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和父母的关系中,你是否抱有如下观念:
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行为。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 和父母沟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 ……
以上,是一份一个人关于家庭关系观念的问卷调查,这份调查有助于你认清一些掩盖在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之下的观念。
这份调查一共有16道题目,如果你对其中四条以上持肯定态度(ps:我居然勾选了3条,把自己吓了一跳),那么说明你作为一个成人,仍然处于和父母的纠缠关系中。可怕的是,这些观念全都具有自我破坏性,哪怕你只选一条,也说明你持有错误观念,它们的破坏性在于会阻碍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选出的四条是其中比较普遍、容易让人肯定的观念,还有其它诸如“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我是父母的全部”等等,虽然看起来有些夸张,却正是很多父母未宣之于口、但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灌输给孩子的隐形观念。
譬如,那些妈宝男,他们的母亲正是这类型的父母,正是因为她们从小给孩子灌输此类观念,所以妈宝男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一切唯母亲马首是瞻,任何举动必先遵从母亲的心意。
当然,妈宝男也分程度,有些人的毒害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心甘情愿地做着妈宝男;而有些人是意识到哪里别扭的,可是他们挣脱不了母亲的掌控,一遇到与母亲有冲突的地方,还没好好抗争就立马缴械投降了。
某圈一位妈妈就是典型的这类母亲,她生活的全部就是用来打点儿子的一切,事无巨细地安排儿子的生活,包括凌晨四点起来熬梨汁,过问儿子的每一段感情经历等等。她把母爱这个本该高尚、纯洁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这就变了味儿,成为一张无形的大网罩住了儿子的光辉人生。
儿子试图反抗,你看他得知母亲一字不落抄写自己发的微博就不再发微博这个动作就知道了,可是,反抗有用吗?对于这样的母亲真的太难了,因为母亲事事都是为的儿子啊,她根本就没做一样坏事啊。反抗她会让自己觉得简直是忘恩负义。
然而,她真的都做对了吗?掩藏在爱的名义下,是完完全全的操控。这位母亲,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已经成年,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一切。在儿子没有需求的时候,她硬要付出,本质就是自私自利,一切只从自己“想要”出发——我不要你想要,我只要我想要。
这就是有毒父母的一种类型:“操控型父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书中指出有六种有毒父母,其它还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觉得自己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已经很熟悉了,因为随便一翻网络,就能看到各种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
就连电视电影都会反复提及这方面的题材,比如2006年的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16年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还有今年引起热议的电视剧《都挺好》,都清晰地展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
如此频繁地听到这样一个词,我承认自己觉得腻味了。
可是,下半年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应当说这种情况一直间歇性地存在),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性格特点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原生家庭》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于是,我决心抛开已有成见,再好好读一遍这本书。
这一读,我也再次感叹,有些东西,看零碎的短文是完全不够的,碎片化知识的局限就在这里。你必须要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层层递进的讲解,才可能真正开始去了解一项事物。任何书评、文章,都只能是抛砖引玉,一本书的作用远不止讲述一个概念、表达一个观点那么简单。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是由国际知名的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和影视编剧克雷格·巴克合著,他们还合著过《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作品,在心理学类通俗读物中享誉盛名。
这本书虽是以心理学背景打底,但行文流畅、通俗,没有很多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容易,也是它之所以能够畅销,并帮助了千千万万人的原因。
我通过此书的阅读,离那个清晰的自我,感觉又近了一步。
苏珊把那些存在问题模式的家庭称为“有毒”,因为它们会毒害孩子,并容易形成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上文提到的6种类型,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很多酗酒型父母既可能是“不称职的”,也可能是“身体虐待”或“言语虐待”的,还可能是“性虐待”的。
我相信后面5种类型都很好理解,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可能会显得概念含糊,不容易理解。所以,我解释一下,所谓“不称职的父母”就是跟孩子角色颠倒,不承担照顾孩子责任的父母。典型的例子就是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董洁,她把儿子当成丈夫,把自己当成小女生,要孩子变成大人来哄她。
《原生家庭》中的一个真实案例也相当惊人。有一个名叫莱斯的男子,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而他父亲工作极其繁忙,常年出差,于是照顾家庭的重任居然就落到了作为长子的莱斯身上。莱斯每天要照顾弟弟们的衣食起居,甚至还要照顾母亲,想办法逗她开心。
于是,莱斯从8岁起就早早地失去了童年,背负起了本不该由一个小孩来承担的重任。
如果说后面4种类型的家庭似乎都有些极端,那么,这种“不称职的”和“操纵型的”家庭模式,有没有一种常见到心惊肉跳的感觉呢?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当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孩子最有出息”这样的论调屡见不鲜,能够早早成熟、挑起家庭重担的孩子,一直是人们推崇和尊敬的。
而以“还不是为你好”这句话撑起来的“操纵型”父母,更是多到数不过来——连我母亲都有此嫌疑(幸亏我问卷自测,险险没有达到心理问题的程度),这也是我和她在一起就容易吵架的原因。
那么,看到这里,你是否有一个疑问:这样懂事、有责任感的孩子还能存在什么问题呢?他们已经比大多数人优秀了呀!
没错,因为懂事、负责,这类人往往会有很高的成就。就像前文例子中的莱斯,他年纪轻轻34岁就是一家体育用品店的老板,是个每周工作75小时的工作狂。
但他的问题是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感情缺失,他急需一段可以排遣孤独的感情,却没办法处理好任何感情问题,导致自己非常痛苦。而他的父母,直到他这个岁数,仍然对他行使着支配权——他们每周会打两三次电话,对他说“你妈妈情绪低落……能不能回来看看她?”。
如果不是他自己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可能迟早有一天,他会崩溃。
这两种家庭模式最常见,破坏性可能相对也小一些(当然也要看有毒程度),而后面四种,它们的破坏性一个比一个大。它们无一例外地让身处其中的孩子形成了各种错误的家庭观念,以及负面、低劣的自我评价,对他们获得人生幸福造成了严重障碍。
苏珊在《原生家庭》书中的第二部分,完整讲述了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改变固有模式,又该如何逐渐恢复自信、开启健康人生。
这套疗程总体分为4步。
前三步,为的是释放内心悲痛和愤怒,从认知到情感,把责任真正归于父母,解放自己的精神枷锁。
很多文化理念会让人以德报怨,原谅他人的错误,还自己一个解放。然而,面对童年所遭受的悲惨遭遇,尤其是经受过性虐待的人,绝不是仅仅说原谅就能原谅得了的,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且这样的理念会造成双重负担:如果我不能原谅他们,说明我还不够宽容——我又多了一个问题。
有的人更是难以唤起愤怒,他们会容易觉得悲伤,然而因为长久以来的虐待,他们已经深陷于这种模式当中,只有被压迫习惯的“奴意”很难产生“怒意”。
只有唤起愤怒,释放了悲痛,才能将责任归于父母,才是真正解放的开始。
这三步,分别是:
1.理解自己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联系错误的观念会造成痛苦的感受,本文开头的问卷就是为了让你理清这种关系,它会让你看见,正是因为你有不能违抗父母的错误观念,才会无法挣脱父母的影响——对自己不想顺从父母感到内疚,也才会产生矛盾、痛苦的感受。
除了开头的问卷,书中还有其它几套,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看看自己有哪些感受来自于错误的观念,以及自己是否仍然受父母的操控。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个时候切忌冲动去和父母对质。
2.学会自我界定自我界定是指自己在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比如,在父母提出要求而自己难以做到的时候,能否拒绝。
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过年时参加家庭聚会,如果自己有各种原因不想去参加(或者是另一半不愿意参加),你是否能够顶住父母的压力,不去参加。如果你明明非常不愿意去,却还是勉强自己,这里面就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自我界定,并不等于自私自利。它更需要你尊重自己的感受,分清这是自己的需求还是他人的需求。偶尔自私一点绝不是坏事,那些因不懂拒绝而经常深陷焦虑和痛苦的人,往往是被道德绑架、不会自私的人。
认清这一点后,可在此基础上展开行动,学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来表明自身立场。非辩护性回应通常有这些回应语句:
噢,我明白了。这样啊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这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让自己不会条件反射做出下意识的反应。
3.不再自我惩罚,将责任归于父母经受过家庭创伤的孩子,往往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这一切。因为有毒父母会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洗脑:都是你害的!早知道不生你了!还不是因为你!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我才打你、骂你!
所以,从这里开始,就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情感方面的问题。因为即便你从认知层面开始意识到是父母的错误造成了现在的一切,但在情感上,你仍然是那个感觉自己被抛弃被遗忘被讨厌的孩子,从内疚和伤感中走不出来。
这靠自己确实是很难消化的,书中建议可以参加一些疗愈活动、互助小组,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可以私下里反复对着自己的照片练习,对自己大声说:你不需要为……(他们的暴行)负责!
等到足够的演练之后,你的情绪会真正释放,不论是愤怒也好,还是悲痛也好。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把责任归于父母,而当把责任归于父母后,自己也同时要承担起成年后的责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之前的步骤,都是为了这一步做的准备:
4.与父母对峙为什么要与父母对峙?因为你要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勇敢地面对父母,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并且告诉他们实情,为今后的关系做一个适合自己的定位。
并且,实践证明,对峙的效果非常好,它给千万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变化。《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虽然不知道她哪来的勇气,但她就能够与父母正面对峙,甚至不惜决裂,最终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另外,要做对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把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恐惧、愧疚和愤怒归还到他们身上,我们很有可能会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具体怎么做,还要看时机和方法。
通常一开始人们是不愿去做对峙的,只有当自己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能对峙时,这个时机就到了,就该事不宜迟去做。
至于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信或者面谈这两种方式。
写信应该涵盖四个要点,一、你曾经对我做的;二、我当时的感受如何;三、它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四、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写信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修改措辞到满意,并且避免受到暴力伤害(针对有暴力倾向的父母),以及场面失控。缺点是可能会得不到及时反馈。
面谈同样需要提出那四个要点,但鉴于面谈时容易变得场面失控,所以一定要事先预演,预测父母的反应,并反复练习非辩护性回应直到你习惯它们为止。
不论父母的反应如何,以及今后他们是否能做出改变,对峙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会不断提升你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以上这四步,都不是简单的四步,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长期和反复的努力。尤其对于那些受伤严重的人来说,光靠自己,可能没办法完成这些步骤,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借助外界力量来帮助自己走出阴霾。
最后,既然自己已然做出努力,获得了人生的力量,那么,就要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因为你会发现,出家暴的家庭往往下一代也会家暴,酗酒的家庭下一代也会酗酒。从“我不能这样做”开始,到“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拥有积极的信念,并实施行动不让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就能改变未来。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