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的21种临床运用经验

皇铭安康 2024-03-13 08:27:16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味甘而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能,用于热病、舌绛烦渴舌、阴虚内热、骨蒸消渴、吐血、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症。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地黄明目丸、知柏地黄丸、消渴丸、三九胃泰、乌鸡白凤丸、汇仁肾宝、消糖丸等。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历代本草著作对生地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宛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捣饮之。

《药性论》:君。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黄,味甘,平,无毒。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不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助筋骨,长志。日干者,平,火干者,温。

《开宝本草》:味甘、苦,寒,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本草图经》:《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饪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虫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出,置子竹节中,因食地黄饪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孔其高:贞元十年,过高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使吐一物,可方寸匕,状如蛤蟆,无足目,似有口,遂愈。

《本草衍义》:凉血补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伤人胃气。

《药性赋》: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阴中之阳。甘苦大寒,无毒。入手太阳经、少阴经之剂。

《象》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

《珍》云:生血凉血。

《本草》云: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液》云: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氏泻丙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云:苦甘,阴中微阳,酒浸上行、外行。生血、凉血去热。恶贝母。

《本草衍义补遗》:生地黄大寒,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胎动下血,胎不落,坠折伤、瘀血、衄血、吐血,皆可捣饮之。病人虚而多热者勿用,慎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生地黄性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治少阴心热在内。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涩,三也。又云:阴中微阳,酒浸上行。

《本草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为熟地,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

治齿痛唾血。

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鲜用寒,干用凉。

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制成的六味地黄丸,就是著名的补肾良药,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生地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药。熟地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可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医常用六味地黄汤随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尿崩等症获得良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具有降低致癌剂诱发肺癌和胃鳞癌的作用。

临床运用特性

生地有补虚宣邪并行的功效,为因虚致实的良药。

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

一说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通而在能养。

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所以续之。《神农本草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皆此意。

生地黄治心热、手足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

生地能逐血痹,附子大辛大温,能温通血脉,两药相济,以成逐血痹之功。

生地同肉桂引火归原,疗阴分亏虚。

生地得麦门冬、清酒良。一说得酒、门冬、丹皮、当归良。

干地黄姜汁制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

不论外感内伤,凡发热过久,体衰,脉细弱而数,均宜用生地滋阴养血。盖热久血必亏耗,非此不能扶助本原。

生地配细辛治头痛,两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治疗风热之头痛,有养阴清热、散风止痛的作用。

对风湿病、红斑狼疮等疾而见血沉增快者,可以鲜生地30克为主治之。

热势不高、舌绛不甚者,则改用生地15克,同时配赤芍、丹皮各6~9克,忍冬藤30克,蒲公英、板蓝根各15~30克,随证加减,一般十余剂血沉得降,重者二三十剂或数十剂亦终见功。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以生地为主,每用50~150克,本品治痹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现代研究亦认为本品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能代激素,有其功而无其弊。

十一

对阴虚阳亢,心君受扰的不寐,在辨证施治中,重用生地(量可用至50克),可获良效。

体会到阴虚而神散者,非生地之重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刚急者,非重用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十二

生地30克,配生黄芪30克,鳖甲15克(先煎),当归12克,柴胡9克等,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十三

生地10~15克,配知母15克,治便秘,口干舌燥,或口腔溃疡,或精神抑郁、焦虑、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死、脑萎缩等并有便秘者。

十四

急性白血病,热毒内伏较深,虚损程度亦重,常规药量往往是病重药轻,难以奏效。此时可常用鲜生地、鲜茅根各300~500克榨汁服用。

经多年临床观察,此法可减轻化疗副作用,减少合并症,提高缓解率。

十五

生地30克,配知母10克,甘草6克,治服用激素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

生地也常用于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疑难杂症。

十六

对于应用激素治疗的疾病,在激素减撤过程中或停用激素后,常须主用生地、仙灵脾等补肾之品。

偏阴虚者,生地重用30~60克,仙灵脾用10克;偏阳虚者,仙灵脾重用15~30克,生地用15克。

十七

过敏性皮肤病及表现为关节疼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用生地。

治过敏性皮肤病,用生地30~60克,配黄芪15~45克,苍耳子30克,赤芍、金银花、辛夷、菝葜各15克,知母、丹皮、苦参各12克,荆芥9克;

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明显者,用生地30~90克,配知母、威灵仙各15克,杜仲12克,制川、草乌各9克,细辛6克。

十八

生地治疗皮肤病,用量宜大(多在30克以上),使用范围亦广(药疹、湿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皮肤划痕症等)。

《医学启源》谓其“润皮肤燥,去诸湿热”,《本经逢原》谓其“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

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可用生地凉血清热,作为主药。

临床遇血热证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可配用丹皮、赤芍,以活血散血,防止火热煎熬,营血瘀滞,收效颇为满意。

十九

生地30克,配生山楂、赤芍、白花蛇舌草、丹参、茶树根各30克,女贞子、天花粉、黄芩各15克,玄参12克,丹皮、麦冬各9克,组成养阴祛脂方,治痤疮、酒糟鼻、脂液性皮炎有效。

二十

新生儿服地黄汁,下黑粪,不患疮疹。

二十一

生地30克,配生黄芪60克,蜈蚣2条,女贞子15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蛇莓各30克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有效。

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

3 阅读:179

皇铭安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