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胆主要贮藏和排泄胆汁,协助肝的疏泄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21 12:16:15

小王问:“谢老师,您能给我讲讲脏腑?”

谢老师站起身,走到一面书架前,取出一本古籍,打开来,开始向小王解释藏象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学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形态结构,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藏象学说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它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小王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谢老师见状,继续说道:“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内经》的成书为标志,而历代医家不断有所补充与发展。它强调了脏腑的内在功能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藏象学说是指中医关于脏腑的理论。根据古代中医的观察和认识,除了割腹所见和尸体解剖,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进行观察。我们将人置于自然时空中,通过对活体整体、动态的观察,从整体上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谢老师又说:“根据中医的理论,脏腑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指心、肺、脾、肝、肾,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在形态方面与六腑相近,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精气,又与五脏雷同,故另立一类,称之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即是异乎于五脏六腑之意。”

小王满脸惊喜,他不禁感叹道:“原来人体内的脏腑之间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仅在功能上相互支持,而且在形态上也相互映衬。这样的系统性思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胆附于肝,而且主要贮藏和排泄胆汁,协助肝的疏泄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对小王的理解和热情表示赞赏:“是的,藏象学说正是通过对脏腑的整体观察和系统研究,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对于辨证论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谢老师,我知道胆附于肝,而且主要贮藏和排泄胆汁,协助肝的疏泄。但是我还想深入了解一些,特别是胆汁的来源、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肝与胆的关系。”

谢老师点了点头,对小王的学习态度感到非常满意。“好问题,胆的确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脏腑。首先,胆汁来源于肝,然后经过胆管排泄到肠中,起到促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由于胆汁性质苦且颜色黄,所以在胆病时,如果疏泄失常,胆气上逆,胆汁可能会上溢、泛溢,导致口苦、呕吐苦水,以及黄疸(全身及面目、小便俱黄)等症状。”

小王仔细记录下来,继续询问:“那胆还有其他的功能吗?比如与情绪、勇怯有关的作用?”

“很聪明的问题,胆和人的勇怯是有关系的。”谢老师笑着解释道,“胆气虚怯或者在突然遭受外界惊吓时,可能会引起心悸、惊恐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状。而胆火偏亢则可能表现为烦燥、易怒、胁痛等。”

小王点头表示明白,他对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接着,他又问:“谢老师,您刚才提到了肝与胆的关系,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吗?”

“当然。”谢老师耐心地回答道,“肝与胆是相互关联的脏腑,它们之间通过经脉相通。胆汁的生成、贮留和排泄都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而胆的疏泄程度也影响着肝的疏泄。所以,在病变出现时,它们常常会相互影响,或者在症状上相互显现。比如肝火旺盛时,通常也包含着胆火的病证,表现为口苦、胁痛、呕吐苦水等胆火上炎症状。而肝胆经的湿热病,则常常病状互见,可能会有口苦、身目尽黄、脘腹胀满、两胁胀痛等症状。在治疗时,常常会采用肝胆同治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普通人如何判断一位中医的真实水平

小王感慨地说:“谢老师,谢谢您耐心教导。我家有老人人经常让我介绍中医,但是县城里面情况我也不大清楚,我一直很想问您,如何判断一位中医的真实水平却让我感到困惑。能否请您指点一二?”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选择一位中医确实是一项重要的决定,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一些建议。首先,不要被名声所迷惑。名声虽然重要,但并不一定代表着专业水平。现如今商业社会中,广告宣传和口碑塑造变得容易,因此我们需要慎重对待靠广告宣传的中医。”

小王略感释然,思索片刻后接着问道:“那么,年龄是否对中医的技术水平有影响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年龄并不是评判中医水平的唯一标准。虽然年龄可能带来临床经验的积累,但一个中医的技术水平在十几年的临床后就会相对稳定。熬年龄并不会对技术增长产生太大影响。重要的是要看中医是否有持续学习和钻研的态度。”

小王点点头,继续追问:“那么,身边的人是否找中医看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吗?”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道:“确实如此。身边的人是否选择找某位中医看病,可以成为衡量中医是否值得信任的一个指标。身边的人如果频繁找他看病并且获得疗效,那就说明他具备真才实学,是值得信赖的中医。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小王聚精会神地倾听着,继续提问:“谢老师,还有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中医水平的方法吗?”

谢老师点头微笑:“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可以留意。例如,一个中医是否真正懂得切脉和舌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舌诊要看舌面和舌底等。特别是观察中医在诊脉时的行为,看他是否认真地对待脉诊。真正的中医需要摸两个手的脉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而不是只摸一只手的脉或者根本不摸脉。”

小王点点头,表示已经明白。他继续追问:“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注意吗?”

谢老师思索片刻后继续说道:“另外,你还可以留意服药时的反应。中药通常对证非常对路,所以服用后大多数都会有反应。如果药物服用了几副却没有明显反应,或者副作用很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那就说明治疗方向可能有问题。当然,这并不一定说明医生水平差,但你可以向医生如实反映情况,以便进行调整。记住,中药不会像传说中的‘慢郎中’,一两个星期的中药都没有好转或者明显反应就要注意了。”

小王恍然大悟,感叹道:“原来判断中医水平有这么多细节需要注意。谢谢您的指导,谢老师!”

谢老师友善地笑着说道:“不用客气,我很高兴能帮到你。最后,我还想提醒你,如果你能自己理解一些中医医理的基本原理,那就更有助于你判断中医的水平。在当前的国情下,学好中医对你的健康可能会有更大的益处,即使你不从事医学专业,了解一些中医理论也是值得的。毕竟,中国文化传统中,医学一直都是一门必学的学问!”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中医里的五脏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除了六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脏腑,我们称之为‘奇恒之腑’,其中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这些脏腑具有藏精气而不传化物质的特点,虽然也具有通行和排泄的功能,但排出的物质并非糟粕,而是有用的精微物质。例如,‘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胆所藏之胆汁就是一种精微的物质,因此我们也称胆为‘中精之腑’。胆汁的排泄有助于脾胃腐熟水谷,但与六腑传送水谷和化物的功能不同。胆既具备贮藏精气的作用,又具备腑的传输功能,因此它既属于六腑之一,又与一般的六腑不同,属于奇恒之腑。

脏和腑之间是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的关系。五脏和六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联络,形成了一种表里关系,彼此相应。例如,心与小肠相应,肺与大肠相应,脾与胃相应,肝与胆相应,肾与膀胱相应。

中医里的六腑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纳、消化饮食物,吸收其精微、排泄其糟粕。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须保持通畅下行,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0 阅读:4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