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语言你懂吗?《建筑的故事》讲述建筑的魅力

Penny贝妮 2020-01-05 17:50:55

我常常会问儿子,你将来想做什么呀?

儿子的答案从来没有变过:科学家、画家和厨师!

这是他平日里最感兴趣的三方面,每次听到我都忍不住失笑,多可爱的回答呀!

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并对他说,将来你就去当建筑师吧!这样就能把你的这3个理想结合起来了,建筑需要科学,你不是喜欢科学吗?建筑又需要美学,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厨师只要你长大了随便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因为你自己总要吃饭呀!当了建筑师,你就能同时实现这三个愿望。

我为这个发现很是一番得意,儿子听着却有些不置可否,毕竟建筑师对他来讲比较遥远,毕竟,在他心目中,科学家只不过是那种拿着五颜六色的试剂在试管里倒来倒去的人物而已。不过,没关系,他有的是时间去了解世间种种。

但说到建筑师,其实我是有私心的,我曾经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只是我开悟太晚,没有从很小开始就有提早准备的意识,等我意识到建筑师需要在高考时考出很高的分数时,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提高分数了,并且当时还不知道去研究如何用其它方式从事这个行当。

于是,命运的潮水裹挟着我涌向了与之毫无瓜葛的方向。

可我内心对建筑的憧憬其实丝毫不亚于画画,不论是建筑整体,还是内部装饰,都是我感兴趣的范畴。当然,随着我与建筑的缘分渐行渐远,与生活更有关联的内部装饰,才是我始终热衷的兴趣所在。曾经我上网浏览只干三件事:看装修论坛、理财论坛和小说。

这番热衷,让我在自家的装修上,热火朝天地大干了一场。可惜因为金钱的原因,又因为积累毕竟不足、又需要折中另一半的意见,导致最终家里呈现的样子差强人意……只能说在功能方面未留太多遗憾。

好在这个世界上,你真心期待的东西总会不经意在别的地方出现。我就在写拆书稿的时候,接触到了两本关于建筑的书,《造房子》和《趣味生活简史》。

《造房子》的作者王澍,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建筑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他的这本书,除了某些部分确实晦涩难懂外,其余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学者内心的纯净、淳朴,以及无比宽广深沉的内心世界。

此外,他写的一些建筑的构思过程,让我了解到了建筑所表达的语言,尤其是中国建筑与中国古典美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统统精妙无比。

再是《趣味生活简史》,看这名字似乎与建筑毫无瓜葛,然而,这本书却是围绕一幢19世纪的英国教区长寓所来展开的。此书以这套寓所的结构、各个空间的布局来划分版块,从各个空间的成因开始讲起,描述了从古罗马人洞穴开始,一直到现代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人类发展史。比如烟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窗子和门?人类是怎么学会造房子的?为什么房子会形成如今这样的格局?……房子的发展史,其实关联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电力、火车、工业发展等等,包罗着万象,也充满了趣味。

这两本书已然成了我收藏书目中两份特别的瑰宝,但若要与孩子分享,启发他的建筑之路,则为时尚早。

所以,当我发现《建筑的故事》这本绘本时,简直惊喜万分,还有什么能比这本书更适合启发孩子建筑之路的呢?

等我读过此书之后,又惊奇地发现,这绘本简直就是《趣味生活简史》的缩减绘画版。因为《建筑的故事》也有一个从古到今的时间线,而《建筑的故事》内容更集中,没有《趣味生活简史》那样包罗万象。

因为更集中,在建筑方面也讲得更专业(人家作者也是普利策奖获得者);因为是绘本,大量的建筑解剖图,也把建筑讲得更通透。让我在看的过程中大呼过瘾。

《建筑的故事》还完美演绎了建筑的这个科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特点,从人类攻克第一道难关——屋顶开始,到不同屋顶的演变,以及房屋外形的设计演变,始终在处理着如何能使房子更牢固、更舒适、更美观、更特别的问题。前两者便是科学,后两者便是美学。

更牢固、更舒适

如何能让房顶变得足够高又不坍塌?古时候的人们为此想出了很多办法。一开始,他们架起三角形的框架,架起屋梁,然后铺上当地开发的材料,有的用稻草,有的用薄岩片,有的用砖瓦。后来他们又加上斜撑的加固木条,让房屋的框架更牢固。

为什么要这么做屋顶呢?因为挑高的屋顶不但能使屋内的空间更宽敞,还能让屋外的雨水沿着屋顶往下滑,不再弄湿屋内。

然后,聪明人又发明了拱券,在发明拱券之前,木梁短小而脆弱,房屋做不了多大,但有了拱券之后,就有了拱顶,房屋可以做得非常高大,宽阔的河流上也能架起拱桥。

接着,拱券又升级成为半圆球形的穹顶,在穹顶旁边又加上巩固穹顶用的扶壁,让房屋能够越建越高大雄伟。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经典代表,它有着如波浪般连绵起伏的屋顶,众星捧月般围绕中间最大最深的半圆体穹顶,在高高的穹顶之下,镶嵌着明亮的窗户,让教堂内部显得更加空阔迷人。

随着玻璃制造的发展,房子不再是黑咕隆咚只能挡风遮雨的罩子,开了窗户的房子给室内带来光线和空气的流通,房屋变得越来越舒适。

再到现代,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得人们把房子越造越高而不用担心牢不牢固的问题。

房子固然承载了为人类遮风挡雨、供人们休憩活动的功能,但它还是人类艺术的结晶,人们总想在自己造的房子上面表达更多的内容。

更美观、更特别

在整个房屋发展史上,从罗马古典柱式到各种风格的建筑,人们总在试图让房子更美观、更特别。

罗马在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罗马人发明了拱券和混凝土,当时的罗马房屋相当先进,不但有供排水系统,还有中央供暖设备,地主们还修建了大量公寓。罗马被覆灭之后,大部分东西变成一片废墟,人们的居住环境甚至出现了倒退。直到后来的人在一堆废墟中研究罗马曾经的城市,发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比如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用的柱子,严格遵循精密的数学比例。

而拱券的发明,无疑使屋顶变得更美观、形式更丰富。人们在屋顶和墙壁上面做文章,竭力地表达权力、威望、财富、宗教故事等等。各式各样的房子其实都在表达某种寓意,也在彰显自己的设计感。

以尖顶、尖窗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个中翘楚。它其实表达了一种与上帝更接近的轻盈感,又用彩绘玻璃窗描绘了一种天堂般的梦幻感觉。巴黎圣母院便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其艺术价值和地位极高。然而可惜就在去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在一场大火中烧毁了大半,当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据说现在要开始修复,希望美好的建筑能永久地留在世间吧。

地域特色的房屋语言

在竖向层面,我们看到了房屋的发展史,在横向层面,我们还能看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语言。

《造房子》中,王澍提到过,在湘西沅江边有个叫洞庭溪的村子,那个村子沿江都是吊脚楼,但其特殊之处竟在于所有的屋顶都连在一起,连街道、巷子都被瓦屋面覆盖,进去之后相当令人震撼。之所以建成这样,是为了应对当地连绵不断的雨水。

而且,在造房子这件事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擅长就地取材,所以,因纽特人会制造冰屋,斐济人用芦苇编织墙壁。有岩石的地方使用岩石,有沙土的地方就使用沙土,树木繁盛的地方当然建满了木质小屋。

令人骄傲的是,我们中国更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我们的故宫也是建筑史上的瑰宝。

《建筑的故事》所展现的建筑世界真的太迷人了。而最神奇的是,这一切建筑是用手绘绘制出来的,并且为了让你理解房屋的透视结构,插画师还帮我们“解剖”了各个建筑。让我们看清楚每幢建筑经典的内部结构以及整体样貌。

没有哪种形式能够比图文对比的形式,更能讲清楚建筑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因为喜欢建筑,所以对《建筑的故事》爱不释手。但我相信,那些原来对建筑不感兴趣的人们,看到这样的书籍也会对建筑产生兴趣——他们会惊叹建造、设计房屋的人真的了不起,也会在旅游的时候开始更愿意去看一看那些漂亮、奇特的建筑。

当我们走进一幢古老的建筑的时候,难道不会去想象过去人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情形吗?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或许就是建筑带给我们的最大魅力吧。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