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亲征朝鲜——朝鲜从此叛明降清,两个半世纪不敢反抗

杨修聊历史 2023-07-21 13:37:00
序言

1637年2月24日,凛冽的寒风中,汉江南岸的受降坛上,身着蓝染衣的朝鲜仁祖李倧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大礼。

伴随着皇太极低沉傲慢的回音,李倧起身谢恩,献上明朝所颁国印,表示臣服大清。

此时周围的朝鲜大臣无不痛哭流涕,他们为自己君王遭受的屈辱感到悲哀,为国家被胡虏蹂躏感到不甘,可军事的失败让他们被迫接受这一现实。

从此朝鲜脱离明朝,成为清朝藩属国,因此事件发生在丙子年,因此被叫做丙子之役,朝鲜历史称之为丙子胡乱。

战争的起因:大明、清廷与朝鲜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史

皇太极征服朝鲜的原因主要是清廷为了断明朝羽翼,解除其后方战略隐患。

时间追溯回16世纪末,当时日本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大举进攻朝鲜,朝鲜王军一败再败,眼看到了亡国边缘,不得不向宗主国明朝求救。

大明皇帝万历不顾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困顿,派遣大军抗倭援朝,由此爆发万历朝鲜战争,在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明朝帮助朝鲜击退日本,恢复李氏政权稳定。

对于大明的再造之恩,朝鲜感激不尽,逐步发展到“恩同父子、义则君臣”的密切关系。

16世纪后期兴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族最开始也是臣服于大明,但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却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政治家。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地区的各大女真部落后,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向明朝宣战。

在后金与明朝的较量中,朝鲜因同时接壤两大政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朝鲜倒向任何一方都会引起双方地缘斗争的易形,因此朝鲜成为后金与明朝彼此拉拢的对象。

对于朝鲜而言,除了抗倭之恩,一直以来饱受儒家思想熏陶,严守华夷之辨,以小中华自居,对女真这样的蛮夷抱有强烈的鄙视,因此在后金挑战明朝秩序的过程中天然地选择站在明朝一方。

1619年后金与明朝爆发萨尔浒之战,开战前努尔哈赤屡次致书朝鲜,“劝子离父”,离间朝鲜和明朝的关系。

但朝鲜不仅不为所动,还出兵一万人随明军征讨后金,结果明朝实在不争气,二十万大军被努尔哈赤的七万八旗各个击破,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一战,朝鲜政府意识到明廷业已衰落,无力对朝鲜施加保护,一向有“事大情节”的朝鲜出现摇摆,国王李珲开始奉行中立政策,并暗中联络后金。

但李珲的做法却遭受其朝廷士大夫的反对,1623年臣属发动政变,以“阴怀贰心,输款奴夷(指后金)”的理由废黜李珲。新国王仁祖李倧高举“崇明排金”的旗号,中断与后金的一切往来。

对于朝鲜这个政治投机者,后金绝不袖手旁观,1627年皇太极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教训朝鲜,并于当年派遣阿敏进攻朝鲜。

虚弱的朝鲜军队哪是八旗铁骑的对手,被阿敏一顿胖揍后,只能乞和,被迫与后金缔结“兄弟之国”,开放义州中江与后金互市,每年向后金输送岁币等。

但这一切都是在后金的武力逼迫下应允的,在阿敏驻扎朝鲜期间,放纵士兵烧杀劫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后金的恶劣行径让朝鲜军民上下极为痛恨,虽然签订盟约,但深刻的隔阂为丙子之役的爆发埋下伏笔。

皇太极称帝建清,拿朝鲜开刀

朝鲜战败后,虽然按照盟约委曲求全,但并未断绝同明朝的宗藩关系,仍旧遵奉明朝正朔,年年遣使渡海朝贡。

皇太极要求朝鲜提供船只讨伐东江镇,遭到李倧严词拒绝并表示:

“明国犹吾父也,抚我二百余年,今征我父之国,岂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

朝鲜政府的桀骜不驯让皇太极心里非常不爽,后金与朝鲜的关系再度恶化。

在此后的十年里,皇太极励精图治,加强集权,改族称为满洲,西征漠南蒙古,多次击败明朝,掠夺大量财富人口,国力蒸蒸日上。

反观朝鲜,吏治败坏,上下苟安,官员无所作为,边疆将帅整日渔色嫖妓、喝酒吃肉,以至“武将无一人知兵者”,被皇太极嘲笑为“儿女之国”。

1635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蒙古,从其大汗额哲处获得元朝传国玉玺,此后在群臣劝进下,于1636年4月称帝,改国号为清。

在此期间皇太极派使者入朝鲜,要求朝鲜政府劝进,但遭拒绝,在皇太极登基大典上,朝鲜使者拒绝向其跪拜,此后李倧发檄文,不承认之前的盟约,朝鲜的一系列举措彻底激怒皇太极。

为了树立威权,皇太极打算亲自出征,降服这个自称小中华的朝鲜,以此消解明朝支配天下的正当性基础,并解除攻打明朝的后顾之忧。

韩剧《南汉山城》中皇太极剧照

1636年12月,皇太极在盛京召集满洲八旗及蒙古外藩共十万大军,召开誓师大会宣布亲征朝鲜。

1637年1月,清军渡过结冰的鸭绿江,揭开攻打朝鲜的序幕。

战争从一开始便呈一边倒趋势,羸弱不堪的朝鲜军队根本不是强悍的八旗军对手,只能龟缩城内,以求自保。

而皇太极则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一路长驱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直抵朝鲜首都汉城。

李倧政府早已被吓破胆,仓皇逃入汉城南四十里的南汉山城,一面死守城池,另一面等待援兵。

守城期间,朝鲜军与前来的清军前锋交手互有伤亡,但随着多尔衮、豪格等清军主力的到来,南汉山城的内外联络彻底被切断,成为一座孤城。

同时各路朝鲜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先后击退,可谓“赴难之兵,一无成功者”。

此时南汉山城中有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所储粮食仅够支撑到两个月,不久皇太极率军赶到这里,南汉山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李倧政府陷入绝境。

清军奇袭江华岛,朝鲜防御彻底崩溃

没办法,打不过那就投降吧。不久李倧派遣使臣前往清营和谈,恳请皇太极的原谅,如果清军撤退,愿意恢复此前“兄弟之国”的状态。

然而这次李倧想的未免天真,皇太极能够御驾亲征,必然抱定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以前后金是汗国自然好说,眼下已称帝建国,且朝鲜李氏政权危在旦夕,再拿之前的老本说事,皇太极自然不屑一顾。

他要的是朝鲜称臣纳贡,背明投清,所以皇太极对李倧的国书不予答复。

这回轮到朝鲜麻爪了,李倧反复催派使臣沟通,几经沟通,负责对朝交涉的英俄尔岱才暗示朝鲜必须先向清朝称臣方可和谈,此外还透露清军将进攻江华岛。

此消息传回城内,引起朝鲜朝廷轩然大波,很多大臣痛哭流涕,坚决反对,但眼下李氏政权朝不保夕,经过一番挣扎,在活命和尊严面前,李倧政府选择前者。

不过李倧提出拒绝出城,希望仿效唐太宗时期“城上拜天子”的先例,但英俄尔岱坚持出城归命,双方谈判再次不欢而散。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多尔衮率领百十艘舢板小船进攻朝鲜后勤粮食基地江华岛。

当时朝鲜王室人员及大臣家眷都藏身于此,守岛兵力约1000人。此前朝鲜守军自以为清军八旗不善海战,不会造船,视海峡为天堑。

结果在未加防备的情况下,被多尔衮轻松登陆,除了数百人抵抗清军壮烈战死外,大部分主力未加抵抗便向多尔衮投降,240多名朝鲜王室人员、大臣及其眷属成为清军俘虏。

与此同时,清军利用红衣大炮猛轰南汉山城,城内死伤惨重,一片废墟,战况十分惨烈,防务基本崩盘。

史上记载:

“炮丸大如鹅卵,或有如小儿头者,能飞越冈峦,乱触宫墻,声震天地,昼夜不绝,城中之人,比比中死,堞所触皆崩溃,人心因此大汹。”

清军在武力攻城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心理战术,告知诸道勤王军队被清军各个击破及江华岛失守的消息,并说皇太极即将回国,如果李倧再不出城,就不会再有和谈的余地了。

江华岛失守成为压垮李倧的最后稻草,彼时城中哀嚎痛哭一片,李倧决定出城投降。

此后皇太极发出诏谕,宣布赦免李倧之罪,并提出以下议和条件:

一是缴纳明朝诰命、册印,断绝对明朝贡,停用明朝年号,遵奉大清正朔,二是配合清军攻取皮岛,三是朝鲜必须与清朝贵族联姻等等。

虽然李倧对这些苛刻的条件非常不满,但在清军铁骑和大炮的威胁下只能屈从。

朝鲜降清,奠定此后二百年地缘政治格局

1637年2月24日,皇太极接受李倧对其三跪九叩之礼,随后下坛赐其酒肉、貂裘,李倧跪谢隆恩。

当天许多朝鲜被俘百姓看到这一幕后痛哭急呼:

“主上何忍使吾辈至此耶?朝廷士大夫分党交争,不恤国事,以至于此,而朝士之误国者晏然如平昔,徒令无辜百姓受此系累之惨!”

李倧无言,只是俯视流涕。然而哀叹终究抵不过屈辱的现实,至此清朝与朝鲜从“平等”的兄弟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不久清军联合朝鲜军渡海夺取皮岛,驻岛明军和东援明军大部被歼。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皇太极攻打朝鲜之初,明朝就已通过辽东前线的侦探兵获知该消息,不过得到的情报却是清军在朝鲜大败。

后来得知李倧困守南汉山城后,崇祯皇帝催促北上救援,辽东驻防明军却迟迟不动,以至于到4月份朝鲜降清的消息传回明廷,崇祯还感慨朝鲜忠义,情殊可悯。

对于清朝来说,朝鲜投降彻底扭转了满清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明清力量对比进一步向清朝倾斜,皇太极得意地宣布:

“蒙天眷佑,朝鲜已平,蒙古、瓦尔喀诸国皆附,今所存者, 止明国而已。”

从此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持续250年之久,直到近代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7 阅读:925
杨修聊历史

杨修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