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父死子继制的逻辑闭环:拓跋嗣继位后,被逼提前放权给拓跋焘

采蓝说历史 2024-12-19 17:40:45

公元409年十月,拓跋绍弑父成功。

但是,由于拓跋绍在继位序列中并没有优势,实力上也没有什么保障,所以并不敢自行称帝。而是假传拓跋珪的遗旨,要群臣到端门参加选举大会。从拓跋绍不敢直面群臣也可以看出,这小子对自己被推选为皇帝信心很是不足。

绍称诏,集百官于端门前,北面立。绍从门扉间谓百官曰: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

拓跋绍直接说,自己有叔叔也有哥哥,问大家想要选谁。但当时拓跋仪、拓跋觚都已经死了,拓跋绍所谓的叔叔又是指谁呢?其实就是即将出场的拓跋烈,官方身份是拓跋翰的儿子、拓跋仪的弟弟,实际上也是拓跋珪的母亲贺氏跟拓跋什翼犍的孩子。

拓跋绍这么开门见山地逼问,大家也不傻,都知道拓跋珪应该是死在这小子手里了,现在他这么明目张胆地要求大家亮出自己的选票,估计这事难以善了,稍微不小心,命都得搁这了,所以大家沉默了很久。最后,是咖位极大的南平公长孙嵩表态,都听拓跋绍安排。

众愕然失色,莫有对者。良久,南平公长孙嵩曰:从王

但拓跋烈却大哭而去了。

众乃知宫车晏驾,而不测其故,莫敢出声,唯陰平公烈大哭而去。烈,仪之弟也

拓跋绍的心虚问话以及拓跋烈的大哭而去,代表着拓跋珪三弟拓跋烈和长子拓跋嗣此时的继承权力仍然是高于拓跋绍的。也正因为如此,北魏朝臣人心各异,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小算盘,力争跟对主子。

于是朝野汹汹,人怀异志

肥如侯贺护到安阳城北点起了警报的烽火,居然召集已经被离散了多年的贺兰部人。与此同时,之前被离散的各部也都开始各自集结部众。拓跋珪,你费尽心思离散部落又如何呢?有些利益共同体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得慢慢去炖,一开始就大火收汁就是没用的。

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陽城北,贺兰部人皆赴之,其馀诸部亦各屯聚

本已逃走的拓跋嗣听闻消息后也赶紧回来了,躲在了心腹王洛儿家,并散布自己已经回来了的消息。然后,王洛儿为其联络亲己势力。最后在安远将军安同等人的带头下,文武官员开始出城迎接拓跋嗣。

王洛儿为嗣往来平城,通问大臣,夜,告安远将军安同等。众闻之,翕然响应,争出奉迎

拓跋嗣来到城西时,禁军反水抓了拓跋绍。拓跋嗣将其母子杀死。

嗣至城西,卫士执绍送之。嗣杀绍及其母贺氏

看到这,大家不禁会觉得,拓跋珪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还是很有效果的嘛,不然大家为何会一边倒地支持已经出逃的太子拓跋嗣呢?按照游牧民族的惯例,强者为王,谁当皇帝不是当?其实这背后都是拓跋烈的功劳,当时群臣都被拓跋绍震慑住了,是他假装顺从,诈称要替拓跋绍去捉拿拓跋嗣而脱身,然后以自己本是候选人的声望号召大家迎立了拓跋嗣。

仪弟烈,刚武有智略。元绍之逆,百僚莫敢有声,惟烈行出外,诈附绍募执太宗。绍信之,自延秋门出,遂迎立太宗

拓跋珪同志,当初你为了把位置传给宝贝儿子手里杀兄弟,结果你自己被老二所杀,老大的皇位还得靠你这个漏网之鱼弟弟帮衬才能夺回,你要不要这么幽默呢?

十月十七,拓跋嗣继位,大赦天下后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然后把当初被自己老爹拓跋珪打压的公卿重新解除封禁。然后,任命南平郡公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共同辅政,时人称为八公。

公卿先罢归第不预朝政者,悉召用之

那么,是不是随着拓跋嗣的顺利继位,北魏的“父死子继”制就彻底成型了呢?想啥呢?你拓跋嗣继位是因为弟弟拓跋绍弑父夺位,然后叔叔拓跋烈迎立你抢回了皇位。你的皇位不是来自正常流程,“父死子继”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比如就在拓跋嗣继位的半个月后,宗室拓跋悦就觉得北魏应该优先平辈传承,所以便打算暗杀掉大侄子拓跋嗣,结果败露身亡。

讲白了,拓跋嗣的继位,其实还是选举的成分居多,宪法制度的成分极小。

有些事,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拓跋嗣继位后,应该是渐渐明白他爹对能干叔叔痛下杀手是啥意思了,因为他后来也重走了他爹的老路。

13年后,也就是422年三月,拓跋珪的四儿子拓跋曜莫名其妙地死了,时年22岁。

为啥拓跋曜会这么巧合地英年早逝呢?因为拓跋珪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此时除了拓跋嗣外,只有老四拓跋曜、老七拓跋连和老八拓跋黎还活着。而且老七、老八一方面当时年龄尚小,另一方面从史书记载来看,能力应该很一般,对皇位的威胁性不大。但老四拓跋曜非同凡响,五岁时就能在拓跋珪面前射鸟了,长大后更是武艺绝伦,三军楷模。这样的能干弟弟,必须要替儿子先除掉。

河南王曜,天兴六年封。五岁,尝射雀于太祖前,中之,太祖惊叹焉。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熙等并督诸军讲武,众咸服其勇

拓跋曜死后几天,拓跋嗣便封皇长子拓跋焘就被封为了太平王、拜相国,加授大将军。

又过了一个月,拓跋焘被安排临朝听政,仅仅31岁的拓跋嗣几乎全面放权了!

这是啥操作呢?其实就是提前让儿子拓跋焘当实习皇帝,为其日后顺利接班铺路。

但是,你拓跋嗣正值31岁的壮年,就选择当甩手掌柜让14岁的儿子来实习主政,这多少有点不讲武德,总得有个解释理由嘛!这好办,拓跋嗣又学了他爹那一套,说自己嗑药把身体磕坏了,干不了工作了。他爹是借嗑药来掩饰激情杀人,他是借嗑药来扶持儿子上位,都是影帝级别的高手。

初,帝素服寒食散,频年动发,不堪万机,五月,诏皇太子临朝听政

公元422年五月,拓跋焘的监国仪式在崔浩的主持下超级庄重。先是报告宗庙,随后任命拓跋焘为国家二把手,居正殿临朝监国,然后元老们分为左辅右弼,百官们全都搁那听令。

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百僚总己以听焉

所有群臣拿不准的事,汇报给拓跋嗣,拓跋嗣一律让他们去找拓跋焘,说拓跋焘才是一国之主。

群臣时奏所疑,太宗曰:此非我所知,当决之汝曹国主也

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儿子扶上位再说。这样,“父死子继”的制度才能事实闭环。

其实咱们也都知道,太子或者其他人监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国君无法坐镇朝堂,比如出征、重病什么的。像拓跋嗣这种搞法,其实也只有赵武灵王等少数异类才干得出来,关键是赵武灵王结局就摆在那里——被儿子活活给饿死在了沙丘行宫。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像拓跋嗣这种过早放权的行为,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时,也可见拓跋嗣为了夯实他们家“父死子继”的基础是敢于下血本的。

那么,前面说了,拓跋嗣撂挑子的理由是他身体不行了,有没有可能真的是他身子真的被掏空了,处理政事真的力不从心了呢?且看下文:

太宗避居西宫,时隐而窥之,听其决断,大悦。谓左右侍臣曰: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达于政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以此六人辅相,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身体不行了,咋就在观察拓跋焘理政之后,要放心地“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呢?而且后面他还真这么干了,亲自带队开启了刘宋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战役,特别地生龙活虎。

再进一步探讨一下,拓跋嗣后来长时间外出打野,把北魏朝廷完全托付给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拓跋焘,有没有可能是他被儿子拓跋焘逐渐架空了,外出避祸呢?其实也不可能!因为没有哪个被架空的皇帝还有军权,还能主导大规模战争。

所以,综上所述,拓跋嗣提前把儿子拓跋焘辅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决心在本届领导班子彻底夯实“父死子继”皇权交接模式。

但是,人都是受限于思维惯性,也就是受限于经验主义,他们北魏包括之前的代国,都没有夯实“父死子继”的经验模板,所以拓跋嗣这一套解决方案其实并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汉人崔浩。

崔浩在拓跋珪时代就被打造成了汉臣标杆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拓跋珪时期一系列政治风暴,所以特别能明白拓跋珪父子内心在想什么。在拓跋嗣主动咨询下,提出了“太子监国”这套解决方案。

有一次,拓跋嗣生病了,然后又出现了各种灵异事件。所以便问崔浩,自己感觉不行了,孩子还小,帮我想想办法呗。

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曰:《春秋》:星孛北斗,七国之君皆将有咎。今兹日蚀于胃昂,尽光赵代之分野,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其为我设图后之计

崔浩先是标准式地安慰了拓跋嗣,说领导你不会死,别瞎想。然后步入正题,说了以下这些意见:

第一、你家没有立太子储君的先例,所以你爹死的时候,就差点出大乱子了。

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之始,社稷几危

第二、现在要赶紧立太子,给太子搭班子,让他提前进入角色。只要太子的储君角色深入人心了,你们家的权力交接就不会乱来了。

今宜早建东宫,选公卿忠贤陛下素所委仗者使为师傅,左右信臣简在圣心者以充宾友,入总万机,出统戎政,监国抚军,六柄在手。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进御医药。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此乃万世之令典,塞祸之大备也

第三、现在皇长子拓跋焘年纪已经快12岁了,素质过硬,众望所归,而且立长子自古合乎礼法,谁也没法挑刺。要是拖久了,其他皇子也长大了,恐怕会另生事端。

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并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求医成功的拓跋嗣自然没有办法拒绝崔浩开的处方,因为人家说的是有理有据、切实可行。你拓跋嗣继位的时候确实就乱过一次了,所以你是得赶紧立太子,并把太子扶上路,免得你得兄弟们和宗室们有啥想法,还得趁早把年纪稍大的长子拓跋焘给立了,免得你的其他孩子有想法。你得利用你现在镇得住局面的绝对权威,先把孩子扶上位,生米煮成熟饭了才好办。

但是,这背后又有一个时间出入——崔浩给拓跋嗣提金点子的时间是在拓跋焘年渐一周(十二岁)时,也就是419年的样子,而且在《崔浩传》中,拓跋嗣是立马采纳了崔浩的意见让拓跋焘监国了。而我们前面提到的拓跋焘监国时间,却是422年的五月。

太宗纳之。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崔浩后面因为“国史之狱”被打倒,有些历史痕迹是应该被抹掉的,比如拓跋焘何时又是如何被立为的皇太子的呢?《魏书》之中,其实一直都刻意回避了拓跋焘是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的,但在辅政的奚斤本传中,却明确记载拓跋焘就是以太子身份监国的。为啥要如此遮遮掩掩呢?说明拓跋焘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不是很体面呗!

世祖之为皇太子,临朝听政,以斤为左辅

怎么个不体面呢?因为没有史料支撑,只能靠大家去推断了。拓跋焘419年被立为太子,然后拓跋嗣他三叔拓跋烈死于420年、三弟拓跋熙死于421年、四弟拓跋曜死于422年,这三个有巨大继承威胁的人,不光没有任何表态记录,还巧合地前后脚地一年死一个,全部壮年而亡。真的有这么巧吗?咱不下定论,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哈。

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很多想法可能都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又会是另外一种状况了。拓跋家想学汉政权搞“父死子继”那一套,其背后是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屠杀、镇压的。也是在高空走钢丝,因为人性在权力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不是拓跋嗣在一年多后死在了南征过程中,他大概率会变成第二个赵武灵王的。你的儿子拓跋焘才是最像你爹拓跋珪的人,他一辈子基本上没有放过什么对他有威胁的人。

那么,最后来一个灵魂拷问,拓跋嗣为什么要这么冒着巨大的人性风险这么干呢?因为他们家的产业在几十年之内就变成了巨无霸了,父子世袭垄断的欲望诉求被无限放大了。就算冒着被儿子干掉的风险,只要能把“父死子继”的制度给它坐实,那就一切都值了。

另外,从拓跋珪父子的种种处心积虑也可以看出,关乎权力和利益的重立新规永远都是波涛汹涌的,并不是某个人短时间的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拓跋珪杀兄弟立儿子,结果呢?立马被打脸!拓跋嗣还得靠他仅剩的一个弟弟拓跋烈帮衬才能上位,“父死子继”计划全面落空。拓跋嗣不得不接过接力棒,再放大招,才能勉强启动这一新制度。尤其是拓跋珪为了给“父死子继”保驾护航的“子立母死”制度,更是开启了北魏后面一系列的另类历史。

朋友们,历史和生活,永远都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大家真的没有必要过于去追求所谓的算计,这人呐,精明和糊涂、强硬和包容、积极和消极、平缓和急躁……永远是取乎其中比较好一点。

3 阅读:107
采蓝说历史

采蓝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