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一生战功赫赫,为祖国的安定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受伤次数最多的元帅。
在一次手术中,竟要求医生全程不打麻药,甚至在手术过程中心中默数医生的刀数。这样钢铁般的意志,让大家称赞他为“军神”。
可就这样一个坚毅的军人,却在晚年一度丧失自理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少年壮志1892年的冬天,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的某个小县城。家境还算富裕的刘伯承从五岁就开始读私塾,十二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刘伯承已经过的比同龄人好很多了。可天不遂人愿,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的突然病故导致家庭的收入骤减,生活的巨大压力迫使刘伯承辍学务农。
也正是因为早早的接触社会,才得以让刘伯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同时看到了世间疾苦。小小年纪的他便立志要“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这也为日后他承担起革命事业做了铺垫。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更是想都没想就选择加入到军队当中,尽管身边的亲人朋友没有一个人赞成,但他还是朝着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豪情壮志出发。
1912年的年初,20岁的刘伯承凭借自身的优秀在军事学校学习,在上学期间学习先进的军用知识,阅读大量的古籍兵书,丰富了自身的军事素养。成绩好到更是让所有的学生羡慕与称赞。
从学校毕业后,刘伯承便投入到了孙中山的队伍当中去,开启了他这一生光辉灿烂的革命事业。1916年的春天,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被子弹打中。当时情况十分危险,被子弹击中的右眼已经无法挽回,但还是要进行手术把子弹从眼睛里拿出来。
可当时战况危急,刘伯承顾不上自己丢失的右眼,简单包扎后就继续投入到战争当中去,还在战后参加了阵亡战士的追悼会。等着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之后,刘伯承才接受了更加专业的治疗。
在手术过程当中,外国医生看到这样的伤势大为震惊。因刘伯承现在的伤势而论,医生建议在手术的过程中实施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的副作用就是会影响到大脑的神经系统。
听到这里刘伯承坐不住了,他不愿自己手术过后像一个傻子一样,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经过一番考虑过后,他说出了令在场医生与护士都为震惊的话:“我不用打麻药,直接手术就行了!”此话一出,这位外国医生认为刘伯承是在异想天开,因为他知道没有人能在脑袋上开刀还不打麻药的,就算是他答应,病人也会因为疼痛而受不了的。
可刘伯承还是坚持不打麻药,医生始终没有拗过他,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刘伯承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坚持完了整场手术。手术顺利结束后,外国医生走到他面前对他表示敬佩。他却说:“手术的时候,我一直在心中默数着你的刀数。”
外国医生听后震惊不已,颤抖地问出:“那我一共在你身上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此话一出,便让外国医生瞪大了眼睛呆滞在那里。随后,医生表示刘伯承简直就像是一位钢铁般的“军神”,也因此刘伯承才有了“军神”的称号在军中流传,那一年刘伯承才二十四岁。
战功赫赫且传奇的一生在吴玉章等人的指引下,刘伯承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被其深深的吸引,在1926年的时候,刘伯承通过了党的考验,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配合党的安排。
在老蒋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辗转到南昌与朱老总等人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后,又遭受了来自儿子的告发逮捕,在党组织的努力之下,刘伯承被派遣到到苏联学习,这才躲过了反动派的逮捕与追杀。从苏联回来之后,刘与周恩来、朱老总等人指挥作战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面对“左”倾路线时,刘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反对并加以劝诫,没想到却迎来了职位的罢免。在红军经历惨痛的失败不得已要进行长征时,也是刘站出来坚持支持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方针,并在长征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那以后,刘伯承的军事生涯可谓是一路飙升,巧夺遵义、强渡大渡河、成功穿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在长征路上可谓是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的军事贡献可谓是如虎添翼,秉着对日军的痛恨和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
刘伯承每次与日军交手都显得异常激动,与政委邓小平率领部队深入敌后,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相结合,把日军打的头破血流。粉碎了日军的多个阴谋,占领了多个有利根据地。
更是在抗战胜利前夕,率领手下的抗日英雄对日寇展开了激烈的进攻。不仅歼灭了日军五万余人,还使五十多座县城的老百姓摆脱了日军的侵扰与伤害。
在解放战争期间,按照主席的指示在军事要地大别山落脚,给解放战争的胜利埋下了种子。淮海战役的完美胜利更是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大别山战役可谓是刘伯承的军事杰作之一。这场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现了刘伯承的精谋巧计与强大的军事素养,在解放军当时如此的劣势之下,他能够巧妙的化险为夷。还给敌人的心脏上重重来了一拳,这样的军事指挥,堪称是军事指挥的艺术杰作。
在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因强大的军事素养与丰富的战斗经验,特意开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国的陆军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为了保证军事学院的建制与课程趋于完善,他就常常自己审定教材,在学校安排的各种演习中也都亲力亲为。除此之外,他对学校的校风、教学原则、师资力量等都有严格的把控。
所以,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他的办学成绩日益显著。毛主席还曾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着重肯定了刘伯承的这一成绩,给当时军事力量与国防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国来说,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晚年生活可就是这样一个对我国军事与国防教育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在晚年生活中遭受了许多的磨难。在军事学院创办之初,刘伯承就已经病魔缠身,但他依旧拖着病痛的身体坚持学院的事情都亲力亲为。
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教条主义风波”,给刘伯承的心中埋下了巨大的阴霾。每日都要承受着来自心里与外界的巨大压力,可坚毅的中国军人从不会退缩。他不仅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因为他能够深深的感觉到,党和人民都是公正的。
1966年的秋天,刘伯承找了一个安宁偏僻的地方住下。正是在这种时候,刘伯承的身体状况每日俱下,最后不得不住到医院去休养。在医院期间,原本健康的左眼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战乱时所受的伤害而失明,至此,刘伯承成为了一个盲人。
就在刘伯承安心在医院治疗时,老战友聂荣臻病倒住进了隔壁的房间。得知消息的刘伯承顾不上自己已经失明并且行动不便,摸索着来到战友的病房,当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比什么样的安慰都有效。
在医院住院期间,周总理还来看望过刘伯承。在了解他的情况后,便想让他去济南进行更好的医治。
可却因为医生用药错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周总理下令立刻停药保守治疗,这才让他捡回了一条性命。
可他终究还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两年过后,因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刘伯承甚至丧失了自理生活的能力。
尽管医护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有效果。就这样刘伯承拖着病痛折磨的身体生活了将近十三年之久。直到1986年10月,才得以结束他被病魔折磨的人生最后阶段,享年94岁。
刘伯承这一生,经历了中国最为艰辛的时刻,他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中国革命战争全部过程的人。
可以说,他这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用他那机智灵敏的脑子,精准判断敌人的任何风吹草动,并制定周密的反击计划。在军中常常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
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断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只是,一生战功赫赫的他在晚年时还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实在是令人惋惜。
对于像刘伯承元帅这样大无畏与勇于牺牲的精神,我们要时刻铭记并继续传承下去。希望刘元帅的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砥砺前行,为建设更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