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最亲密的人,恐怕只有共享过心跳的母亲。
出生之后,一般也是母亲和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也就是说,母亲是婴儿和世界的第一链接者。进化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男女分工不同,男性一般担任外出觅食的任务,而女性则在家照顾婴儿。
其实,“恋母情结”的本质在于相似与互补。婴儿下意识会以和自己性别相同的父母为榜样。以男孩为例,通常以父亲为榜样,也会向父亲学习如何爱母亲。
“恋母情结”是婴儿与他人发生的最早、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往往决定着其一生中的人际关系情况。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生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也就是说,你与你母亲的关系,其实早已经预示了你命运的雏形。
因此,一段失败的母子关系,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孩子要么会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就会变得十分叛逆,完全不听父母的话。
从亲戚口中的乖乖女,变成了一个总是化着浓妆、穿着奇装异服的人。直到有一天,小圆的妈妈竟然发现孩子身上有刺青,一时接受不了大吵了一架,小圆也拎起行李箱就回了学校。
直到现在,小圆已经工作,但和母亲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在《积极心理学》刊物中有一项研究表明,控制欲过强的家长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比痛失至亲的影响还大。
尽管长大后和母亲不生活在一起,孩子还是会觉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自己无关。与强势对应的是,有些母亲总是过度的溺爱孩子。爱孩子是每个母亲的天性,但过度溺爱却会导致孩子任性且自私自利,“慈母多败儿”正是如此。
但在进入了社会之后,没有人有义务像母亲那样溺爱孩子。这时候,母亲的过度溺爱,反而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
第二种是心灵层面,指的是孩子能放心地在母亲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会被责骂,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不同。在8岁之前,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母亲的陪伴和关怀。
具体而言,建立一段良好的母子关系,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尊重孩子。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并非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个体。因此,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首要前提就是尊重。
再次,关怀与爱护。母亲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变成一个积极阳光的人。最后,制定原则与底线。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起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原则的人。
如果碰巧你有一个强势或者经常对你打压的母亲,那么如何在成年之后自救呢?
其实,最难的一步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尽管我们很不愿意成为母亲那种强势或者刻薄的样子,但在很长的相处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母亲的影响。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竟然和自己的母亲重合了。这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而痛苦,甚至自我厌弃。如何走出失败的母子关系所带来的阴影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方法,即好好爱自己。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选择不原谅其实也没关系。