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藏书集生物、故事、历史为一体,给孩子打造迷你家中博物馆

Penny贝妮 2019-08-13 16:58:53

18年,我带着父母和儿子从上海到北京跨越1000多公里,去了趟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每个人去看故宫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我们都对它抱了无限的期待,即便我是第二次去,也同样如此。

可这种期待在故宫逛了没多久就宣告破产了。从小地方出来、锻炼不足、前一晚在火车上没睡好的我们,从火车站奔波到故宫门口已经够累的了,进了故宫就连洪荒之力都使出来也才走了个中轴线。本来想好好看看珍宝馆和钟表馆的我,很快就对母亲和儿子妥协,他们都又累又热,看了几个大殿就挪不动步了,后半段儿子直接就睡在我们身上了。于是,那些古玩珍宝,又一次跟我擦肩而过,这遗憾又成了我想要再去一次北京的理由。下一次去北京遥遥无期,但一套珍宝却很有缘地先来到我面前了。这套珍宝就是乾隆皇帝珍藏的枕边书——故宫的“清宫海错图”了。准确说来,这是一本展示“清宫海错图”的绘本,名叫《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

《海错图》是明末清初的钱塘人聂璜所绘,他是在康熙在位期间画完整部图鉴的。这套图谱在雍正期间被收进清宫造办处,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它就被乾隆收进囊中,被盖了一通乾隆的印章之后,成为了乾隆的私藏之物。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此词出处为《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为错”。聂璜所绘《海错图》共四册,第一至三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海错图》描绘了生物物种、传说化生动物、非生命物质共三百多种。每一个物种,配有精美的绘图,又加上说赞、考辨等文字解说,俨然是古代最前沿的海洋纪录片。作为古人来讲,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照片,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这样一本集齐了各地海中生物、妙趣横生的图谱,恐怕谁都会把它当宝一样收藏,所以乾隆皇帝才会对它如此喜爱,啪啪啪盖上了自己的好多印章。故宫博物院也有一本针对成人印制的《海错图》图书,但我看的这一本是专门给孩子印制的绘本。这本书里,收录了《海错图》中的四十种动物,图片用的是《海错图》中的原画,也配上《海错图》中的原名和文字,此外,还从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代文献中选取素材,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这些动物,做成了一个静态的博物馆游览过程,非常适合给孩子阅读。

知识性

所有图鉴、图谱,第一个作用是提供知识和信息,在明末清初,这样一本书可谓是当时先进的科普著作。聂璜云游四方,实地亲测、推敲辨析,结合自己的观察、史料和探访,对各个物种做出了客观陈述。比如,关于河豚,《海错图》的原文是:

《本草》:河豚鱼江海并有,海中尤毒,肝及子入口烂舌,入腹烂肠,炙之不可近铛,以物悬之。昔人云: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然有大毒,能杀人。……

对于一些相对常见的动物,其特征描述可说是相当精准的。到今日,有些原文内容已经过时,很多道听途说,根本不具科学性,尤其是有些动物,像下图中的人鱼和海马,现在看来简直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是,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一种过程和努力。

而正文的解说,更是把古时候的一些传说和当代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孩子对一个物种的认知有个更加纵深的理解。其中融合了生物、地理、历史和故事,知识性相当丰富。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龙的图谱,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传说”章节中,神龙作为最后一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龙的科普。龙,当然不是真的有,其科普也就是知识普及。

中国人人都知道的龙,大家对它有多了解呢?恐怕没几个人说得周全,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认识龙的途径,它告诉我们,龙有九似,头似骆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脖子)似蛇,腹似蜃(某种贝类,此书中也有录入),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又讲了龙成为我们精神信仰的来龙去脉。

此外,书里还有一个细节打动了我,那是一个给生僻字注音的书签。刚开始,我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书签不容易掉吗?为什么不在原文里给标注拼音呢?后来发现,这样做的妙处在于更容易让我们记住这些字的读音,标在原文我们往往只会看拼音而不会把字和音联系起来记。体会到编辑的用心,令我暗暗佩服:为孩子做的书,不就是希望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吗?

趣味性

如果说知识性是一个人的骨架,那趣味性就是一个人的皮囊。好看的皮囊自然吸引人多看几眼,也更容易让人记住。书的趣味性也是如此。《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的趣味性,不仅在于明清时代有趣的古画风,还在于古人依靠各种素材创造出来的怪异形象。上文说过的海马和人鱼就是有趣的例子,还有那初看是蜥蜴,看字才知道是鳄鱼的,也是让人忍俊不禁。还有那奇怪的井鱼(就是鲸鱼)、海和尚、鹰嘴龟,都让孩子好奇地问,这都是些什么怪物呀?

有趣的故事,同样也增添了书本的趣味性。在“化生”一章里,讲到海市蜃楼,我们学过高中物理都知道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线的折射形成的,但古代又是怎么理解这种景象的呢?据《海错图》记载,原来蜃是一种有壳生物,长得跟蛤差不多,但比它大,与龙也有渊源。海市蜃楼就是这种蜃吐气而成的景色,是人间仙境。

还有一个有趣的生物叫鹿鱼,这种鹿鱼长着鹿角鹿头,颜色斑纹也像鹿,当它们游到岸边时,这种鱼就会跳到陆地上,幻化成鹿。

古人制作的百科全书上面,竟有如此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岂不有趣?

启发性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喜欢到处游玩、题词,他对书画的喜爱方式,就是给它们盖章——就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在至尊宝脚底点了几颗痣一样,乾隆皇帝恐怕也是用这种方式宣告着他的物主权。他为什么会喜欢这套《海错图》呢?恐怕他也渴望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吧。坐享天下的皇帝都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何况普通人呢?孩子们喜欢百科喜欢科普,不也是因为拥有想要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吗?而这本博古通今的百科书,不仅用今天的知识来讲解古物,更是让孩子了解到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方式,以及现代人考古、对照古籍去揭开传说动物神秘面纱的过程。这样的书,就好像一个连接,一座桥梁,让孩子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譬如《诗经》上有很多现代人不熟悉的名词,“鳣鲔发发”就是指河中的鱼。《海错图》中的“龙门撞”就是鲔鱼,也是鳣鱼,其实就是我们认识的鲤鱼。《诗经》对聂璜来说,就是古代的东西,他考古,认证鳣鱼或鲔鱼,就是他们年代所说的跳龙门的“龙门撞”;对我们来说聂璜所绘“龙门撞”,也是古代的东西,有专家认证下来它对应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鲤鱼。

这或许就是一种启发,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启发今人自问,那么今天,我们能做出什么,留给我们的后人呢?此外,有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动物,是否真的只是传说呢?也许是古时候真的有而现在只是灭绝了而已呢?总有些遥远的谜团,等待着后辈去解开,岂知,这其中会不会有看过这本书而长大的孩子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