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哈某平台上接了个跨城单,乘客取消了订单,但是扣的是车主的完单率。客服的回复更让人窝火:“第三方订单改判不了。”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无数顺风车车主的心里。
这样的事并不少见。有车主发现,同一趟行程在不同平台的价格能差出几十块——在第三方平台接了一单价格163元的,因为乘客不出高速费取消了,但是在另一平台上看到同一单,但是价格只有121元。
更离谱的是,有人在哈啰和一喂顺风车同时刷到同一个订单:接了哈啰的订单后电话死活打不通说是非注册手机号码,转头在一喂上接单,哈啰那边的订单瞬间被取消。这种“一单多投”的操作,让车主和乘客都成了被戏耍的对象。
原本为了方便而生的第三方合作,如今成了搅乱市场的推手。一些中间商靠着和平台的“特殊合作”,把持着热门线路的订单资源。
有车主透露,想接到长途单就得交“信息费”,每月几百块到上千元不等。乘客端支付的金额没变,车主到手的钱却被层层抽走。比如一个标注“车费全归车主”的订单,实际结算时会被第三方扣掉15%-20%,这些猫腻平台从不主动告知。
问题越滚越大,根源却始终没被揪住。有的服务商把同一个订单同时扔进五六个平台,只顾着赚“撮合费”,压根不核实车主和乘客的真实信息。
更危险的是隐私漏洞:有车主接单时发现,平台提供的虚拟号码根本联系不上真人,反而接到一堆广告电话。这些被倒卖的信息,最终成了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的源头。
眼下这场乱局,像极了早年外卖平台和第三方代理商的混战。当规则被撕开缺口,受伤的永远是实际参与交易的人。
一位干了三年的顺风车车主叹气:“现在接单像猜谜,永远不知道下一单是馅饼还是陷阱。”而乘客的耐心也在被消耗,越来越多人宁可多花点钱打专车,“至少不用和陌生人斗智斗勇”。
用户10xxx26
哈罗的单子最烂,取消,低价,虚假单
用户10xxx21
没区别了,快车,特惠,顺风单一样的价格,不然顺风单也不会PK抢单,奇葩现象出现,乱肯定的,有资本不乱才怪,
I-III-III-I♓
试过一次,没话可讲,连续自动接单3次,被系统连续秒取消3次,司机责任,不可申诉,实在没话讲了!客服机器人承认是腾讯平台操作的,就是讲司机无权限申诉!🌿
杜波
平台还是狗滴比较好,不管对司机还是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