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男性作家李枫爆料曾遭郭敬明同性性骚扰,还称郭敬明经常骚扰、性侵犯签约到郭敬明公司的男作者、公司的男性职员,更呼吁社会各界的网友们一起探讨这些事情。
稍晚,郭敬明发微博澄清此事:“1.完全捏造,2.已让律师处理。”
对于这件事,本人不做任何评判。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同性恋是正常的吗?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
许多研究人员早已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de5a024e9546173c74511339e0a7c7d8x613x279x25.jpeg)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同性恋者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同性恋者很难在周围充满异性恋者的环境下,像异性恋者一样从小认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恋者充其量只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但不会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后天同性恋”只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罢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未对异性产生过爱情和性欲,否则就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双性恋者了。
综上所述,同性恋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性取向,虽然这种行为不被大部分人接受,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这个社会。社会应该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误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圈子,不能仅以个人的眼光评判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一般家人都希望孩子能有普通的性取向,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取向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刻意,这样子会让他有一些不好的阴影,毕竟父母离婚就已经给他很大的打击了,更何况这个离婚的理由是因为父亲是同性恋。 您可以就当忘掉这件事,把他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来培养就好,是当爷们培养才对,毕竟gay这类人想碰上还是不容易的,楼主你真的是中奖了,你应该去买彩票才对,书归正传。
对于爷们的培养个人建议,让他懂得责任和担待,培养他喜欢运动的性格比如跑步和篮球,再者教会他处理好人际关系,多交一些朋友,多和男生在一起玩,阳刚之气有了您多担心的事情想要发生的几率那就有点不太可能了。最后最后千万记得别太刻意,是个人都有叛逆心理的,尤其是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有时候你让我这么来,我就非不,我非得给你来点特别的,这就是孩子心理想的。
1.父母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性别
在孩子对自己性别没有明确判断时,父母要给他精确的认可,孩子要有符合自己性别的打扮,给他们创造一种男孩坚毅、勇敢,女孩温柔、漂亮的氛围。称呼也要符合孩子性别,很多父母爱管女儿叫“大儿子”就是不恰当的。
2.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父母都要起到榜样作用
与孩子同性的家长要以身作则,母亲应该给女儿留下宽容、和善、理解、爱美的印象;父亲应给儿子留下刚毅、坚强、理智、沉稳的印象;异性家长也要发挥作用,让孩子知道,性别不同,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另一名家长不在身边,但也要让孩子感觉到那个人是存在的。如孩子犯错误时,单亲妈妈可以这样说,“如果爸爸在,他那么爱你,一定会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3.家长要及时正确引导性取向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交友。看孩子是不是异性朋友极少,反倒对某一位同性朋友过分在乎,会吃醋,会心疼,这种异常家长一般都能察觉。这个时候,家长要及时引导,纠正他意识里的偏差,让他更宽容,鼓励他学习与异性交往。
最后,无论身边的人有怎样的性取向,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谁也不能强迫别人去改变什么,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