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明白大脑的运行机制,培养孩子,事半功倍

沧海野客 2020-12-14 17:58:31

专注中学教育,探索教育本质,愿与您一同解决教育难题,欢迎关注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脑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也越发地深刻。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循脑科学研究的相应规律,会让家长在孩子培养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避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危害到孩子自身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证明,刺激越多,电冲动越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就越多,神经网络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大脑功能系统的基本框架;这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学习和智力的生物基础。幼儿由于感觉、动作的发展,有更多机会与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从而在大量的环境刺激下,不断建立越来越发达的神经网络。所以,幼儿阶段被称为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什么叫有意义的学习呢?我们举个事例。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听到老师播放的音乐后,听觉的刺激会让他开始扭动身体,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涂鸦;他会伴随着音乐节奏在黑板上画出好多的线条,一边画一边对其他同学喊着:“下雨啦!下雨啦!”小朋友的听觉、视觉输入信息后,又转化为动觉和语言,这个信息整合的过程还伴随他愉悦的情绪、积极的社交互动。

由此可见,如果只是把孩子的大脑当成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来把容器填满,实质上违背了儿童大脑发育和学习的规律。既然了解了儿童大脑整体性工作的机制,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有研究表明,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和活动变化多、玩法多、操作性强,更能刺激大脑突触的增长,更能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兴趣保持得更持久;而高结构、封闭性的材料和活动则由于玩法单一、操作性较弱或与儿童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仅不能促进神经联结,反而还会导致厌学。

环境刺激还应注意适宜适度。过量的信息可能会产生“神经拥挤”现象,带来干扰,进而影响孩子的注意与主动选择,使他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意志,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专注于某一件事; 适宜性还表现为健康和有益。比如优美的音乐是良好的刺激,粗暴的语言、噪声、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就是不好的刺激;启发认知思维和情感的电视节目可以是良好的刺激。

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习是认知、生理、动作、情绪和社会性等多个领域整体发展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事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如孩子帮助家长做家务这件事,就可以使孩子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可以满足孩子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内在动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其次,可以发展上下肢配合的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第三,可以发展感知、观察、比较、模式、秩序、统筹计划等方面的思维能力;第四,可以发展专注力、坚持性、抗挫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与成人的互动中获得语言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积极情绪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注意广度、整体性思维和探索行为,可以让幼儿在学习活动和任务中感到愉快,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而家长如果能够给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开放、鼓励的环境,甚至新颖、有趣的情境,给孩子更多及时的关注理解、反馈鼓励和分享参与,则更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或挫败的时候,积极的环境和反馈可以帮他们学习自我调控,促进执行功能,并发展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拥有开放的、创造的和热爱学习的大脑;相反,如果家长的反馈是惩罚的、否定的、拒绝的,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回避冒险,习惯依赖,大脑变得封闭。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1
沧海野客

沧海野客

读世间书,梳胸中理,悟尘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