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后世常议蜀汉之亡,乃姜维穷兵黩武,刘禅昏庸无能。
然益州命脉却不止衰于将军和主公之手,真正终结蜀汉国运的,恰恰是另有其人。
景元四年(263年)秋,邓艾率数千残兵翻越阴平险道,如神兵般直插蜀汉腹地。
成都城内,刘禅急召群臣商议对策。令人震惊的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主战,谯周等重臣更是齐声高呼:“降魏方为上策!”
这一幕看似荒唐,实则早有伏笔。
当年诸葛亮五征曹魏,姜维九伐中原,蜀汉铁骑威震天下。可到了亡国关头,为何连一个“主战派”都站不出来?
答案藏在蜀汉立国50年的暗流中——益州本土派与荆州集团的生死博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倾国伐吴惨败。
随着张飞遇刺、刘备托孤白帝城,蜀汉初代“荆州创业团”近乎团灭。诸葛亮虽力挽狂澜,但当他星落五丈原时,蒋琬、费祎等继任者已难压阵脚。
最致命的是,新一代掌权者不再是“跟着先帝打过江山”的铁杆。姜维虽得诸葛亮真传,但他终究是个“外来户”。
在益州士族眼中,这个天水降将不过是“拿我们的钱粮,打他的理想”(史载姜维“好立功名”)。
本土派早就算清一笔账:北伐耗粮百万石,阵亡子弟成千上万,可换来的只有汉中几块荒山!
当邓艾兵临城下时,谯周在朝堂上的表演堪称精妙。
他先掐灭刘禅南逃念头:“南中夷人恨我如仇,陛下去了必成俎上鱼肉!”再搬出“天命论”:“魏代汉乃天意,降了还能当安乐公!”最后放出杀手锏:“若魏国食言,老臣愿孤身赴洛阳死谏!”
这套组合拳打得刘禅哑口无言,却暴露了益州士族的千年生存法则——谁坐龙椅不重要,保住家族田产才是真。
从刘璋迎刘备入川开始,谯周们就在玩同一套把戏:当初他们卖刘璋换爵位,如今卖刘禅换平安。
益州士族,但求门阀不坠,何惜君王更替?
剑阁前线,姜维正与钟会十万大军对峙。
当他听闻邓艾偷渡阴平攻破成都,刘禅举众投降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只能拔剑砍石仰叹息——不是怕死,而是早看透朝堂真相。
五丈原秋风中的诸葛亮,尚能令杨仪、魏延不敢造次;可姜维在沓中屯田时,连粮草都遭黄皓克扣。更要命的是,当邓艾奇袭的消息传来,成都竟无人通知前线主帅!
等姜维意图星夜回援时,谯周早已让人带着降书出城迎接邓艾。
后世常讥讽刘禅“乐不思蜀”,却鲜有人问:若朝中尽是谯周之流,纵有十个姜维,又岂能力挽狂澜?
翻开三国志,从刘表的蒯越、刘璋的张松,到刘禅的谯周,这些“带投大哥”惊人相似:他们均是本土派、地头蛇,都排斥战争、只重自身利益,谁是主子并不重要。
每当乱世来临,他们总能第一时间算出“最优解”——用旧主的臣服,换新朝的官帽。
可笑的是,谯周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还被司马炎称赞为:笃志好古,服膺儒义。
结语蜀汉之亡,亡于朝堂而非战场。
很多人喜欢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浪漫主义色彩,也即理想主义。
然而,当理想主义的火种被现实主义的冰水浇灭,当忠臣良将困死于利益集团的罗网,再险峻的剑阁天险,也挡不住人心的溃败。
那些高喊“天命”的投降派,何尝不是另一种“乱世操盘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你怎么看蜀汉的“投降派”?是迫于现实,还是精致利己?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
海阔天空任鸟飞
刘备诸葛亮本来就是北方来的,被北方魏国灭了理所当然。诸葛亮从来也没想开发蜀国,灭亡时的GDP还不如刚入蜀时,不愿意建立儒家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再说,北伐成功,北方人不愿意看到蜀国人领衔,不符合北方中心价值观。既然刘备集团诸葛亮集团北方中心价值,就应该派人潜回魏国建立根据地,发动武装暴动推翻魏国。反过来利用蜀国有限财力人力资源,去实现北伐,却不受重视重用,只是陪衬而已。蜀国灭亡理所当然,没啥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