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袭蔡州:淮西之役

奈何桥等你 2024-09-18 15:48:17

讨伐

唐代有所谓的“元和中兴”之说,即唐宪宗统治时期朝廷威望增加的一个阶段。唐宪宗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在位期间锐意加强中央集权,先是平定了西川的叛乱,再之后平定了浙西的叛乱,山南东道节度使(镇襄阳)于頔入朝,加上当时魏博镇归顺朝廷,显示出当时唐宪宗的削藩起到了一定效果,由此更加刺激了宪宗的雄心。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自从李希烈以来,淮西就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淮西属于在唐王朝腹心之地,如果向西北推进就能控制汴梁,向东推进就能够切断漕运,因此是一个战略要地。面对这种情形,宰相李吉甫进言说:“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后难图矣。”唐宪宗选择先礼后兵,“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而吴元济却异常嚣张,“不迎敕,发兵四出,屠舞阳,舞阳,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于是唐宪宗于元和九年(814)十月,“以忠武节度副使李光颜为节度使……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又于元和十年(815)正月,“制削元济官爵,命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之。”从而开始了淮西之役。

僵局

元和十年正月(815),严绶进击淮西兵,获得了小胜,但是并没有设置防备,淮西兵在夜里回来袭击,结果二月时,严绶在磁丘战败,结果后退五十余里,回到了唐州回来防御,而寿州团练使令狐通也战败了,跑到了保州,“境上诸栅尽为淮西所屠”。唐宪宗对令狐通很不满意,随即将其替换,并且任命李文通将其代替。李光颜率领的唐军一开始取得一些小胜,然而一直没有决定性战果,可以说连一个县都没有能够攻下来。唐军一直打到了次年的六月,有铁城之败。当时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击败了淮西的诱兵,自以为击败了淮西军,继续追赶,结果中了埋伏,唐军大败,高霞寓仅以身免。由此中外震惊,宰相入见都劝唐宪宗罢兵,唐宗宗坚决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继续坚持使用裴度的平藩策略。

从后来的战果来看,淮西的兵员不过三四万(雪夜袭蔡州后“其申、光二州及诸镇兵尚二万馀人,相次来降”,再加上之前的损耗,不过三四万军队),而唐军讨伐淮西的军队接近九万,而且在物资上远胜过淮西镇,那么占据绝对优势的唐军为何陷入僵局甚至一度大败呢?原因有许多。

首先是“客军”战力不行。这时候的唐军有“十六道”之多,然而其实大多属于无用之人,在淮西平定后,淮西大将董重质投降了,给唐朝官员讲了一些当时的内情。据杜牧说:“尝问淮西将董重质以三州之众四岁不破之由,重质以为由朝廷徵兵太杂,客军数少,既不能自成一军,事须帖付地主。势羸力弱,心志不一,多致败亡。故初战二年,战则必胜,是多杀客军。及二年已后,客军殚少,止与陈许、河阳全军相搏,纵使唐州兵不能因虚取城,蔡州事力亦不支矣。其时朝廷若使鄂州、寿州、唐州只保境,不用进战,但用陈许、郑滑两道全军,帖以宣、润弩手,令其守隘,即不出一岁,无蔡州矣。”可见当时唐军“客军”战力并不行,而附近的“陈许”(指李光颜的部队)以及河阳(指乌重胤的部队)战力还行,结果“客军”少了之后,蔡州的处境日渐艰难,即使没有李愬雪夜袭蔡州之事,淮西也难以继续支撑。韩愈也曾上书说:“今诸道发兵各二三千人,势力单弱,羁旅异乡,与贼不相谙委,望风慑惧。将帅以其各兵,待之既薄,使之又苦;或分割队伍,兵将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又其本军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贼连接处,村落百性悉有兵器,习于战鬬,识贼深浅,比来未有处分,犹愿自备衣粮,保护乡里。若令召募,立可成军。贼平之后,易使归农。乞悉罢诸道军,募土人以代之。”可见当时唐朝官员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暂时没有改正。

其次是独立藩镇的顽固。正如杜牧所言:“淮西为寇仅五十岁,其人味为寇之腴,见为寇之利,风俗益固,气焰已成,自以为天下之兵莫与我敌,根深源阔,取之固难。”也就是经历了独立统治,当地“风俗”已经大变,又《资治通鉴》称:“初,淮西之人劫于李希烈、吴少诚之威虐,不能自拔,久而老者衰,幼者壮,安于悖逆,不复知有朝廷矣。自少诚以来,遣诸将出兵,皆不束以法制,听各以便宜自战,故人人得尽其才。”从李希烈、吴少诚以来,对唐廷认同感强的“老者”已经衰老去世,而习惯于藩镇独立统治的幼者却逐渐长大,由此“不复知有朝廷”,因此当时有“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之说。此外,当时淮西藩镇用兵灵活,根据情况灵活调配,人人得尽其才。而唐廷为了控制将士,往往派出监军去监视,包括后来李愬的军中也有着监军,从而给唐军带来困扰。后来唐穆宗讨伐成德镇时就出现这种问题,当时“诸节度既有监军,其领偏军者亦置中使监陈,主将不得专号令,战小胜则飞驿奏捷,自以为功,不胜则迫胁主将,以罪归之;悉择军中骁勇以自卫,遣羸懦者就战,故每战多败。又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战。中使道路如织,驿马不足,掠行人马以继之,人不敢由驿路行。取间道而行,由驿路则马为所掠故也。故虽以诸道十五万之众,裴度元臣宿望,乌重胤、李光颜皆当时名将,讨幽、镇万馀之众,屯守逾年,竟无成功,财竭力尽。”当然,淮西藩镇的这种体制也带来了将领权重的问题,后来吴元济“见其下数叛,兵势日蹙”,于元和十二年六月,上表谢罪,表示“愿束身自归”,唐宪宗许以不死,然而“为左右及大将董重质所制,不得出”,可见当时吴少诚并非能够完全控制军队。

其三是统帅无能。比如当时坐镇襄阳的严绶,“无他材能,到军之日,赉士卒,累年之积,一朝而尽;又厚赂宦官以结声援,拥八州之众万馀人屯境上,八州,襄、邓、唐、随、均、房、郢、复。闭壁经年,无尺寸功。裴度屡言其军无政。”这些的指挥自然不可能给淮西军造成什么打击,于是唐宪宗又任命韩弘为淮西都统,韩弘“乐于自擅,欲倚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而唐宪宗也是“令李光颜、乌重胤实当旗鼓”,可以说讨伐淮西的主帅都是积极性不高。又当时唐邓节度使高霞寓也是无能,从而造成了讨伐进度的慢,在高霞寓战败后,唐宪宗又任命袁滋为彰义节度、申、光、蔡、唐、随、邓观察使,以唐州为理所,然而袁滋到任后,也不积极作为,“去斥候,止其兵不使犯吴元济境”,甚至面对吴元济的主动进攻还求饶,由此对吴元济产生不了威胁,于是唐宪宗在任命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时为元和十一年十二月)。

从当时讨伐的局面来看,唐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占了一个县),然而距离攻灭淮西仍然有不小的距离(淮西仍然控制着三个州,主力也没有受创),而在这样的僵局下,李愬的到来就给了新的机遇。

意外的插曲

当时吴元济向其他独立或半独立的藩镇求救,其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自祖、父、兄继任为节度使,已历三代,作为独立藩镇,李师道自然不愿意看到淮西败亡,于是采取恐怖手段试图恐吓朝廷,来拯救淮西。李师道招募了一批恶少年为己所用,元和十年三四月间,“盗数十人攻河阴转运院,杀伤十馀人,烧钱帛三十馀万缗匹,谷三万馀斛,于是人情恇惧”,当时群臣多有请求罢兵者,结果为宪宗所拒。而唐宪宗自从李吉甫去世后,就“悉以用兵事委武元衡”,武元衡作为宰相中的主战派,成为独立藩镇的眼中钉肉中刺。元和十年八月,李师道派遣刺客将武元衡刺杀,同时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闹得人心惶惶,然而唐宪宗仍然坚持讨伐,从此之后任用伤愈的裴度主兵事(任命为宰相),继续讨伐淮西。

元和九年十月,宪宗下令进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当吴元济和唐军对抗时,成德节度使王承元也积极相应,于是唐宪宗又于十一年正月进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两条战线同时进行。结果六镇兵十余万“回环数千里,既无统帅,又相去远,期约难一,由是历二年无功,千里馈运,牛驴死者什四五”,可以说师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四月,朝廷罢河北行营,专讨淮西。讨淮西部队近9万,一直到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雪夜突袭蔡州才得以成功。

可以说,淮西节度使对抗朝廷并非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唐廷削弱藩镇权势的一场关键战争,因此当时裴度说:“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具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蕃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也就是,唐廷绝不能再次妥协。

机会的出现

上文已言元和十一年十二月,李愬被任命为唐、随、邓节度使,连同正面进攻的李光颜、乌重胤等人,给淮西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从而给战局增加了新的希望。当时正面战场上,唐军虽然没有过多的进展,然而淮西军也没有取得什么胜利甚至战线在退后,可以说是淮西军最感压力的战场,注意力也最为集中,相反唐州方面唐军屡次战败,三易主将,将士畏战惧战,淮西军感受压力较少,防备也自然相对薄弱。

当时的局势变化也给李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从而使得偷袭蔡州成为可能。首先是正面战场取得了突破。当时唐军于十二年四月攻克了郾城,导致正面的防御出现了松动。三月时“官军与淮西兵夹冢水而军,诸军相顾望,无敢渡冢水者。”接着陈许兵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冢水,据守要地修筑城池,于是河阳、宣武、河东、魏博等军相继皆渡,进逼郾城,而李光颜又再次击败了淮西军。当时郾城令是蔡州人董昌龄,为了保障前线,吴元济又将其母亲杨氏留在蔡州作为人质,杨氏对董昌龄说:“顺死贤于逆生,顺死,谓归顺而死。逆生,谓从逆而生。汝去逆而吾死,乃孝子也;从逆而吾生,是戮吾也。”言外之意是让董昌龄归顺唐军,当时唐军围困了青陵(在郾城西南),郾城守将邓怀金向董昌龄请示,而董昌龄却劝其投降,于是邓怀金请降于李光颜说:“城人之父母妻子皆在蔡州,请公来攻城,吾举烽求救,救兵至,公逆击之,蔡兵必败,然后吾降,则父母妻子庶免矣。”李光颜听从这个建议,最终董昌龄、邓怀金都举城投降。吴元济听说这件事后,异常恐惧,当时董重质将骡军(骑着骡子的军队,是蔡州特色的骑兵,“蔡将有董重质者,守洄曲。其部下乘骡即战,号骡子军,最为劲悍。官军常警备之。”)守洄曲阻挡着唐军的继续前进,为了保证正面战场的万无一失,吴元济“悉发亲近及私城卒诣重质”,从而导致了蔡州的空虚。而在申州方面,战局也不乐观,十二年二月时,鄂岳观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关,进攻申州,“克其外郭,进攻子城”,只是因为申州的将军在夜间袭击导致唐军战败,但显然淮西军的反攻非常勉强。

其次是淮西的自身条件也愈发艰难,史书称:“淮西被兵数年,竭仓廪以奉战士,民多无食,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相帅归官军者前后五千馀户;贼亦患其耗粮食,不复禁。”也就是当时淮西因为数年的战事,其实已经经济困难,濒临崩溃了,粮食短缺,民众大量外逃,而淮西方面甚至无力控制,加上董重质所说的:“及二年已后,客军殚少,止与陈许、河阳全军相搏,纵使唐州兵不能因虚取城,蔡州事力亦不支矣。”可见淮西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其三是李愬所处的有利条件和自身努力。当时连续淮西军队连续击败了高霞寓、袁滋,使得淮西军队忽视了来自唐州方向的威胁,而“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一方面安抚将士,另一方面也是想要麻痹淮西军队。另外一方面,“士卒经万胜、萧陂、铁城、新兴之败,人心皆惴恐,不敢言战。”李愬安抚军心,恢复士气,又唐宪宗因为李愬的请求,“昭义、河中、鄜坊步骑二千给之”,使得这方面的唐军有所加强。之后李愬进攻了文城栅,淮西将吴秀琳投降,“于是唐、邓军气复振,人有欲战之志”。

最后,裴度的到来也是原因之一。讨伐淮西的战事从元和九年十月打到了元和十二年八月,裴度最终前往前线督军。当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等到高霞寓战败后,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被唐宪宗制止。十二年,宰相李逢吉、王涯进言说:“饷亿烦匮,宜休师。”而裴度则请身督战,表示势不与吴元济共存,于是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赶往前线途中一度遭受劫杀,然而最终成功抵达,到达前线后观战途中也一度遇到危险,裴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当时郾城已是前线,作为宰相的裴度冒险到达郾城前线给了唐军巨大的士气,为唐军最后一击提供了信心,可以说也做了不小的贡献。

雪夜袭蔡州

李愬善于招抚,降淮西将丁士良、吴秀琳、李宪、李祐等,并且将其重用,从而得到了淮西藩镇的虚实,为此能够得以进攻淮西。李愬率领的唐军首先于十二年六月“遣兵攻朗山”,结果遇到了淮西兵的救援,唐军作战不利,“众皆怅恨”,而李愬却欣然说道:“此吾计也!”之后李愬进攻吴房,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有人劝他乘胜攻下吴房,而李愬却没有继续进攻。之后李愬开始他的偷袭大计划,秘密报告裴度后,裴度欣赏地说:“兵非出奇不胜,常侍良图也。”10月十五日,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突将三千为前锋,自己和监军率领三千人为中军,又命李进诚率领三千人为后殿,一共九千士兵出发。当时士兵不知道往哪里走,李愬却说:“但东行!”(只要往东走),走了六十里,在夜里到达了张柴村,唐军把戍卒和烽子(守烽之卒)全部杀掉了,攻占了张柴村后,派遣义成军五百镇守当地,切断了洄曲和蔡州的联系以及诸道桥梁,在夜间继续引兵前进,将领们疑惑不解,问到底要哪里,李愬说:“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失色,监军则哭着:“果落李祐奸计!(李祐是淮西军方面投降过来的,一度受到怀疑,而李愬始终信任不疑)”当时刮着大风雪,旌旗裂开,人马冻死者相望。当时天黑加上大雪,而从张柴村以东的道路都是官军从未到达的地方,当时唐军都以为要死在路上,然而畏惧李愬,不敢违反命令。到了夜半,大雪愈发严重,走了七十里,到了蔡州城下。靠近城池的地方有鹅鸭池,为了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李愬命令士兵激发鹅和鸭的声音来混杂。自从吴少诚以来,官军三十年未曾到达蔡州城下,因此蔡州人完全没有防备,把守大门的士兵正在睡觉,在睡梦中就被唐军全杀了,仅仅留下击柝者(敲梆子巡夜的人),让他照常击柝,于是蔡州城门被打开后,城中仍然没有擦察觉,等到鸡鸣(天亮时)大雪停止,唐军以及杀进了吴元济的外宅,有的人告诉吴元济说:“唐军到了!”吴元济尚且还在睡梦中,笑着说:“一些囚犯为盗而已,天亮了就将其消灭”,直到有人喊着“城陷了”,吴元济才起床,这时候仍然认为是前线的将士因为缺乏寒衣而故意要挟自己,想要出庭,才发现唐军,于是连忙带着左右登上牙城作战。当时吴元济手下的精锐部队都交给了董重质,有着精兵万余人,据守洄曲。吴元济准备固守待援,而李愬早已察觉其想法,反而访求董重质的家室所在,对其厚待,又派遣其子前往招揽,在局势演变之下,董重质选择了抛弃吴元济,一个人骑着马跑到李愬军前投降。接着唐军在十六日、十七日连续猛攻,最终攻破了城门,吴元济在城墙上请罪,在十八日被囚车绑着押送京师,这一天光州、申州接近二万蔡军相继投降,而董重质的部队也被李光颜受降,由此淮西得到了平定。

《中国历代战争史》分析李愬能够成功的原因,总结了六条:“因势利导”、“擒敌将”、“收敌间而用之”、“试攻”、“训练奇袭队伍”、“利用天时、出其不意”,可以说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事后人们请教李愬说:“独始公败于朗山而忧胜吴房而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李愬回答说:“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也就是朗山之战失败,会让淮西军轻视李愬统领的唐军而不过多防备,至于攻取吴房的话,反而会加深淮西军的警惕,而且吴房的守军会跑到蔡州,加强当地的防御,可谓深谋远虑。此外,李愬安抚人心,重用降将,进军路上保密做得严密无缝,也是其能够胜利的重用原因。反观吴元济在蔡州城空虚的情况下,不思加强警备,反而疏忽大意,毫无防备,唐军兵临城下时接到报告尚不醒悟,给了李愬可乘之机,可称为犯了兵家大忌。此外,淮西以三州之地面对唐军举天下之力的围攻,其他藩镇虽有所支援,然而无济于事,于王承元仅能自守,李师道则弄恐怖手段并不敢出师援助,淮西四面受敌,兵力左支右绌,正面后背都需要强兵防御,而淮西藩镇缺乏的就是兵力(战力是不缺的),由此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0 阅读:0

奈何桥等你

简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