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浙江的周家三姐弟。
起因是,周大姐觉得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渐渐不如从前,而他们住的老家瓦土房子年久失修,冬天寒冷潮湿,对父母的健康影响很大,自己忙着家庭和工作也没法做到面面俱到。
二老搬进去后晚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姐妹俩每次探望父母时也感到欣慰。在父母去世后,姐妹俩决定将这套房子卖掉。当年买房时花了60万元,而这几年房价大幅上涨,房产现在的市场价值已接近120万元。
姐妹俩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认为弟弟既未出一分钱,也很少探望父母,并未尽到子女该尽的义务,凭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分钱。无奈之下,姐妹俩选择诉诸法律,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作为出资人的权益。法院最终判定,姐妹俩的出资属于赠与,即这笔钱是对父母的心意,房产归父母使用。
在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是否需要在继承法中加入贡献考量的条款?这也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毕竟在一个家庭中,情感的付出同样是财产的一部分,如果只在利益分配时提到亲情,而在真正需要照顾家庭时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亲情到底还有多少价值?
为的是关键时刻能兑换一份尊重与理解。像周家姐妹为父母买房时,出资出力,心里难免希望弟弟能明白她们的付出,多少给点情感上的好评。然而,弟弟在父母去世后却跳出来要求分房产,让她们觉得自己成了出钱无份的冤大头。
毕竟,付出了就期待有所回报,这是人之常情。若这种平衡被打破,心理防御机制就像一道防火墙自动启动,
减少投入,降低信任,甚至对对方表现出冷淡模式,一边保护自己,一边默默关掉情感充值按钮。
这样的心理压力不仅让人感到愤懑,也会对自己作为女性的家庭角色产生反思。因为这不仅仅是利益的分配问题,更是一种家庭角色分配的失衡。
相较之下,对明玉却冷冷淡淡,几乎没有任何关心和问候,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她的存在。吃完饭,明玉鼓起勇气问苏母要1000元参加强化班提高自己学业时,直接被苏母一口回绝,在面对二哥苏明成要钱出去旅游,却二话不说给了2000。更过分的是在明玉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时,把本该属于明玉的学费挪用给有机会出国的大哥苏明哲,
这一系列事件让明玉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母亲心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自己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母亲的认可。
亲情本该是一个人心灵最柔软的支撑,但当偏心和冷漠取代了理解与关爱,亲情也会逐渐失去温度,甚至让人心生防备。
明玉的冷淡和坚强,实际上是她成长经历的防御产物,是她在遭受长期忽视后,对亲情关系的一种本能性反应。
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但也是最需要讲道理的地方。亲人之间的关爱,应该是不计得失的包容,而不是一次次被透支的牺牲。
正如作家珍妮特·温特森说过:“亲情是建立在理解和回应之上的桥梁。”如果亲情成了单方面的投入,最终只会把桥推向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