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作用,韩国的疲秦之策,成了压死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吉恕说历史 2023-05-18 09:12:56

略论郑国渠的重要作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于征服了六国,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一统的国家。秦国能一统天下,除有让人畏惧的大秦军队外,秦国内部的财力物力,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郑国渠则是秦国向东进发的一大功臣。所以,郑国渠究竟是怎么回事?郑国渠的建设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价值?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往下看吧。这是韩国对秦朝的策略!

到了春秋时期,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在历代君主的努力之下,国力大涨,秦国终于有了东山再起,一统天下的资本。秦国一次又一次地对外征战,疆域不断地扩张,山东六国想要结盟对抗秦军,但是六国大军在陈函谷附近的时候,就已经起了冲突,再也没有进攻秦国的机会。当时,各国对秦国的看法各不相同,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后与秦国结下了死仇,所以他们一直在试图削弱秦国,但又无可奈何。韩魏之流投靠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庸,他们奉行的是“以退为进”的理念,将自己的领土拱手让给秦国,以此来获得暂时的安宁,过上一段时间的生活。齐、楚两国中,齐国一向居于东海一角,不与列国接触,而楚国却把国都从邯郸郡移到东南的寿春,朝政为重臣所控。现在的他,空有虚名,却拿秦国没有办法。

 

当初建造郑国渠,不过是韩国为了拖延时间而做的事情。公元前三百四十六年,年轻的秦王刚登基,秦国的权力就被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牢牢地握在了手里。吕不韦本来只是一个魏国的商人,后来因为扶持秦国的一位奇人少年,成为宠儿,得到赏识,被赐予了一个温兴侯的爵位,更是在东都拥有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那个时候,他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封为丞相,又被称为“仲父”,对嫪毐的感情更深。吕不韦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自他执掌秦国后,立即大力发展秦国的国力,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外征战,为秦国向东方进军,奠定了基础。韩国与韩国接壤,也是秦国的附庸,秦国从海内走出来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韩国的皇帝韩王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知道韩国在他的统治之下,根本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很快就会被秦国吞并。韩国自从春秋时期申不害改革失利以来,,国力衰微。本来因为申不害的改革而失去了话语权的那些韩国王公,因为韩国改革的失败,他们又东山再起,再次一统了韩国。韩国的王公大臣们互相牵制,造成了朝堂上的腐朽,百姓生活上的贫瘠,韩王在朝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当韩国的皇权落在韩王安手里的时候,韩国就如同一棵烂树,再也没有任何希望。

 

韩王之子,有雄心壮志,其“天下富强”的理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大”。为了拯救韩国,他曾多次劝说其父在韩国推行新的改革,但韩王安懦弱,没有改革的勇气,他最终也只是眼睁睁地看着韩国一天天走向没落。传说中,韩国人为了养活自己,就开始开采矿石,打造武器,然后贩卖到别的国家,换取金钱。在那之后,韩国的农民抛弃了自己的土地,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灾荒,无数的难民从韩国逃离,让韩国变得岌岌可危。韩国朝堂上的一些大臣,生怕秦国会借此机会进攻韩国,所以才会提出消耗大秦的计划。于是,就有大臣劝韩王,让韩国派遣一批水工到秦国去,劝他在那里修筑一条水利之道。

 

在那个时候,因为没有任何的机械,所以建造一座水坝,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秦国只要答应建造水坝,就可以把大部分的兵力,从秦国调回来,以支持水坝的建造。如此一来,秦国的东方之路就会受阻,韩国也会得到一些休养生息的机会。韩王接受了这个提议,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便被派往秦国当韩国细作。当郑国抵达秦国时,有人介绍给秦国宰相吕不韦认识。那时秦国正为东征之事做准备,吕不韦想要稳扎稳打,兴修水利,固然费时费力,但只要建成,秦国将拥有无穷无尽的粮食和财富。何况秦国的关中虽然地处平原之地,但常年旱灾,百姓多以看天为食,所以生产极不安定。若是按照郑国的提议,开一道百里大运河,将泾河与洛河连接起来,从此关中平原数千公里肥沃之地,便可变成秦国的粮食之地,干旱缺水,丰衣足食,这是何等的诱惑。

郑国渠的建设经过详细介绍,秦国命令郑国负责建设水利。郑国抵达秦国后,并未忘了“穷秦弱秦”的艰巨任务,奉命到秦国调集大批人手和物资,着手兴建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项目。不过,这件事终究是瞒不过他的。郑国口口声声说要兴修水利,以振兴秦国的农耕为主,但实际上一直都在偷懒。再加上郑国在最初的时候,还特意修改了一些资料,让秦军误打误撞的走了不少弯路。这些年来,秦国对水利的投资已经所剩无几,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令秦国元气大伤,秦国向西扩张的速度也慢了下来。郑国疲惫的水利建设计划终于败露,秦国要除掉郑国,但在吕不韦的调和下秦王放了郑国一马,从此郑国安心留在秦国为秦效力。事实上,秦国是一个非常擅长水工的人,之所以不肯诚心帮秦国,是因为他肩负着一个特别的任务,现在事情已经暴露,郑国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只有诚心为秦国建造这个水利项目。秦王政看在那时秦国确实有兴修水利的必要,而秦国又缺少这方面的关键技术,所以没有杀郑国,而是任由他在兴修水利。十年后,这条渠成,灌溉了关中数千平方公里的农田,秦国的粮食生产也在稳步增加,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嬴政称其郑国渠,以示嘉奖郑国在此方面的贡献。在郑国渠的浇灌下,关中肥沃的土地,为秦军东征打下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对秦国一统六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国渠,长达三百多公里,耗时十年,将泾水从西边引到东边的洛水,是一条非常完备的水网。郑国渠采取“洪水泛滥”的方法,浇灌了沿途四万余亩良田,使得秦国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收成和气候条件。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的粮食短缺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关中由一片荒芜之地,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粮田”,为秦国向东方进军积累了足够的力量。郑国亡后,因疏于治理,郑国渠堤防被大水渐渐淹没,秦国亦曾数次对郑国渠作过象征性的修复。到了汉武帝时代,有一位水利方面的人才白公,上书朝廷,白公便在原来的郑国渠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新的运河,命名为“白公渠”。以郑国渠为依托,以此为依托,兴建了“百公渠”及后来的众多水利建设项目。郑国渠是一条规模宏大、技术领先、使用效益明显的大型水利工程,这在水利发展史上乃至国际上都很少见。

郑国渠是春秋末期先民兴修的一条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凝聚着古代水利事业的集体智慧,也是我国关中第一条引水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郑国渠为关中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为秦国一统世界奠定了基础。尽管郑国渠在当时只起到了短暂的历史作用,但它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后来许多水利建设项目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许多后来的水利建设项目都在郑国渠的影响下从郑国渠中得到启示。经过2000多年的时间,郑国渠的遗迹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至今仍可在关中一带见到郑国渠昔日的模样。历史就像是一面明镜,每个人都能从明镜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0 阅读:10

吉恕说历史

简介:感谢关注,给你不一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