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选朱允炆却不选能力更强的朱棣?是你也会如此选

史说新读 2024-01-22 16:42:33

以后来人的眼光看,朱棣比朱允炆强百倍,但朱元璋却偏偏选了朱允炆为嗣,难道他不知道朱棣的能力更强吗?

以朱元璋的阅历,自然知道自己的四子比孙子强。朱棣自小便在军中长大,跟随岳父徐达南征北战,虽然显著战功不多,但毕竟经受的磨砺,后来更是镇守北境,抵御北元等游牧民族的进击,成效显著。

而朱允炆自小便是锦衣玉食,虽然深受儒家教育,有明君之姿,但毕竟没有经历什么风雨,想成长为参天大树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这些朱元璋心中肯定有数,但他为何还是选了朱允炆。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喜欢长子朱标的缘故,其实不然,以朱元璋的城府心境,区区感情又怎会比得上大明的千秋万代。

小编认为真实的原因有三:

其一,立嫡以长。

立嫡以长不仅是礼法,更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说,古代君主为什么不立嫡以贤,为什么说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

因为长是定数,贤是变数。你说我小我认了,但你要说我菜,那咱就掰扯掰扯,打打看。

立长虽然很难出明君,但是胜在稳定,立贤就是养蛊了。

历代明君没有一个是废长立幼的,大家可以数一数是不是这样?

朱棣虽然是孝慈高皇后所生,有说是他冒认,即便是,他也不是嫡长子,朱标死后,还有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都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特别是镇守秦地的朱樉,也有不下于朱棣的军事才能。

而反观朱允炆虽然不是朱标正妃常氏所生,但常氏早薨,转正的继妃吕氏就是也的生母,子凭母贵,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长孙,立他为嗣符合儒家礼法。

这也是靖难时,大多数大儒支持朱允炆的原因之一。

其二,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朱元璋虽然是穷苦出身,读书不多,但却深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他称帝后除了治国理政,最关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对继承人。

为此朱元璋特意在宫中设立了大本堂,收集各种古今图书,并聘请各地名儒为皇子授课,大儒宋濂就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标也在他的谆谆教导下,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成为他心目中最合适的接班人。

而朱棣从17岁开始就就藩北平,虽然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索林帖木儿,表现得刚毅果敢,在军事上多有建树,但在文治上却鲜有出彩之处。

朱元璋心里很明白,经历了元末乱世后的大明,最需要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像汉初文景那样与民生息、发展经济、恢复人口,在这样的大方向下,一个稍微文弱点的继承人才是首选。

就像隋朝的杨广,年轻时也是两征南方,攻灭陈朝,北击突厥,算得上刚毅果决,但结果却证明,太过激进,很可能就是穷兵黩武,拖垮了自己的江山。

后来的事实也说明,朱棣五征漠北,大大消耗了国力,要不是有善于文治的朱高炽在后面给他中和了一下,大明还不知道被他拖成什么样子。

其三,朱元璋认为朱允炆敦厚,能够保全他的那帮叔父们。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冷酷刻薄之人,无论是对百姓、故交、妻妾,还是大臣都冷血无情,但唯独对自己的子孙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至无以复加,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藩王俸禄标准就是他制定的。

所以,朱元璋除了考虑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还要考虑自己儿子们的生存问题。历朝历代,皇帝削藩、宗室造反,乃至骨肉相残都是常有之事,喜欢读史的朱元璋自然深知其中兴衰,所以他就曾向孙子提出了这个问题。

朱允炆的回答让老朱非常满意,先以德服人,以礼约束,如不如意,再削减领地,修改封地,反正不能对叔叔们拔刀相向。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孙子比四子无疑更忠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允炆虽然有点虚伪,攻打朱棣时还不忘下令“勿伤吾叔”,使燕军白白背上了包袱,这也是朱棣能够数次遇险却能全身而退的原因之一。

而朱棣虽然杀伐果断,但残忍在历史上也是出名的,靖难后被杀的建文旧臣就有上百人,受牵连而死者更是达万人之多。

对“政敌”残忍也就罢了,对身边人以及亲人,下手也足够狠。朱允炆的两个儿子,七岁的被直接杀掉,两岁的被幽禁了四十多年,直到英宗时才放出,放出后不辨牛马,完全被禁锢成了一个痴呆。

正史中记载的“高丽妃事件”更是说明了他的残忍,当时他一个受宠的高丽妃权氏死了,最后查出是另一个妃子所害,朱棣恼怒之下,把所有涉事二百多名宫女全部凌迟处死。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早就看透了自己的四子与自己就是一类人,这种人开疆扩土,生在战争年代自然极佳,但在和平年代,就是取祸的根源,自然不会选他。

如果不是有后来的永乐盛世,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你是朱元璋,相信也不会选朱棣。

0 阅读:81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