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报纸:计划生育的目标是,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现实情况如何

谷雨妈妈 2024-11-06 10:56:11

前段时间,一份二十年前的齐鲁晚报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上面赫然写着,到2022年,要实现人口的零增长。

身处过去,我们知道,过多的人口和过低的人口质量,显然会给一个国家带来负担,生存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都会被挤占。

但放眼如今,似乎不需要国家调控,人口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负增长,且负增长的数字过于快速,以至于国家放开二胎甚至是三胎,出台多种政策,鼓励人们生育。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今年年初宣布的,我国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比上一年末减少208万人。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不太敏感,那么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在全国人口仅5.4亿的情况下,新生人口就达到了1270万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人口变化会有如此趋势呢?

家庭关系的进化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小农经济里,家庭关系是非常简单的。成年男性作为壮劳力,负责种田、做工等,而成年女性则是生育、操持家务。男女结婚基本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

添丁进口,为家中增加劳力;多子多福,能提高孩子存活率,扩大家族,提升地位。虽然这样的分工在我们看来并不合理,但在当时森严的礼法和教条束缚之下,没有人能够有别的选择。

这种可以用寥寥数个文字描绘的生活,基本就是他们简单平凡的一生。而现代社会则完全不同,它丰富、包容、多姿多彩。现代社会的自由并不代表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也并不代表你不可以重现封建社会中死板的家庭结构,它只是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

我们可以考大学当白领坐办公室,也可以进厂搬砖送外卖,可以躺在家里浑浑噩噩度过一生,也可以一贫如洗但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此同时,体力劳动逐渐退出人们视野,也让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差异很难在性别之间体现出来。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怎么说,生育确实是一件极其浪费时间精力,尤其是女性的时间和精力,还会让女性的身体受到损伤的事。由此,女性假如想在新的家庭环境之中兼顾其自己的事业,生孩子的事就要往后靠一靠了。

多元信息的输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尤其是复杂行为,主要是由后天习得的。

这些行为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的社会环境所影响。

在过去消息闭塞的年代,没有女性知道生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孕期要做什么检查?唐氏儿和超雄儿是什么?羊水栓塞是什么?致死率有多高?什么是侧切?什么是恶露?孕期怎么会长副乳?产后为什么会漏尿?年老的妇人为什么会子宫脱垂?

这些生育的真相无人讲述,只等到女性真正体验时才猝然露出凶恶的真面目。知道了这些恐怖事实的女生们,真的会有勇气面对这件事吗?此外,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楚也是一样的。在以前的家庭中,教育几乎是没有的,或者说非常简单粗暴的,那就是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打服了,自然会听话。可是这一套在现代教育之中行不通了。手机自然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别人的父母不会因为摔碎了碗就大声斥骂;别人的父母琴瑟和鸣,不会吵闹互殴;

别人的父母即使贫穷也愿意为了孩子提供最好的保障;别人的父母会放任孩子自由,不会强制他们留在自己身边。有了比较,就有了差距。或许你曾经看过这样的短片: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

游戏开始了,小男孩开始拿起酒瓶子往嘴里送,将酒瓶子摔碎,把小女孩推倒在地,同时嘴里骂骂咧咧。而小女孩倒在地上呜呜的哭,乞求小男孩不要再打她了。这个时候小男孩的妈妈过来接他,两个人的游戏停止,很友好的互相道了别。

我们可以想见,这些孩子是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里。

就像网友所说:“原生家庭的爱就像湿棉袄,温暖又沉重。”

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课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称职,那么孩子也有可能效仿此等行为,再加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就算是这个孩子拥有了正确的三观,认识到了父母的不对,那么从没有体会过真正的爱的ta,能够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吗?

资源的日渐减少都说00后是最倒霉的一代。出生时赶上“非典”;熬到了喝奶粉的年纪,又遇上不良“三鹿奶粉”;到了能打游戏的年纪,游戏被“防沉迷”了;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遇上“新冠”,上了三年网课;毕业后又是大学生热潮,工作岗位一个比一个难找;考研和考公,那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说有些夸大其词,但也能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来。

在这样资源被挤占,花钱容易赚钱难的情境下,当然是需要先顾及自己,至于下一代,则并不在这些年轻人的考虑范围内。在一档街头采访之中,当谈及为什么不想生孩子,大家的回答都大同小异:“因为生孩子很痛,还有生命危险。”“因为自由,生了孩子就要待在家里照顾,照顾十几年都成黄脸婆了。”“养不起啊,养孩子的钱不如留下来我去环游世界。”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的,只有当底层的基本需要被满足时,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寻。

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教育层面来讲,以前的养孩子只是给口吃喝,给身衣裳。只要不死万事大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重视,多元素质要发展,兴趣爱好要探索,为人处世也要教导。这就不仅仅是保证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经济层面的更多投入,父母精力和情感的更多投入。这就是为什么老一辈经常认为,带四个五个孩子都很简单,怎么现在的年轻人连一个都带不了?

从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层面来讲,如果童年时期只满足了基层需要,那么在有能力有条件之后,ta自然而然就要向深层次的需求去探索,这个需求往往是自己为先的,满足自己的一种补偿性心理。在现实资源愈发减少的情况下,将资源留给自己而不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显然是年轻人之中更受欢迎的选择。人口的负增长已是社会的必然趋势,这样的趋势有益处也有弊端,就看我们个人的理解了。

从长远来看,人口的减少势必带来人均资源的增长;却也无法进行社会环境的保障。发达国家无不头痛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已经在我国初现端倪。不管怎么样,适应环境才是人生存下去的第一要义,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把自己也打磨成环境需要的样子。因为不管前路多长,多艰险,最终走这条路的还是我们自己。

4 阅读:1445

评论列表

你的背影是我的牵挂

你的背影是我的牵挂

41
2024-11-06 16:10

达到预期目标[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0xxx28

用户10xxx28

34
2024-11-06 19:20

目标达成,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游客

游客

18
2024-11-06 16:56

评论区的人厉害👍👍👍[点赞][点赞][点赞],评论区的人都知道,评论区的人都清楚,评论区都是明白人,评论比文章更真实。

那个谁谁谁

那个谁谁谁

10
2024-11-06 20:28

仔细看看,那报纸标题数字和文字的大小明显不同[静静吃瓜]

微笑

微笑

3
2024-11-06 23:58

富人孩子成群,穷人不要孩子[鼓掌]

谷雨妈妈

谷雨妈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