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or被迫也许年轻人不讨厌加班,讨厌愚蠢的管理方式浪费时间

山河锦绣如画 2024-12-12 17:55:48

年轻人加班,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远非表面所见的轻松与否可以概括。

正如那句老话:驴拉磨就没有轻松的。

更何况是超时拉磨的年轻人呢?

他们的肩上,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也背负着现实的压力,加班对他们而言,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无奈。

回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个热榜话题,它以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抛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

如何看待七成年轻人,愿意为钱加班一事?

这个问题,让人们开始热议,开始反思,甚至开始质疑。

而那个调查数据,更是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职场现实的另一面。

66%的年轻人表示愿意加班,18%的人表示不太确定,只有16%的人坚决拒绝。

这样的数据,无疑让人深思,也让那些曾经高呼“年轻人整顿职场”、“新生代抵制职场恶习”的言论,

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这不是摇摆驴吗?几天不见,怎么这么拉了?

有人调侃道。

的确,这样的数据似乎与那些充满激情与理想的言论格格不入。

但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现实的写照呢?

年轻人并非不愿意反抗,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钱,这个看似俗气却又无比现实的东西,往往成了他们衡量加班与否的重要标准。

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愿意为钱加班,并非简单的金钱至上,而是基于一种对足额加班费的渴望与追求。

这个“足”,并非管理者单方面认为的足,而是年轻人心中的那份衡量与期待。

问题在于,管理者与年轻人之间的账算法,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

从计算基础来看,七成年轻人愿意为钱加班,而剩下的三成或不确定或不愿意。

但有一点是百分之百的年轻人所共识的:在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工资,必须给够。

这里的“够”,是基于8小时单位时间的收入考量。

年轻人希望的是,在这8小时内,他们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而管理者的计算基础则大相径庭,他们往往将工作时长拉长至12小时甚至更多,

然后给出一个总数,再算上各种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绩效奖励和业绩奖金,最后问年轻人够不够。

这样的算法,怎能不让年轻人心生疑虑?

再来看账本的干净程度。年轻人认为,只要钱到位了,加班也并非不可接受。

毕竟,年轻就是资本,多付出一些努力也无妨。但这个“够”,必须是在未受干扰的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下的够。

它不应该是管理者随意拿捏的数字游戏,更不应该是用来PUA员工的工具。

然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

管理者们喜欢用“现在多吃苦,以后赚大钱”来激励年轻人,用“年轻人不要太看重回报,要看发展”来洗脑员工。

他们甚至用“你不干自然有人干”来威胁那些想要拒绝加班的年轻人。

这些PUA话术不仅污染了供需关系,更让年轻人的账本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如何能够安心工作?如何能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

再来说说计算心态的差异。年轻人看待加班的态度是锦上添花式的。

他们愿意在有余力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多捞一些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将加班视为常态或习惯。

对他们而言,加班工资只是对他们额外付出的补偿,而不是对他们正常工作的剥削。

他们希望的是,加班时能够把手上的事做得更好,能够帮助团队完成紧急任务,但这绝不能成为管理者强制他们加班的理由。

而管理者的心态则截然不同。

他们往往用两个人的工资来干三个人的活,却要求员工完成五个人的工作量。

他们定量时就给员工定到不加班就完不成的程度,然后美其名曰“天恩浩荡”,还给出加班费用。

这种心态下的加班,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再是员工自愿的选择,而是管理者强加给员工的负担。

这样的加班,又怎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呢?

或许,这样的说法有些枯燥无味。那我们就来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知乎上不是有人问过吗?如果每小时100块钱,你愿意加班吗?

有人回答得很惨,说自己的公司一毛不拔地压榨员工加班。

这位小伙伴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

但请注意,他对100块钱1小时加班工资的期待却显得有些天真。

我们来算算账吧。

根据规定:

工作日加班是要给150%工资的。如果加班工资是100块钱一小时,那正常工资就是66块钱一小时。

一天8小时就是528块钱,一个月平均22个工作日就是11616块钱。

换句话说,如果不加班能拿11000多块钱的话,你愿意为了那几百块钱的加班工资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吗?

恐怕很多人都会犹豫吧。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

100块钱一小时的加班工资已经是神仙级别的待遇了。

但真的吗?我们再来算算。

如果按照周末加班200%的工资来算的话,那月工资才8800块钱,岂不是又回到了人间界?

然而,现实往往比这还要残酷。很多企业走的是恶鬼街流派。

他们给员工的选择是:不加班拿三四千块钱的基本工资;加班的话再多给你三四千块钱。

但他们却用各种软性手段来包装加班,比如安排逆天的工作量、引导内卷等。

他们把这份额外但应得的收入美其名曰绩效或提成,甚至发展到后来给出“不加班就末位淘汰”的威胁。

这样的企业,又怎能让人安心工作呢?

在管理者的账本上,他们看到的是七成年轻人愿意为钱而加班的“积极向上努力”。

但实际上呢?我看到的是很多年轻人不得不踮起脚尖去够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或许已经麻木了这种压力。

但请记住,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快乐的、满足的。

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去努力生活而已。

而那些所谓的管理者,或许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和想法?他们是否真的尊重年轻人的劳动和付出?

我最近经常看到以年轻人怎么样为开头的职场新闻。

一会儿夸他们扛起了整顿职场的重任;一会儿批他们是扛着炸药包进入职场的“刺头”。

但很多时候,这些新闻都没有真正问问年轻人的想法和感受。

大家都知道生活远远比段子来的残酷,比口号来的真实。

所以年轻人的账本上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需求,就是希望大家都讲点道理,

别让生产力产出超越了生产力本身。

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有足够的收入去支撑自己的生活;

他们希望的是能够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和提升;

他们希望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这些要求不过分吧?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实现呢?

这账本上还有很多和管理者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双方都同意所有的成长都在8小时以外,但年轻人的账本上写的是8小时以外就进入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了。

他们希望的是能够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充电、去成长。

而管理者的账本上写的却是8小时之外继续工作,那是工作技艺上的精益求精、皮实程度上的再接再厉啊!

这是为了年轻人好!但请问这样的“好”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吗?

再比如双方都同意工作要给人带来成就感,但年轻人的账本上写的是马斯洛需求原理,要一层一层的满足。

先给我足够的物质基础,我再来追求点精神上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吧?

但管理者的账本上写的却是我让你做困难的项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搞定了你就爽到了一边去!钱什么钱?让你做就是给你机会了!

年轻人要珍惜!这样的逻辑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这种鸡同鸭讲、聊着同样的事情却想着不同的算法的现象,就是很多职场代沟存在的底层原因。

这个代沟有多少是因为成长经历和过去职场氛围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又有多少是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和努力。

他们是我们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职场环境。#社会#\u0002#年轻人#\u0002#加班#\u0002

文本来源@曹小灵比比叨的视频内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