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朝阳区一家24小时便利店门口,遇到一位蹲在路灯下刷手机的中年男人。他脚边堆着行李,屏幕光照亮他紧锁的眉头。
“找日结保安,但中介要收200介绍费。”他划动微信群里瀑布般的信息,声音沙哑。这一幕让我想起作家路遥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如今,微信“附近的工作”功能上线,或许正是零工群体最紧要的一步。
这项功能将零散在公众号、聊天群的岗位信息,用政府审核+算法筛选重新编织。输入“日结”“3公里内”,立刻跳出酒店洗衣房、潮鞋打包、家教等岗位,时薪从30元到200元不等。这是对零工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精准狙击——据统计,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但超六成曾遭遇虚假招聘。
上周我亲测该功能,筛选“女性可做/日结/5公里内”,10秒内出现会展兼职、英语陪读等岗位。点击“高一数学家教”,跳转到某教育机构公众号,薪资200元/时,但要求“985院校毕业”。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的警告:“算法在消除信息差的同时,也可能门槛。”

微信的优势在于社交生态的强连接。某餐饮店老板告诉我,过去在招聘网站发帖三天才招到临时工,现在通过公众号关联“附近的工作”,两小时就有人上门面试。
但痛点依然存在:搬运工老张通过该功能找到日结工作,结账时却被要求下载其他APP注册会员,“说是微信不负责工资纠纷”。这印证了经济学家科斯的论断:“任何便捷都伴随着隐性成本。”
腾讯地图的位置服务让“3公里内”成为新标尺,但距离解决零工保障仍差最后一公里。小程序新增的“微工卡”功能,联合电子签、微保提供合同签约和意外险,
深圳某快递分拣员告诉我:“以前受伤只能自认倒霉,现在扫码就能投保。”这种数字化保障体系,像极了作家茨威格笔下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微光正在聚拢。

然而,当我深夜与一位做演唱会保安的00后聊天时,他展示手机里同时打开的5个兼职群:“微信方便找活,但抢单还得靠手速。”
这话让我想起《资本论》中的洞见:“机器缩短了劳动时间,却延长了劳动生命。”算法提高了匹配效率,但零工群体的劳动强度并未减轻。
在杭州某产业园,我曾看到“附近的工作”宣传海报印着显眼的slogan:“让每个努力都被看见。”这让我想起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2.4万人通过该功能达成就业意向,当200个城市的街头有了更清晰的求职路标,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更包容的就业生态的萌芽。
但朋友小林的疑问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如果有一天算法推荐的全是洗碗工和搬运工,这是机会还是枷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所有的进步都是不完美的进步。”
至少此刻,那些曾在路灯下徘徊的身影,终于有了一个被光照亮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