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陷阱”,正在“收割”你一家老小,提醒老百姓一定要警惕

顾雍聊历史 2023-06-13 14:31:02

“骗局”和“陷阱”正在升级!2023年以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骗局早已经改换面目,用一种更难察觉的方式入侵人们的生活。

这些骗局不像法制节目报道的那样,用尽各种方法掏空人们的积蓄,而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骗着人们心甘情愿地往外掏钱。

并且骗了一个还不够,“陷阱”们充分拿捏了人们的心理,将每一个人的家庭都牵扯进这个庞大的骗局中,从而骗光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

那么,面对眼花缭乱的骗局,老百姓就毫无招架之力了吗?

其实,人们不必如此惊慌。面对再狡诈的陷阱,人们也有应对之法。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要明白了“陷阱”容易被踩进去的出发点,那么上当受骗也会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踩进去的“六大陷阱”——

一.“赢”在起跑线,却输走积蓄

每一个家中有娃的家庭都会为近几年的教育支出而大呼“供不起孩子上学了”!

其实,并非是“供不起”,而是因为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长,社会上制造的“学业压力”也在增长。

既要求学生们成绩好、要多才多艺,更要求孩子们要“赢在起跑线上”。

那么落到每一个家长身上,也就意味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要大幅提高。

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优秀,家长们焦虑不已地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辅导班,将积蓄投入培训的无底洞。

但辅导班的培训效果有限,孩子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在辅导班里收获甚少,从而导致家长们的投入变成了“一场空”。

二.要赚钱,更是“坑钱”

“在家也能挣钱”“钱放在那里就能生钱”,这样的说法人们一定不陌生。

随着经济下行,人们收入减少,有越来越多的骗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骗子们意识到人们对投资理财后赚钱的渴望急剧增加,便通过五花八门的包装和宣传,诱哄有相关需求的人们购买他们的投资课程。

但这些课程和理财产品看似有理有据、“必定赚钱”,实则就是包装光鲜的诈骗产品。

等哄骗人们购买之后,骗子就会逃之夭夭,让人们再难追回自己的损失。

三.“小额”变巨债

针对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有骗子精心设计了“小额贷款”这样的陷阱。

他们诓骗不谙世事的学生和急需用钱的家庭,谎称无利息、无抵押,掩盖着小额贷款实际上是高利贷的事实。

等人们真正使用了这些贷款后,骗子就会变了一副嘴脸,哪怕是受害者只借了一千、一万,也会立刻利滚利到几百万、几千万。

让可怜的受害者们终其一生,都难以还上这些贷款。

四.“消费主义”真是为自己好?

现今,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一辈子一定要买一次”的话术。

它们打着为消费者好的旗号,极力推荐着自己的产品,仿佛人们不买就会吃大亏。

但当人们购买这些东西之后,这些产品又会在家中扮演十分尴尬的角色。

因为尽管广告夸得天花乱坠、“非他不可”,但其实都是被消费主义包装后的“用处不大”,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东西代替。

面对这些“陷阱”话术,人们不应轻信广告中的说法,轻易做下决定,而是货比三家,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再选择是否消费。

五.结婚,房贷的开始

“不成家无以立业”“有家一定要有房子”,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准备结婚的年轻人们无一例外,都会考虑购买一套房子。

但繁重的房贷却不是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能承担得起的。它往往需要新郎新娘两家的父母子辈一起努力,才能勉强支付得起。

这就意味着在增加两家财务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家之间有关房贷多付少付的矛盾,极其容易破坏家庭幸福。

六.十个投资一半骗子

这最后一个“陷阱”,仍旧和投资有关。但与四处兜售自己的投资课程不同,骗子们采取的行为更加“简单粗暴”。

他们会在考察之后,选择急需投资的“目标客户”,拿出自己伪造的投资收入,欺骗客户跟着投资或者直接投资骗子们的投资产品。

这就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听信网络、社会上的“投资神话”,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入股,脚踏实地地挣好每一笔钱。

结语

从婚姻到子女,从日常生活消费到投资市场,“消费陷阱”和精心设计的骗局时刻包围着人们,一时不察就有可能陷入这些陷阱,从此让整个家庭陷入贫困。

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人们一定会在种类繁多的陷阱中上当受骗。

只要人们时刻与家人交流,好好沟通,并且时常思考自己和家庭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就能成功躲过大部分的“陷阱”。

那么,对于这些“陷阱”,读者朋友们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有什么更好的防范方法?请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吧!

0 阅读:0
顾雍聊历史

顾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