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位面之子刘秀两万死士击垮王莽四十二万大军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5
序言

昆阳之战是指公元23年,王莽新朝军队和刘秀率领的汉军在昆阳进行的战略决战。

此役刘秀以两万死士击垮四十二万新军,创造历史上兵力相差最悬殊的以少胜多战役。

昆阳之战是汉军击败新莽的关键之战,决定了未来中原混战的战略走向,敲响了王莽政权覆灭的丧钟,意义深远,刘秀亦凭此战威震天下。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赞扬刘秀:

“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

战争背景:群雄逐鹿中原,王莽、赤眉和绿林三足鼎立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当时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官吏贪污腐败,地主豪强剥削乡里,兼并土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水旱蝗灾害不断,中原大地赤贫千里,人们易子而食。

王莽为挽回危局,进行改制,但由于改革触动地主豪强利益,再加上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用人失当,遭到社会各阶层强烈抵制。

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占领城郭,烧杀官吏,与王莽政权对抗,很多地主豪强也趁乱起兵,加入到反莽大潮中。

公元22年十月,南阳郡豪强,西汉刘氏宗亲之后刘秀在宛城率七八千子弟起兵。

在当时的乱世,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是两支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刘秀兵少将寡,出于保存并壮大实力的需要,于23年初加入绿林军。

23年五月,绿林军拥立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玄为帝,刘秀被封为偏将军,至此形成关中王莽、南方绿林和山东赤眉等三大势力,形成鼎立之势。

起初,王莽面临赤眉和绿林两大集团的军事压力,焦虑不安,王莽判断赤眉军遍布北方各州郡,势力更大,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赤眉军上。

而南方的绿林军趁机扩张势力,攻城掠地,直到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王莽才意识到绿林军是比赤眉更大的威胁,于是转移战略重心。

当时的汉军主帅王凤、王常及刘秀率一万余人马驻守昆阳,王凤、王常均是原绿林军主帅,地位尊崇,如果能够将其击败,对于新莽政权具有十分提气的政治影响。

王莽对此十分重视,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各地官兵、农夫、囚犯共四十二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并携带虎、豹、犀牛、大象等凶猛野兽,以便在作战时放出震撼敌人。

23年五月,大军在洛阳集结,向昆阳进发,一路绵延千里,粮草辎重络绎不绝。

驻守昆阳的汉军仅有一万余人,力量差距悬殊,而刘秀长兄刘縯正指挥军队在围攻宛城,胜负未分,也不便出兵援救,昆阳城一时间形势十分严峻。

血战昆阳,刘秀封神之战,三千死士冲垮王莽十万大军

新莽大军从洛阳出发,几天时间就有十余万军队抵达昆阳。

纳言将军严尤建议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而昆阳城池不大,防守坚固,战略价值又低,根本不值得攻打,如果拿下宛城,昆阳将不攻自破。

但主帅王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就受到过指责,这次说什么都要拿昆阳开刀。

而且自己统帅数十万大军,小小的昆阳自然不在话下,如果绕道而过,哪能显示新军威风!

王邑这么想倒是有一番道理,首先,作为三公显贵,能够指责他的是谁?恐怕只有王莽。

出于对上级负责的角度,王邑对昆阳是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其次,攻取昆阳能够提振士气,也好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并向王莽交差,所以昆阳之战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同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一万余人,王凤、王常见新莽大军云集昆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力量实在相差悬殊,根本防不住,几位主帅一商量,干脆各自退出,保命要紧!

争论不休之际,刘秀挺身而出,誓要捍卫昆阳城,他的理由是王莽军队虽然规模很大,但不过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如果集中力量还有取胜的可能。

可一旦退守,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刘縯攻打宛城尚未得手,而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敌军各个击破,所以昆阳守军务必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切勿贪生怕死!

王凤等人从未瞧得上刘秀,可是情况急迫,而且新军已经围城,不得已听从刘秀破敌之策。

刘秀经过冷静分析,决定以王凤和王常坚守昆阳,自己当夜领李轶等十三骑,趁乱出城到周边调集部队,以此对新军进行内外夹攻。

与此同时,新莽大军主力全部抵达昆阳,王邑将昆阳包围十余层,军营多达一百余座,军旗遍野,旌甲遍地,战马嘶鸣,锣鼓喧天,数十里之外都能听见。

王邑信心百倍,随即下达攻城命令,新莽军队集中所有机弩弓箭瞄准昆阳城内,箭矢弓雨如暴雨般倾泄而下,投石车向城内投掷威力巨大的巨石和火球。

同时步兵开挖地道,使用大量棚车和攻城器械攻城,整个昆阳天崩地裂,陷入一片火海。

昆阳城内守军被猛烈的进攻压得动弹不得,就连出门打水都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在极度危险紧急的情况下,本就作战意志不坚定的王常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

但王邑根本没把守城汉军放在眼里,照这个趋势下去,攻破城池指日可待,武力夺取昆阳才是建功立业,便拒绝其投降请求,继续猛攻。

遭到拒绝的昆阳守军被逼到绝境,所有将士抛弃畏惧,舍生忘死,奋勇反击。

俗话说,人在绝境之下会爆发出无限潜能,汉军将士顽强搏杀,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由于昆阳久攻不下,新军将领严尤再次提议,围城大军应网开一面,给守军让出一条退路,昆阳守军势必斗志瓦解,争相出城,昆阳指日可待,同时也能震慑宛城汉军。

但王邑偏执自负,再次否决了他的建议,将自己的几十万大军,屯于坚城之下,加紧猛攻。

守城汉军将士的顽强抵抗给了刘秀充足的时间,他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兵马,各地守军将领均畏惧莽军势大不敢前往。

刘秀以利益劝诱:

新莽大军财宝粮草多于自身数倍,如果击败他们,所有物资随便瓜分。

刘秀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终于汇集三千死士前往。23年五月底,进攻宛城的汉军传来利好消息,宛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守将岑彭向汉军投降。

刘秀迅速将宛城城破的消息传达全军及昆阳守军,所有汉军顿时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而新军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

刘秀在战局未开情况下已先声夺人,两天后刘秀率军抵达昆阳城下,与莽军数千人对峙。

双方摆开阵势,刘秀以骑兵一千人为前锋,自己则身先士卒,挥舞长剑直冲敌阵,斩杀十余敌军。

汉军死士见刘秀如此勇武,深受感染,个个精神百倍,冲杀敌军,新军被杀近千人。接着,刘秀一鼓作气,连续冲阵,再次打了几次胜仗,莽军阵脚大乱。

刘秀趁机宣传宛城十万汉军将不日抵达昆阳,以此鼓舞汉军士气。

而莽军大兵压境,苦战一个多月,都没能攻破小小的昆阳,又闻听宛城汉军即将前来,心理大受打击,王邑、王寻恐慌不已。

刘秀瞅准反击时机,集中三千敢死队,直冲莽军主营,而王邑、王迅只有万余人守卫阵地。

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这极大减轻刘秀的进攻阻力。

最终的决战也变成了王邑、王寻和刘秀的对垒,然而莽军的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根本不是刘秀的对手,很快就被打的崩溃逃走。

而新军其余部队,因未得到命令,无人主动支援,就这样,刘秀率军一鼓作气冲垮王邑主营,歼灭其主力部队,斩杀王寻。

随着莽军主营覆灭,莽军几十万大军失去指挥中枢,陷入混乱,昆阳城内守军也随之呐喊冲出城门,内外夹攻莽军。

恰在此时昆阳雷声大作,暴雨倾盆,狂风四起,河水暴涨,汉军裹挟着雷暴闪电,杀声震天动地。

新莽大军本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本就对王莽不满,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那些随队的虎豹猛兽被雷声闪电吓得瑟瑟发抖,失去控制,四散奔逃,更加加剧了莽军的败势。

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被践踏而死无数,伏尸百余里,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河水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

王邑、严尤仅带少数长安精骑,冒死渡河逃脱,至此昆阳之战以汉军的胜利告终。

经此一战,王莽政权元气大伤,失去所有战斗主力,朝野上下为之惊恐,各地观望的地主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重新使用汉年号,服从更始帝刘玄政令。

同时刘秀声名大噪,在军中威望大增,为自己日后统一霸业奠定政治基础。

小结:刘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兵力相差之悬殊为历史罕见,远超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后世著名战役。

归根结底,刘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开战前,王莽四十二万大军气势汹汹扑来,守城将领王凤看到敌军规模宏大就产生极端恐惧心理,萎缩不前。

而刘秀眼光敏锐,他看出王莽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强征而来的农夫奴仆,毫无战斗力可言。

况且王莽暴政统治早就引起广大普通百姓的不满,击败王莽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而刘秀手下均是精兵强将,有坚定的信念,且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所以刘秀敢于赌上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去搏一搏。

同时刘秀善于使用心理战,不断用宛城胜利压迫王莽军心,导致王莽军斗争涣散,虽然规模很大,但早已成为一盘散沙。

一场雷暴疾雨有如神助,彻底击垮了莽军斗志,最终兵败如山倒,而刘秀成功逆风翻盘,取得昆阳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