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或称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立,主要军舰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清朝乃至亚洲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舰队。
在《美国海军年鉴》排名中,仅次于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排名第九。
然而生长于晚清腐朽封建土壤的近代化之花注定走向凋零,这支引以为傲的强大海军在党派斗争、经费削减和官僚腐败的祸害下逐渐没落,最终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湮没于波涛之下。
北洋舰队:在清朝东南海疆危机中诞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大英帝国凭借坚船利炮撬开古老中国的国门,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富国强兵,尤其是建设一支强大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随着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及与西方国家暂时和平,清政府开启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督抚推动下,一大批近代化军事、重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不过这一时期的海军海防并未受到重视,直到牡丹舍事件和海疆危机告急。
1874年日本派军队侵略台湾,在台东南牡丹舍一带大肆屠杀台湾原住民,面对日本的武装挑衅,清政府虽然在外交上据理力争,但却不敢轻举妄动。
薄弱的海军让一条浅浅的台湾海峡变成令人望洋兴叹的鸿沟,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尤其是海军实力远远走在清朝前面。
时任钦差办理台湾事务大臣沈葆桢奏称:
“日本有铁甲船二号,彼有而我无之,水师气为之夺,则两号铁甲船不容不购也。”
清朝因无铁甲船,在对日交涉自然缺乏底气,结果只能姑示羁縻,通过给日本白银50万两为条件,换取日军撤出台湾。
日本,这个曾经被视为外藩蛮夷的崛起,深深刺激了清朝的神经,以李鸿章、沈葆桢为首的开明官僚意识到海疆危机的浮现,不久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建议建立三洋海军。
1875年5月,清廷通过建立三支海军的方案,分别是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再加上早先建立的广东水师,共四支海军。
其中北洋水师对应直隶,负责防御并拱卫京畿门户,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设。
李鸿章
南洋水师对应吴淞,负责防御国家财赋之地和长江门户,由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建设。
福建水师对应福建,负责沟通防卫台湾海峡,早先由左宗棠建设,在其调任陕甘总督后由沈葆桢打理。
然而在国家衰败、官僚腐败的晚清,四大舰队的建设从一开始便充满曲折。
广东水师成立最早,是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基础之上,舰船数量多、种类杂、规模小,且缺少在朝中有话语权的能臣支持,因此发展最为滞后。
福建水师成立于1879年,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近代化舰队,总吨位位列中国第三,但一直缺乏经费,舰体严重老化,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被法军全歼。
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是清廷主要打造的两支舰队,清廷每年从海关预算四百万元分解南北二洋。
但在官吏层层盘剥截留后,分到南北洋舰队的资金大幅缩水,沈葆桢无奈便以四百万分建两军太过分散为由,提出全数付于北洋。
沈葆桢
再加上李鸿章权势地位日盛,清廷便决定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
而南洋舰队军舰多为江南制造总局及福州船政局制造,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都与北洋相差甚远。就这样,北洋舰队在万众瞩目下开始了发展壮大之路。
北洋舰队,清政府打造的亚洲最强舰队由于国内造船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不高,北洋舰队的发展主要从英国、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订购。
1876年至1877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320吨“龙骧”、“虎威”,440吨的“飞霆”、“策电”等四艘蚊船驶华。
西方制造的高质量战舰让李鸿章等北洋官员耳目一新,并更加坚定清廷向外国采购军舰以打造近代化海军的决心。
从1878年至1879年,李鸿章一口气向英国订造扬威号、超勇号等10余艘战舰,不过最有名的、最引以为傲的当属德国制造的定远、镇远等2艘铁甲战列舰。
这两艘舰船分别于1880年、1881年由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厂定造,每艘造价高达一百六七十万两白银,于1885年被接收成为北洋主力舰。
清政府耗费血本打造的产物确实物有所值,定远和镇远二舰吸收了英国和德国两型战舰的优秀设计。
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首尾加装76毫米装甲保护,舰身覆盖复合装甲,可承载官兵300余人。
其中:定远舰是北洋舰队旗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装备305mm后膛炮4门,47mm-150mm后膛副炮18门。
所有武器装备均由德国著名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打造,射程达到7800-11000米,威力惊人,镇远舰武器装备与定远舰基本相同。
不管从体型还是武器威力,两舰绝对堪称世界一流铁甲舰,同时北洋舰队还配备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和平远等巡洋舰。
除了平远是出自福州船政局的国产舰外,其余均是德国伏尔铿船厂及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每艘耗资白银六十余万两。
另外,北洋舰队还购买7艘伦道尔炮艇,统称七镇炮船。
到1890年前后,北洋舰队已形成由“七镇八远”等主力舰以及扬威、超勇等巡洋舰组成的强大舰队,并在与日本的地缘较量中发挥重大作用。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丁日昌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艘军舰赴朝以壮声威,拘捕大院君,迅速平定叛乱。
1884年中法战争之际,日本再度在朝鲜半岛挑起事端,唆使朝鲜亲日官员驱逐驻朝中国军队。丁汝昌率“超勇”“扬威”“威远”运送增兵朝鲜,平息局势。
1886年8月,爆发长崎事件(上岸休假的北洋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
“定远”“镇远”在长崎停泊时,其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正是凭借两舰的强大威力,日本才给予赔偿,报了牡丹舍事件的一箭之仇。
然而强大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腐朽脆弱的内核,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走向没落。
北洋舰队的衰落北洋舰队从亚洲第一舰队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全军覆没不过三四年时间,惋惜的同时不禁令人深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北洋舰队经历如此惨痛的教训?
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经费严重削减。由于国内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清廷只能从国外购买,而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凭借技术垄断自然抬高价格,清廷也只能忍痛花血本。
光是购买定远等“七远”主力舰就花费八百万两白银,加上其他军舰、辅助船、弹药,以及威海卫、天津、旅顺等港口修建,一共花费2000万两。
当时形容清廷买军舰就如同买白菜,甚至被戏谑为德国印钞机,而当时的晚清国力衰微,不可能长期负担如此高额的军费。
到1891年由于财政空虚,加上海疆无事,户部决定两年内暂停购买舰船枪炮,经费的大幅削减,令北洋舰队举步维艰。
首先是燃煤问题,为了缩减成本,北洋舰队只能从国内的开平煤矿购买,而开平煤矿的官僚作风和劣质产品让北洋军官苦不堪言。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总办张翼写信抱怨:
“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
但张翼根本不予理会,诚然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买不起优质煤,但更关键的是张翼背景深厚,朝中人脉极广,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所以才有恃无恐。
除了燃煤,北洋军舰舰龄较久,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锅炉已到报废年限,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碍于户部政令,此事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不过更令人头疼的是炮弹问题,由于无法从国外进口炮弹,就只能从天津机械局采购,但很多炮弹尺寸不合格,残次品较多,根本无法使用,致使这支舰队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中看不中用罢了。
而日本则抓住甲午战争前的黄金十年,购买大量新式战舰,主力舰总吨位达到了37000吨,远超北洋主力舰的27000吨。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联合舰队无论在火炮数量、口径、射速还是炮弹质量都碾压北洋舰队,中日海军力量发生惊天逆转。
二是高层党派斗争。首先是最高统治者慈禧,慈禧最开始受日本侵略台湾和中法战争影响,对北洋舰队表现出较大支持。
不过随着北洋舰队的壮大,慈禧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影响,彼时北洋舰队背后的大老板李鸿章不仅军队在握,而且以直隶总督身份坐镇京畿,位高权重。
历史上统治者对手握军权的封疆大吏一向忌惮,特别是李鸿章又是汉人,慈禧更加谨慎,为了防止北洋舰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便有意遏制其发展。
其次是老对手翁同龢,翁同龢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掌握帝国中枢机要和“钱袋子”,更关键的还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在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时,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强烈反对北洋舰队的发展。
1890年后,翁同龢利用其户部尚书的权力,对北洋舰队一味打压,凡是给其增加拨款的建议,都被他一票否决。
而李鸿章虽然也是文华殿大学士,但长期驻守天津、保定,有清一代,封疆大吏未经诏书不得入京,由于缺少中央话语权,就使李鸿章在与翁同龢的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翁同龢
因此在高层内部几股力量的掣肘下,北洋舰队从正式成立后就停止了发展。
三是北洋内部不和。北洋舰队创建初期,大部分高级海军将领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福建人为主,出于传统乡土文化,渐渐在北洋内部形成势力强大的闽帮,刘步蟾、林泰曾等两位总兵是闽帮首脑。
李鸿章对闽帮一家独大的状况自然不快,于是便将心腹丁汝昌留用北洋,担任提督,并开办天津学堂训练海军军官。
还高薪聘请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来华教授水师官兵日常操练,让新生人才代替来自船政的高级将领。
长期以来,闽帮和新生势力冲突与日俱增,而且刘步蟾、林泰曾都有英国留学经历,业务能力出色,更是打心眼里看不起不懂海军的丁汝昌。
于是联合闽籍军官,试图架空丁汝昌,对其下达的军令听一半,做一半,1886年又逼走教习琅威里。
要知道琅威理是一名优秀严苛的军官,在他的管理下,北洋官兵训练刻苦,军纪严明,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他走后,北洋舰队管理腐败逐渐滋生,军纪废弛,官兵们在舰内赌博,到岸上寻欢成为常态,更有甚者还利用舰船干起走私生意。
就这样,北洋舰队在自我内耗消磨下走向没落,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
引以为傲的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被自爆,镇远号被日本虏获,被编入日本海军,1915年退役被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