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夫妻无奈搬进临终病房,目睹老伴在隔壁床咽气,无声哭到绝望

科学之城 2023-05-30 18:14:29

“滴滴,滴滴,滴……”

心电监护仪的跳动声,被拉成了一条刺耳的直线,72岁的王老太被宣告临床死亡。趁着身体变冷变硬前,医生迅速为她换上了寿衣,裹上白布送进了太平间。

紧挨着病床上的张老伯,脸上已挂满眼泪,他张着嘴无声痛哭,全身因悲痛而剧烈颤抖。

这样告别人世,是夫妻俩提前商量好的。可真的眼睁睁看老伴在身边咽气,装进裹尸袋送走,心里竟是这般撕心裂肺。

按照此前给床位医生的嘱托,王老太的遗体火化、死亡手续办理都将由医生代为办理。而只剩一人的张老伯,也面临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究竟是怎样的遭遇,让他们放弃养老院,直接住进了临终病房?张老伯明明有个很优秀的儿子,为何会落得这般无奈心酸的境地?

儿子读博移民,父母变“空巢”

“这养孩子啊,不能太优秀。培养成才的都长翅膀飞了,没出息的反倒留在身边,临老了还能有个照应。”

病房里,张老伯一边给老伴儿喂流食,一边跟隔壁家属唠嗑。这样的话,他不止说过一次,尤其当旁人羡慕他培养出了个博士儿子,连连举大拇指称赞时,张老伯却无奈苦笑低下了头。

退休前在某大学教书的张老伯,把培养儿子张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自从张铭上小学起,他就挪出空余时间亲自辅导,到了高中知识加深有些吃力,又花高额费用报名师私教辅导班。

儿子张铭也不负众望,顺利考上重点初高中,又一路保送到某985高校。大学拿了4年奖学金,毕业又申请到了排名前10的美国高校,攻读医学的硕博学位。

还记得大办升学宴那天,张老伯可是无限风光。不仅亲朋好友挤满了屋子,就连十里八村打过照面的乡亲,也纷纷带着孩子来沾沾喜气。张铭像是大明星一般,被喜庆的人群簇拥着,争先夸赞张老伯为国家培养了个栋梁之才。

那天,滴酒不沾的张老伯也容光焕发,三五杯酒下肚,满面通红。虽说送儿子去美国读博,意味着要掏空家里一辈子的积蓄,还要搭进去退休金和养老钱。可一想到儿子未来有出息了,也会拿钱孝顺自己,就完全不计代价了。

这么想着,张老伯划过眉间的隐隐担忧,彻底散去。临行前收拾行李,担心孩子到了美国钱不够,又把银行卡里的钱全转给了张铭。

送到机场,张老伯忍住眼泪挥手告别,老伴儿早已哭成了泪人。

张铭走后,家里顿时空荡下来。前两年,每周3个电话总会雷打不动地响起,慢慢地随着科研压力加大,电话稀稀拉拉变成了两个月一个,整整5年,张铭只回过一次家。

那次还是带着美国女友,女友黏着张铭,父子俩根本没说话的空档,张老伯只能尴尬地用打钱,来表达自己的关怀。

再次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已是儿子要结婚的消息。女友赛琳娜不愿来中国,张老伯腿脚又不灵便,不可能飞过去,最终老两口只能通过视频,“参加”了儿子的婚礼。

两年后,张铭的混血儿子出生,他也移民成了美国国籍。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愿承认,张老伯也感到,曾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儿子,早已经远离了自己。

确诊癌症晚期,双双搬进临终病房

接受了儿子在美国定居的事实,张老伯开始发愁自己的养老生活。为了培养儿子,他几乎把积蓄全投了进去。每月4000多的退休金,刚刚够老两口吃穿用,生活开支异常紧巴。

而张铭在美国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却似乎遗忘了远在故国的父母。也许是长期待在美国,他的思想也被“西方化”了。他认为每个人都该自力更生,何况父亲也有退休金,医保制度这么完善,照顾好自己完全没问题。

这么想着,张铭的生活重心全放在了工作和自己的家庭。一年两次通话都是寥寥几句,谈的不是自己的最新研究,就是他的儿子杰克森学会打棒球的事,几乎没问过父母身体怎样,缺不缺钱花。

找不到任何共同话题,张老伯只得笨拙地举着手机,尴尬地应声点头。他不知如何开口,跟儿子说他母亲确诊胰腺癌晚期的事。他不想让儿子担心,何况就算说了,治愈希望也微乎其微。

5个月前,老伴儿王华突然腹部剧痛,止不住呕吐,整个人瘦成了皮包骨。张老伯老早让她去体检,王华总是拗着不去,想省几个钱。这次送到医院,医生无奈摇头,把张老伯叫了出去,说预计只剩半年了。

张老伯脑袋轰的一声,塌成了无形的废墟。老伴没了,自己就彻底剩一个人了!巨大的恐惧黑洞将他团团包裹,儿子移民美国,根本指望不上,他该靠谁啊?

主治大夫建议入住安宁疗护病房,随时供应的止痛药剂量,可以缓解癌细胞扩散的爆发痛。张老伯仔细听着,回去一搜索,才知道安宁病房,就是送病人入住到临终的地儿。

昏暗的灯光下,张老伯无助地哭出了声。他翻出早年间一家三口的照片,想想这些年自己从未停歇地忙碌,更没做任何亏心事,怎么会如今落得这样可怜的境地?

没有太多时间感伤,张老伯开始家里医院两头跑,变着法煮鱼汤、做水果糊糊。老伴儿的身体正稳定地恶化,两个月劳累下来,张老伯的腰和腿关节也刺骨得疼。

在菜市场挑鱼时,张老伯不小心滑了一跤,磕破了脸,右腿也骨折了。120赶到时,张老伯强硬要求送到老伴的医院。

眼睁睁看着老伴咽气,无声哭到绝望

医护人员一脸困惑,张老伯掀起了上衣,露出早年间做肾癌手术的刀口,又平静说着家里的情况。

从震惊到眼眶发酸,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哽咽了。办好入住手续,张老伯递了个红包,祈求医生能给他老两口办后事,他不想麻烦亲戚家的孩子,只想跟老伴儿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大夫答应了张老伯的请求,始终没收下褶皱的红包。在诊疗其他病人之余,他也会抽空看看这对特殊的老夫妻。

在老伴儿身边躺下来,张老伯第一次感到了踏实,虽然老伴的意识已经陷入昏迷,身上插了胃管、导尿管,喉咙里不时响起让人难受的轰鸣声。

即便老伴没有反应,张老伯还会时不时叫她两声,伸长胳膊去够她的手。

直到一天深夜,医生拿了台心电监护仪放到了老伴床头,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张老伯鼻头一酸,哭了。

4天半后,心电监护发出了刺耳的长直音,医生从机器里拉出一张数据条,撤走了仪器,用被单轻轻盖住了老伴王华的脸。

张老伯早已哭到无声,大夫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轻轻抱了抱颤抖的肩膀。

医生决心做一件违背职业观念的事,趁着张老伯昏睡过去,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张铭的语音电话。

得知母亲刚刚离世,电话那头是短暂的沉默,随后张铭表示会打一笔钱过来,但工作繁忙没法及时赶回来,拜托医生帮忙处理后事,接着又是挂断的忙音。

如果再来一次,也许,张老伯不会再那样拼命培养儿子了。



16 阅读:5177
评论列表
  • 静心 35
    2023-05-31 05:47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两个老人的现状也许是我们也要经历的,心酸悲哀啊

    用户10xxx03 回复:
    这对老夫妻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只能说,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
  • 心境 20
    2023-05-31 10:00

    想开点,不管什么方式离开都是离开。

  • 2023-05-31 08:21

    优秀的孩子是为社会培养的!培养孩子出国就是煮熟的鸭子。

    kafeidouhua 回复:
    我舅是九十年代出国的,每年的父母生日和过年都会给家里汇款,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这个概念了呢
  • 杨静 16
    2023-06-01 15:02

    很多评论认为是没有重视家庭教育,事实上,我身边送子女出国的莫不是如此,出去时间久了,接受了国外的认知,几乎没有孝道概念

  • 2023-05-31 08:07

    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看得通透!养儿防老哎……花费精力与金钱,临老了也是孤独的死去!而且还是伤心悲哀的心态!

  • 2023-05-31 02:03

    真心酸啊

  • 2023-05-31 11:27

    离开是必然,不必凄然,豁达看待生死,离开不过是一次告别

  • 2023-05-31 07:23

    生活不容易,,儿子也不容易。。。工作不能说辞就辞,毕竟还有家庭等着用钱

  • 2023-05-31 14:41

    这算教育成功吗?

  • 2023-05-31 11:23

    这就是养出了一个有知识没文化的货,怨不得别人。美国人的知识先进这个我承认,但是美国人的文化最垃圾。当发生全球性的灾难时能带入人类,走出去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文明。西方的强盗文明文化只会扯后腿。

  • 2023-05-31 15:09

    现在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教育,减弱了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就是这种情况

  • 2023-05-31 22:33

    大学教授退休拿4000多?

  • 2023-06-01 09:19

    这就对了。他们养的孩子已经光宗耀祖了。

  • 2023-05-31 20:28

    也算很有尊严地离开了

  • 2023-05-31 23:23

    搞点百褶泰狮养养

  • zbh 2
    2023-05-31 15:46

    唉,悲悲切切了此生!谁知我们自己将来又会如何呢?

  • 2023-05-31 17:29

    子孙后代从此脱离苦海

  • 2023-06-01 14:14

    这种儿子会遭报应的[点赞]🙏🏻🙏🏻🙏🏻。可怜的父母🙏🏻🙏🏻🙏🏻

  • 2023-06-01 21:39

    看到这篇文章心里非常沉重,我们都是养的独生子女,以后的结局都是大同小异。

  • 2023-06-01 21:36

    以偏概全

  • 2023-05-31 17:54

    这是正常的死亡过程——中国父母,对孩子带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才会失望,才会觉得自己凄惨

科学之城

简介:小众群体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