁同盟者和意大利 同盟者积极支持这一主张。“但是元老们一想到要使罗马的属民变为和他们平等的 公民,就很愤怒”不愿意授予同盟者以公民权。罗马公民受到元老院的蛊惑也强 烈反对此法案,元老院乘机煽动民众反对盖约 格拉古,将其赶下台,随后展开清算。前121年,元老通过所谓“终极决议”,组织军队进攻盖约·格拉古,盖约·格拉古及其支持者3000多人都被杀死。改革失败。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使得拉丁同盟与意大利同盟十分不满。

格拉古之死

继格拉古之后,前107年,马略开始担任执政官,展开著名的“马略改革”,马略放弃了早就难以为继的财产资格限制(即征兵制),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募兵制)。这样,就解决了困扰罗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资格者不足而导致的兵源匮乏问题。马略又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就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随着马略军事 改革的实施,原有的征兵制被取消,代之以志愿兵为主体的募兵制组建军队。这 样,罗马公民服兵役的义务被解除,然而,这一改革法案没有涉及罗马同盟,罗马同盟还是一样要为罗马无偿征兵,提供“血税”,同盟士兵退役后也不能像罗马士兵一样获得土地,无异于炮灰。这一举措,大大激怒了同盟者,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斯再次提出为意大利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改革法案,遭到的强烈反对。“德鲁苏斯不久 之后就被人暗杀了,而且是在保民官的任上被杀害的。”德鲁苏斯之死,标志着同盟者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最后努力已经破裂,战争已濒临爆发。

三 同盟者战争爆发

到了德鲁苏斯死时,意大利的局势已经动荡不安。一些同盟者城市已经开始密谋组织,准备叛乱。公元前91年末,罗马行政长官塞尔维利乌斯接到密报,得知当地群众正在秘密串联后,在副官冯提乌斯的陪同下,来到位于皮凯努姆的中心城市阿斯库伦(此地离罗马城仅一百公里),企图安抚当地民众,塞尔维利乌斯不知局势严重,仍然大摇大摆,在广场进行演讲恐吓,被愤怒的群众一拥而上,当场打死,阿斯库伦揭竿而起,他们为宣泄不满又杀掉了城内所有的罗马人。。至此,同盟者战争爆发。

随着阿斯库伦城人民反抗开始,意大利中部的马尔西人(前304年,马尔西人就与罗马结盟,也属于罗马的老同盟,但此次同盟者战争马尔西人早在阿斯库伦掀起反旗之前就已秘密联诺诸方)就鼓动所有地区的人民拿起 武器,与罗马一决高下。所以,人们也将这场战争称为“马尔西战争”(bellum  Marsicum)。据罗马史学家阿庇安记载,“马尔西、帕里格尼(Paeligni)、维斯提尼( Vestini )和马鲁西 尼(Marrucini)最先发动起义,之后皮凯努姆、弗伦塔尼(Frentani)、赫比奈 (Hirpini)、庞培和维努西亚(Venusia)、爱阿彼基亚(Iapyges)、卢卡尼(Lucani)、 萨莫奈和利里斯河以南所有的居民纷纷加入” 到了此时,同盟者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据阿庇安记载,“公元前91—90年冬天,同盟者曾派一 名使者到罗马。虽然一开始元老院接见了他,但当听到各种抱怨与要求后,便表 示拒绝协商,并将他送出罗马城。”此时元老院并不想与起义者们协商,一方面 他们可能丝毫没有注意到同盟者对现状已产生极大不满;另一方面在他们看来, “任何形式的妥协行为都会使同盟者得寸进尺,在满足其需求后,他们会继续以 暴力威胁的方式向罗马提出更多的要求”

到了此时,愚蠢的罗马人不仅没有想办法自救,还在火上浇油。公元前91年12月10日,瓦列乌斯·塞维鲁在就职保民官后,提出设立一 个法庭,主要是审判那些被指控煽动意大利同盟者发动起义的罪犯。尽管另一位保民 官提出否决,但他凭借着骑士阶层的支持最终通过法案。此法案使得同盟者和德鲁苏斯的支持者人人自危。曾经对德鲁苏斯的公民权提案表示同情的罗马精英们 也站到了意大利人这边,开始积极煽动他们发动叛乱,使得战争局势更加恶化。公元前91年冬天,同盟建立了一个与罗马分庭抗礼的新联邦,定都于帕里格尼 人的城市科尔芬尼乌姆,并更名为意大利(Italia)(就是今日意大利共和国之意大利)。在这里所有加入的成员都 享有新联邦的公民权。“由参加起义的部落和地区选出500名代表组成元老院, 作为联邦的领导核心,负责规定政制和监督战事。在起义领袖中选出2名执政官 (马尔西人波佩迪乌斯·西罗和萨莫奈人帕皮乌斯·穆提鲁斯)和12名法务官,作为管理新联邦 的最高官吏,他们拥有军事、行政和司法等大权,并准备在首都召集人民大会。新联邦还规定了奥斯坎语和拉丁语为官方语言。向全意大利发行通用硬币,其中 保存至今的一些硬币上刻有一头公牛用角刺入倒地的母狼,以代表意大利的公牛 将罗马的标志——母狼打败在地,是一种意大利同盟者表达对罗马人的胜利标 志”

同盟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到处打击罗马官兵。他们杀富豪,团结平民,解放奴隶,不断护充队伍。因此,起义军声势浩大,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罗马这时才匆忙调集军队,他们派遣执政官尤利亚·恺撒(与后来著名的恺撒同名)和鲁提利乌斯·卢普斯率领10万大军前去镇压,前来镇压,纵观当时整个战场,同盟者战争可以分为两个战区。同盟北方战区由皮凯努姆和阿布鲁奇山至坎佩尼亚的北边,包括拉丁姆的各地。在这里罗马军队统领是执政官鲁提利乌斯·卢普斯,同盟方面是波佩迪乌斯·西 罗;南方战区,包括坎佩尼亚、萨姆尼乌姆、卢卡尼亚和阿普里亚。罗马军统帅 为恺撒,而他的对手为同盟者指挥官帕皮乌斯·穆提鲁斯。由于同盟者长期与罗马并肩作战,熟悉罗马军队战术战法。罗马人很多也不愿向同盟者操起屠刀,战局陷入僵持。罗马军队一度失利。

在南线,前90年秋,以萨莫奈人为主力的同盟军围攻意大利南部萨莫奈地区的重镇艾萨尼亚及卢卡尼亚,罗马先派马尔库斯·马 尔凯鲁斯和普布利乌斯·克拉苏率领少数军队前往萨莫奈和艾萨尼亚;与此同时,罗马将领恺撒将南路军集结在多半由罗马人占据的坎帕尼亚,计划将军队驻派到卡普亚和 较大的同盟城市,通过发动进攻,围魏救赵,以援助萨莫奈地区和卢卡尼亚的罗马军。不过,当维 提乌斯·斯卡托(Vettius Scato)指挥的同盟军行至此地时,还是在城外与恺 撒的大军展开了激战。结果“同盟者杀掉了约两千罗马士兵,恺撒的军队损失惨 重被迫撤离。接着战略重镇维纳弗鲁姆(Venefrum)投归同盟,致使罗马军再次损失4000多人。由于维纳弗 鲁姆位于坎帕尼亚和萨莫奈之间的交通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的背叛致使艾萨尼亚陷入孤立状态,艾萨尼亚最终失守。在卢卡尼亚,作为执政官恺撒的副将克拉苏被马尔库斯·兰朋 率领的起义军击败。

同盟军乘势继续进攻,秋末,在内应的配合下,同盟军又一举攻陷诺拉城(维苏威火山附近),有2000多名罗马官兵归顺了同盟军。不久,穆提鲁斯与另一支起义军联合攻下了萨林敦和萨勒农(均在意大利南部)。附近的城镇慑于起义军的威力,纷纷归降,并向起义军提供10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之后,起义军围攻阿切拉城(Acerrae),执政官凯撒率领10000名高卢步兵和其他辅助军前来解围。但是,辅助军大量逃亡,无法控制,凯撒被迫撤退。同盟军在穆提鲁斯的率领下围攻罗马军大营,被凯撒打败,战死六千多人。这是罗马在同盟者战争中取得的首次大捷,但并没有改变整体颓势,只是挫败同盟军的进攻而已。

犬牙交错的同盟者战争

在北线,罗马军的局势同样不乐观,同盟军将领尤达西略和拉夫伦等义军将领率军击败罗马将领斯特拉波指挥的独立军团,将他围困在费尔姆。这使得北方战区的起义军能够把一部分兵力抽出来,投入南方战区。尤达西略率领皮凯努姆军队突入阿普里亚,卡努辛、维努西亚等城市倒向起义者。北线罗马军主力则与同盟军(主要是马尔西人)主力隔托伦河对峙,公元前90年,同盟将领普莱森提乌斯(P. Presentaeus)战胜了罗马军团 长盖乌斯·波本那,歼灭罗马军四千多人。罗马北线的指挥官 执政官鲁提利乌斯性格鲁莽,见状大怒,不顾劝阻,仓促进军,准备复仇。6月, 鲁提利乌斯命副将盖乌斯·马略(就是马略改革那位)率军在托伦河上搭建了一座桥梁,准备渡 河攻敌。随后,鲁提利乌斯和马略分两路率领军队从他们搭建的桥上渡过了托伦河, “同盟将领维提乌斯·斯卡托为阻敌,将军营驻扎在了河对岸(东岸)离他们 建造的大桥很近。”10号晚上斯卡托派军队偷偷埋伏到离桥很近的马略军队附 近的峡谷中。到了第二天早上,罗马的两个军团开始过河。斯卡托计划等他们 快到对岸前,发动猛烈突袭。鲁提利乌斯在战斗中头部遭到重创,不久后死去。与此同时,马略的军队也遭到另一支意大利军队的攻击。执政官鲁提利乌斯带领 的士兵一部分被砍倒,一部分被逐入河中,包括鲁提利乌斯在内的八千士兵葬身 于此。之后,马略等人见势不妙便改变计划。等斯卡托离开后强行渡河,并沿河 岸行军攻占了斯卡托的阵营。斯卡托率马尔西军队于12日清晨被迫撤退。罗马方任命另一位军团长西彼欧为指挥官,与马略共同指挥。同盟军北线的指挥官西罗与西彼欧旧识,假意投降,并把儿子送往罗马军中当人质(实际上是奴隶的孩子不是他的),摆下鸿门宴,邀请西彼欧前来洽谈投降事宜,西彼欧不知是计,大摇大摆前往同盟军中,本人于随从均被同盟军杀死,首级被送往罗马军营中示威,罗马军士气大跌。无论南线,北线,罗马军均未取得决定性进展,战局陷入僵持。

四 罗马反攻

在同盟者战争爆发的当年,东方本都王国的米特拉达梯发动了“米特拉达梯战争”,席卷小亚细亚,将罗马势力驱逐出亚洲,兵峰直逼希腊。罗马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兵力捉襟见肘,面临如此艰难困苦的局面,元老们深知,单靠武力镇压已经很难取胜。于是,他们决定在继续派兵镇压的同时,采取让步政策,以便瓦解起义军。公元前90年底,在执政官尤利亚·凯撒的建议下,罗马元老院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对凡是现在仍和罗马保持同盟关系的意大利人一律授予公民权。即所谓《尤利亚法案》。公元前89年,元老院又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凡是在60天以内放下武器的意大利人也可以获得公民权,即所谓“普劳提乌斯—帕皮利乌斯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使得许多参与战争的同盟者开始动摇,因为他们本身就与罗马没有深仇大恨而只是想争取公民权,于是公元前90—89年冬天,伊特鲁里亚和翁布里亚率先获得 了公民权。之后,因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两个地区便发起反对同盟者的暴 乱,接着许多同盟者或倒戈相向,或退出同盟,或作壁上观,或自行解散,使得同盟者的局势急转直下,同盟者在南线和北线均无力维持攻势,陷入全线撤退。此时,不知变故的同盟军队仍向伊特鲁里亚派遣了一万五千名士兵作为援军,但伊特鲁里亚人拒绝支援该支军队,反而到处袭击他们,最终该部队被斯特拉波(此时已担任执政官)消灭,但另一位执政官加图在带兵攻打马尔西人的过程中,在富奇内湖一带 阵亡,于是,斯特拉波成为唯一的罗马指挥官,他审时度势,发起反攻,同盟军纷纷败退,兵败如山倒,曾经打败罗马的维提乌斯·斯卡托也被罗马军队俘虏,罗马军长驱直入,围攻首先起义的阿斯库伦,尤达西略率军回救,被罗马军击败,退入城中,罗马军经数月围攻,攻克阿斯库伦,并屠城,尤达西略等战死,阿斯库伦的陷落,使得同盟者在北线的局势全面崩溃,在北线作战的马尔西人或投降罗马,或南下前往南线战场。

在南线,接替恺撒总指挥权的是著名的苏拉。他在南坎帕尼亚同萨莫奈军队的作 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拉亲自率军攻取和毁灭了萨莫奈城市斯塔尼亚。萨莫奈将军路 奇乌斯·科卢恩提乌斯来救此城,也被苏拉击退。之后萨莫奈人得到高卢人的支持,又 发起进攻,可能因为这些援军的反复无常,最终科卢恩提乌斯遭遇惨败,于是他 和部下大半落逃,并在前往诺拉的途中惨被砍杀。此后,苏拉看到诺拉和坎帕尼 亚的其他城市都仍掌控在萨莫奈人手中,于是下令进攻这些城市,当他攻陷艾克 拉努姆后,下令屠城,使得萨莫奈地区的许多城市惧怕罗马军威,纷纷投降。穆提鲁斯率防军准备在隘口设伏,谁知被苏 拉看穿,绕过隘口转而攻入他们的后方,打破敌军,南线同盟军全线崩溃,穆提鲁斯战死,南线同盟军大多瓦解。这样,苏拉不费吹灰之力收 复了坎帕尼亚所有的失地,攻占了意大利同盟者政府所在地科尔芬尼乌姆。苏拉的副将梅特卢斯·庇护击败了由同盟执政官西罗在普利亚组织的最后反攻,将其杀死。至此,同盟者战争基本结束,许多化整为零的同盟军队坚持斗争,直至前82年才被罗马军队全部肃清。

五 同盟者战争的影响

同盟者战争结束后,意大利人如愿获得了公民权。不仅人身得到了保障,而 且开始参与到罗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意大利上层精英,他们由此跻身于 罗马显贵的行列,成为罗马政府的高级官员,使得罗马不再是一个城邦,而成为整个意大利的国家。罗马公民的人数从公元前86—前85年的463000 人达到了公元前70—前69年的90万人,许多同盟者公民摇身一变,进入罗马政坛,成为罗马高官,如著名的西塞罗。对于罗马而言,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他们虽然表面上赢得了胜利,但还是迫于形势不情愿的将当初一再反对的公民权 授予了同盟者。经过这场战争,罗马国家性质发生了质变,战后的共和国由于新 公民的加入,政治派系斗争愈演愈烈,一些试图用武力夺取国家权力的军事将领 开始趁机拉拢不同势力预谋发动新的内战,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机器此时变 得虚弱不堪,共和体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前88年,为争夺米特拉达梯战争的指挥权,马略与苏拉陷入争执,苏拉干脆率军哗变,逼占罗马城,控制政局,迫使马略等人逃亡。然而,乘苏拉率军出征东方离开罗马后,马略派乘机活动,于公元前87年选举秦纳为执政官。秦纳反对苏拉的政策,遇到苏拉党徒的镇压。他逃出罗马,在各地募集军队准备与苏拉派较量。马略闻讯,立即在伊特鲁里亚登陆,与秦纳汇合一起向罗马进军,包围了首都并切断粮食运输统迫使元老院不得不投降。前86年,马略再次出任执政官,但不久去世。前83年,苏拉反攻倒算,再次反攻罗马,秦纳在谈判中死于乱军之中。苏拉成功进占罗马。次年,出任“终身独裁官”,并大肆屠杀马略派,杀死1500多人,苏拉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元老院权力,成为罗马的“终身独裁者”,苏拉的统治是罗马共和国第一次出现的军人独裁统治,大开历史倒车,影响极其恶劣。也为“三巨头”的上台和罗马内战埋下伏笔。

苏拉

另一方面,同盟者战争也使得罗马开始放弃“同盟政策”,转而开始使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行省制度。在意大利,由于意大利各邦公民均已获得公民权利,他们已与罗马没有什么区别。在海外,“行省”制度开始取得同盟者,成为罗马地方行政的主流。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设置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行省制度创立后,行省的数量飞速增加。到共和末年,罗马行省的数量已多达十四个。罗马统治者对行省的统治政策是将罗马在行省夺取的土地分配给罗马公民,以包税人征收赋税,这 使罗马扩大了财政来源,共和时代,罗马元老院任命行省总督,驻扎罗马军团,但除军事及税收外,尊重各行省自己的文化风俗。无疑,行省制度,相对同盟制度,更为有利于罗马,也使得罗马的控制更为紧密,财税收入更为增加。

0 阅读:0

奈何桥等你

简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