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其中国民党部队有86个整编师/军单位,另外再加上海军、空军,人数怎么说也有430万,为什么在丢掉了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三万人后整个国共局势就发生了逆转呢?
国民党部队构成在国共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内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主要是讲军队内部吃空饷、老弱病残的人全都清理出去,经过整编之后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精壮劳力,而且人员规模也很大,人数在巅峰时接近500万人。
在武器装备方面,国民党在抗战后期不但接收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还接收了在中国地区的100多万日军的日式装备。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比如五大主力以美式装备为主,而那些二、三线部队则以日式装备为主。可以说装备方面比我军要强得多。
装备美械的国军
我军在国共内战初期的武器装备依然以抗战时缴获的为主,只有位于东北地区的部队接收了一部分的苏制和日制装备。可能轻武器方面不算太差,但重武器的差距却如同鸿沟。
国民党军队内部有大量的重炮、坦克、飞机等装备,甚至还组建了一支实力不弱的海军。我军当时别说空军、海军了,就连装甲部队、重炮部队都几乎没有。我军当时有部队127万,其中野战力量61万,处于绝对劣势。
内战初期的艰难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打的仗是十分困难的。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又刚刚打赢抗日战争,士气正是高涨的时候。我军此时还不具备与国军硬碰硬的实力。
因此主席才提出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口号,这是在这句口号的指挥下,我军将国军放到内线来打。在被迫放弃大量领土后国民党军队兵力分散,再集中优势兵力吃掉国军。就这样,在四个月的内线战争中,我军消灭了60多万国民党部队。
但是国民党军队也不是全能全面的,国民党部队自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攻坚能力不行。在解放战争初期,即使是国军较精锐的部队也很少能够打出歼灭战,最多就是获得一座座的空城,我军主力损失不大。
国民党缺乏进攻经验是脱胎于抗日战争的。在抗战时期由于我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不得不采取全面防守的战略,在14年抗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国军都是被动防御,很少对日军主动进攻。
面对这样的情况,国民党采取的办法是组建少量装备精良装备的精锐部队用于突破任务,其他部队则进行相关的辅助任务。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第五军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灵甫照相
精锐的整编74师国民党整编74师的前身为74军,在抗日战争期间74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基本上战事紧急地地方就有第74军。除了74军外,国民党“五大主力”还有驻印新1军、新6军,远征军主力第5军和陈诚的整编第11师。
但这五大主力中新一军和第五军的实战表现并不怎么样,而整编第11师被胡琏彻底带成了防御师,防御厉害,但进攻一般。国民党最精锐的五大主力中也只有张灵甫的整编74师和新六师比较有进攻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编74师对我军的威胁最大,而消灭整编74师的战绩就显得如此光辉耀眼。在经历过国内战争初期的的几次大规模歼灭战后,我军逐渐拥有了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的能力。
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表现其实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战场上整编74师大的很猛,是作为全军的刀刃使用的。但冲的太猛也有坏处,那就是容易被包围。谁都没想到这支三万人规模全美械的部队在短短三天内就被全歼了。
国民党投降部队
歼灭74师有多重要?前文我们说了国民党内部能打进攻战的部队其实很少,而整编74师被歼灭后更是直接斩断了国民党的一条手臂,从此时候国民党军队再难打出大规模进攻作战了,可以说整个国民党军队体系的进攻热情都被一下子浇灭了。
在孟良崮战役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平逐渐向我军倾斜。国民党在经过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阶段后转入了全面防御阶段。可自古以来有哪支军队靠着防御就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呢?有句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以功代守比着只守不攻不知道要好多少。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要问为什么是转折点?原因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打掉他的王牌,产生多米诺效应一发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